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書法家褚遂良《陰符經》的筆墨剖析

在唐代書法發展的過程當中出現過這樣一位大師,他既是中華書脈的傳承者,又是唐楷的規範者。人們為此還給他取了個美稱——“楷書的教化主”。他就是“初唐四大家”之一的褚遂良。

唐代書法家褚遂良《陰符經》的筆墨剖析

《陰符經》的字形是大楷,字數非常多,用筆非常豐富,因此很符合書法入門。《陰符經》書法特點很接近《雁塔聖教序》,又具備“二王”行書的筆意,北碑的精幹和古隸美感。用筆幹練,天然渾厚。方中見扁的字構,橫特別具有隸書的特性,厚而重。,方正得當,大拙若愚,巧妙多端,靈動生氣,可以說是楷書中的《蘭亭》。

《陰符經》的運筆相當奇特,起筆快速將筆鋒鋪開,轉換自如,抑揚頓挫,變幻莫測,可以看出他寫起來特別順暢和直抒胸臆。貼中不但起筆淡化了華麗筆法,稱為是“醜書”也不為過,而且牽絲也是學不得的,往往褚遂良在創作過程中將很多書法動作省略在空中,所以做摹習過程中要多多考究。行筆過程速度要得當,應該如做俯臥撐般,控制好快慢交錯的節奏。故曾經有人稱此帖“結字欹正相生,寓拙於巧,變化多端,不落蹊徑。”是有一定道理的。

唐代書法家褚遂良《陰符經》的筆墨剖析

有人稱臨寫此帖不僅是學習褚書的一條入門捷徑,也是書法入門的門徑。此帖橫畫收筆巧妙重按回筆,形 成傳聞中“懸膽”筆法特徵,像[聖][天]兩個字橫的回筆就有這個痕跡,在臨摹各種貼過程中深刻體會到,這是褚遂良《陰符經》中才會有的獨特筆法,帶著褚遂良個人的習慣筆法,因此在臨池中不必太過刻意強調。


《陰符經》褚遂良的豎畫不論長短曲直,均挺拔勁健,在末端使力收回。豎畫直中有曲,下筆法與《蘭亭》接近。寫豎畫,依豎筆橫下筆之法,折鋒振筆下行,或作橫點狀振筆下行,不可一味順下。先一節一節振動,蓄力行筆,再發力行筆,至盡處用力收筆鋒,使歸正。

唐代書法家褚遂良《陰符經》的筆墨剖析

《陰符經》中藏著的隸書痕跡使此帖的用筆相當考究,每一筆一劃看似快速完成,其實都是極其講究的;二是褚遂良師從“二王”來,《陰符經》有“二王”的行書感,像“物”字的牽絲,非常流暢。中篇“天”字也是相當明顯下面一橫跟左撇中間的連接動作可謂如打太極般,筆連氣貫。到了下篇,褚遂良更是如魚得水,用恰到好處的牽絲將楷書巧妙過渡到行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