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品鑑】青釉伎樂俑

青釉伎樂俑,瓷器,隋代,共9件,高21-21.5釐米,底徑7-7.5釐米。2008年河南省安陽市龍安區置度村M8隋墓出土。由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發掘,現在安陽博物館內展出。

【國寶品鑑】青釉伎樂俑

青釉伎樂俑

安陽置度村八號墓(M8)位於安陽市龍安區置度村南,規模較大,保存基本完整,是繼1959年張盛墓之後又一座保存完整的隋代墓葬。該墓雖未見墓誌,但是從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組合、特徵來看,時代為隋代無疑。該墓出土了大量的瓷器、瓷俑、陶俑、陶模型明器等。其中,出土瓷俑19件,包括為侍女俑和伎樂俑兩類。這組青瓷伎樂俑則是這一批瓷俑中獨具特色的隨葬器物。

該伎樂俑共9件,瓷質,胎體為灰白,通體施豆青色釉,其中7件樂俑出土的位置在棺床前,橫向排列為內弧狀,保存大體完整。伎樂俑均為女子模樣,其中1件俑的手持之物已丟失(也有人認為是指揮俑),2件為舞者形象,其他的俑手持樂器分別是排簫、箜篌、簫、笙、笛、鈸等。該組伎樂俑均為站立姿態,頭髮向上梳於頭頂,髮髻向左偏,高鼻小口,眼中含笑,嘴角微微上翹,神情柔和恬淡。身穿對襟窄袖襦裙,下身著緊身及足長裙,裙腰高齊至胸口,胸前系扎的長帶飄飄垂於身前,腳著高頭鞋履。姿容典雅,體態輕盈,身形纖秀,彈奏姿態惟妙惟肖。

吹排簫伎樂俑,高21釐米、底徑7釐米,兩眼微微睜開,面部神情端莊,兩隻手臂彎屈向上,兩手展開,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捧排簫置於唇邊作吹奏狀。

【國寶品鑑】青釉伎樂俑

吹排簫伎樂俑

彈箜篌伎樂俑,高21.5釐米,底徑7釐米,兩眼微微睜開,面部神情凝重端莊,抱箜篌在右胸側,右手手臂持著箜篌,右手低,左手高,手指作彈奏狀彎曲,身姿優美動人。

【國寶品鑑】青釉伎樂俑

彈箜篌伎樂俑

吹簫伎樂俑,高21釐米,底徑7釐米,兩眼微微睜開,面部表情凝重端莊,腹部微微向前,兩手持簫作吹奏狀於唇邊,簫上能看見三個小孔。簫的歷史久遠,音色輕柔圓潤,典雅幽靜,適用於獨奏和重奏。

【國寶品鑑】青釉伎樂俑

吹簫伎樂俑

吹笙伎樂俑,高21釐米,底徑7釐米,兩眼微微睜開,兩隻手臂向上,兩手持一笙,臉頰微微鼓起作吹奏狀。

【國寶品鑑】青釉伎樂俑

吹笙伎樂俑

吹笛伎樂俑,高21.5釐米,底徑7釐米,兩眼微微睜開,兩手持笛子作吹奏狀於左側,姿態生動優美。

【國寶品鑑】青釉伎樂俑

吹笛伎樂俑

持鈸伎樂俑,高21釐米、底徑7釐米,兩眼微微睜開,兩隻手臂彎曲在胸前,兩手作敲擊狀持鈸。

【國寶品鑑】青釉伎樂俑

持鈸的伎樂俑

站立伎樂俑,高21釐米,底徑7.5釐米,兩眼微微睜開,微微向左方側目,兩隻小手臂彎曲在胸前,雙手展開,但遺憾的是手持之物已丟失。

【國寶品鑑】青釉伎樂俑

伎樂俑

另外兩件舞俑,高21釐米,底徑7釐米,形制與大小基本相同。舞俑兩眼微微睜開,髮髻高盤上梳於頭頂,面部豐潤,嘴角微微上揚,神情自然安詳。兩個舞俑一個右手臂屈伸至腹部,左臂垂下,另一個兩手臂向後放於身體兩側。兩個舞俑身著襦裙,袖口垂下遮住雙手,胸前的飄帶垂於身前,長裙及地,腳著方頭鞋,似翩翩起舞。

【國寶品鑑】青釉伎樂俑

舞俑一

【國寶品鑑】青釉伎樂俑

舞俑二

隋代時期實現了南北統一後,國力日漸強盛、經濟不斷髮展,南北間文化及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逐漸頻繁,歌舞詩樂都得到了不斷的發展。伎樂俑是我國古代音樂文物的一種,向我們再現了這一成就。這組伎樂俑表現出了隋朝時期在音樂舞蹈方面的成就,不僅繼承了魏晉南北朝以來的樂舞藝術傳統,融會貫通了外來的音樂因素,實現了南北文化的大融合,使樂舞文化得到了歷史性的發展,為以後唐代的樂舞俑的製造提供了借鑑。這組伎樂俑也為人們研究隋朝時期的文化歷史及中國音樂提供了十分難得的資料。

比較研究

安陽置度村M8出土的伎樂俑,均成站立狀態。在河南安陽地區的隋代張盛墓出土的繪彩陶女樂俑群,與M8伎樂俑年代相近,手持的樂器相似,而與之不同的是張盛墓出土的伎樂俑皆跽坐演奏。這組伎樂俑共8件,高17.0—19.0釐米,為白陶胎,繪彩,模製。此組伎樂俑,其髮飾和服飾大體相同,均頭梳隋代流行的盤桓髮髻,腦後插梳,黑髮朱唇,窄袖短襦。外罩長衫,錦帶並垂。鋪地長裙為紅彩條紋的“間色裙”。8個跽坐演奏的樂女除2人樂器已失外,其餘6人手中分別持曲頸和直徑琵琶、豎箜篌、橫笛、鈸、排簫、篳篥。姿態各異,形象的再現了隋代官府樂隊的樂器組合配置,構成殿堂上的宴饗樂舞演出的場面。

【國寶品鑑】青釉伎樂俑

張盛墓伎樂俑(8件)

由隋代至唐代,經過各民族間的融合,文化間的交流,音樂文化既繼承舞樂藝術傳統,又融合了外來的音樂因素,形成了中國古代樂舞的一個高峰。在河南鞏義市北窯灣唐墓出土的繪彩樂舞女俑群,有樂俑6個,舞俑1個,其中6個樂俑也都是均跽坐在底板上。左右底板長36.1釐米、寬11.8釐米、俑高13.0-17.0釐米。樂俑或梳椎髻、丫髻及單刀髻,身穿圓領低胸窄袖衣,高系裙腰,束帶垂下,下半身著紅色的長裙,衣飾與託板皆施有相同的紅、綠彩繪。6人兩組分別跽坐在兩塊長方形託板上。左邊一組3個伎樂俑分別手持琵琶、箜篌、簫等樂器,右邊一組3個則分別持琵琶、謳歌俑、笙等。中間是女舞俑,高16.8釐米,髮梳雙髻、身穿長裙,雖然雙臂已殘缺,但仍身姿婀娜,體態柔美,翩翩起舞,生動地再現了唐代樂舞表演的場面。

【國寶品鑑】青釉伎樂俑

河南鞏義市北窯灣唐墓繪彩樂舞女俑群(7件)

與河南鞏義北窯灣墓同屬唐代出土於洛陽孟津岑氏夫人墓的彩繪樂舞俑,也為跽坐俑,一組10件,其中樂俑6件,俑高19.5釐米,舞俑4件,俑高28.7釐米。6件女樂俑,都呈現跽坐狀態。樂俑頭梳雙髻,面部圓潤,朱唇粉面,眉心間飾紫色花鈿,身著半臂窄繡衫,長裙曳地,神情專注,作吹奏或彈奏樂器狀。在樂俑的伴奏下,4件女舞俑翩翩起舞,身姿優美動人。

【國寶品鑑】青釉伎樂俑

洛陽孟津岑氏夫人墓彩繪樂舞俑(10件)

隋唐時期,中國的雕塑藝術延續了北朝雕塑藝術成就,雕塑藝術大放異彩。石窟造像、俑像、陵墓雕刻等都顯示出雄健奔放、飽滿瑰麗、意氣風發的時代風格,這在陶俑中表現尤為明顯。尤其是隋代,前承北朝,後啟唐風,展現出了獨特的時代風貌。

置度村M8出土的伎樂俑,在人物造型上,姿容典雅,身材纖秀,體態輕盈優雅,髮髻高高挽起,長裙飄飄欲動,彈奏姿態惟妙惟肖,擺脫以前呆板的姿勢,全身線條的刻畫隨著人物的動態而有所變化,使整個瓷俑顯得優雅而嫻靜,比之北朝的俑像,人物的肢體比例也更加勻稱,在人物的寫實和姿態表情上,顯然更進了一步。在雕塑手法上,以現實為依據,配以豐富的生活經驗、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精湛的表現技巧,置度村M8的伎樂俑在刻畫上沿用了傳統的簡樸、寫實、規整的雕塑藝術風格,在人物的刻畫上特別注重人物的面部表情及服飾衣紋,使每個樂俑的面部都較前代更為飽滿,人物神情也形象生動,造型姿態優美極為傳神,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極富變化。生動地再現了隋代的生活風貌,為唐代塑造工藝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組伎樂俑的發現為人們研究隋唐歷史文化和中國民族音樂提供了非常珍貴、直觀的資料。

作者簡介

賈雪飛,女,現供職於安陽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