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书法家褚遂良《阴符经》的笔墨剖析

在唐代书法发展的过程当中出现过这样一位大师,他既是中华书脉的传承者,又是唐楷的规范者。人们为此还给他取了个美称——“楷书的教化主”。他就是“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

唐代书法家褚遂良《阴符经》的笔墨剖析

《阴符经》的字形是大楷,字数非常多,用笔非常丰富,因此很符合书法入门。《阴符经》书法特点很接近《雁塔圣教序》,又具备“二王”行书的笔意,北碑的精干和古隶美感。用笔干练,天然浑厚。方中见扁的字构,横特别具有隶书的特性,厚而重。,方正得当,大拙若愚,巧妙多端,灵动生气,可以说是楷书中的《兰亭》。

《阴符经》的运笔相当奇特,起笔快速将笔锋铺开,转换自如,抑扬顿挫,变幻莫测,可以看出他写起来特别顺畅和直抒胸臆。贴中不但起笔淡化了华丽笔法,称为是“丑书”也不为过,而且牵丝也是学不得的,往往褚遂良在创作过程中将很多书法动作省略在空中,所以做摹习过程中要多多考究。行笔过程速度要得当,应该如做俯卧撑般,控制好快慢交错的节奏。故曾经有人称此帖“结字欹正相生,寓拙于巧,变化多端,不落蹊径。”是有一定道理的。

唐代书法家褚遂良《阴符经》的笔墨剖析

有人称临写此帖不仅是学习褚书的一条入门捷径,也是书法入门的门径。此帖横画收笔巧妙重按回笔,形 成传闻中“悬胆”笔法特征,像[圣][天]两个字横的回笔就有这个痕迹,在临摹各种贴过程中深刻体会到,这是褚遂良《阴符经》中才会有的独特笔法,带着褚遂良个人的习惯笔法,因此在临池中不必太过刻意强调。


《阴符经》褚遂良的竖画不论长短曲直,均挺拔劲健,在末端使力收回。竖画直中有曲,下笔法与《兰亭》接近。写竖画,依竖笔横下笔之法,折锋振笔下行,或作横点状振笔下行,不可一味顺下。先一节一节振动,蓄力行笔,再发力行笔,至尽处用力收笔锋,使归正。

唐代书法家褚遂良《阴符经》的笔墨剖析

《阴符经》中藏着的隶书痕迹使此帖的用笔相当考究,每一笔一划看似快速完成,其实都是极其讲究的;二是褚遂良师从“二王”来,《阴符经》有“二王”的行书感,像“物”字的牵丝,非常流畅。中篇“天”字也是相当明显下面一横跟左撇中间的连接动作可谓如打太极般,笔连气贯。到了下篇,褚遂良更是如鱼得水,用恰到好处的牵丝将楷书巧妙过渡到行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