求名六术:从李白的经历中学会“游”之术的运用

求名六术:从李白的经历中学会“游”之术的运用

若论唐宋以降,历史上最有名气的文人骚客,恐怕就要首推李白了。余光中曾在诗中写到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余下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不可谓不推崇。李白在历史上的名气是辉煌的,如同夜晚耀眼的繁星光彩夺目。同时,他的成名之路也可以称作传奇和典范。


求名六术:从李白的经历中学会“游”之术的运用

浪漫诗人李白


李白自幼好学。自言“五岁诵六甲”,六甲即是唐代的识字课本。十五岁时,好剑术,喜任侠,钟爱于纵横学说。十八岁隐居大匡山,专心读书,同时也在周围游历、闯荡。二十四岁的李白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开始辞亲远游,开启了自己成名之路。


李白为何不通过科举成名


李白为何不通过科举成名?答案是不能。李白家居剑南道绵州昌隆青莲乡,即今四川省绵阳江油市。李白的家境优渥,李家是当地有名的富商,但也因此,李白注定不能通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因为,唐朝规定“刑家之子,工商殊类不预”,即罪犯和商人的儿子禁止参加科举考试。故李白的出路只有走“终南捷径”——闯出名气,结交权贵,通过权贵举荐,由朝廷征召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李白在游历时做了哪些事


李白在辞亲远游的途中可以说只干了三件事:写诗、交朋友、干谒权贵。李白进京前的游历路线大致是从家乡绵州出发,经成都到峨眉山,乘舟到渝州(今重庆),再到荆门,沿长江到维扬之间,再北游汝州,至安陆,于三年后进长安。


写诗 李白在一路的旅途中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包括《峨眉山月歌》、《秋下荆门》、《渡荆门送别》等,又有《大鹏赋》。这些诗赋既是李白的所见所感,对他游历时情志的抒发,同时也是李白交朋友、拜权贵的敲门砖。通过这些诗赋,李白为自己树立了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使人可以直接通过诗歌就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交朋友 李白每到一处地方便散千金以广结好友。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写道“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李白在途中结识了李邕、孟浩然等名人。他们互相写诗赞美对方,其实就是互相吹捧,这样提高各自的知名度。结识名人,就是出游的目的之一。通过与名人交往,自己的声名逐渐被权贵熟知,以便权贵们注意自己。


“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次揖清芬。”

——《赠孟浩然》


干谒权贵 李白在游历期间,多次给权贵们写自荐信自夸,如《与韩荆州书》、《上安州裴长史书》等等。同时出入达官贵人的宴会。就是希望权贵们能够赏识自己,把自己视作心腹,然后委以重任,或者,向朝廷举荐自己。以此实现理想抱负,取得留名青史的功业。


“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

——《与韩荆州书》


游,即周游、游历之意。其目的在于一是增长见识和阅历,为之后的步骤做好准备,如李白在游历时创作的诗歌;二是在游历的过程中,抓住机遇让人们都认识自己,结交名人、权贵。


倘若使李白坐在家中求名,恐怕他的名声也仅流传在青莲乡罢了,又那里会流传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