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女》:張愛玲筆下眾多風姿綽約的美人,卻有著同樣的結局

前言:

如果說誰能將女性命運的悲哀和蒼涼刻畫得栩栩如生、直擊心底,那一定非張愛玲莫屬。張愛玲擅長將女性的命運與大時代背景結合起來,通過社會時代對女性命運的裹挾,襯托出女性的無奈以及隨波逐流的生存環境。

《怨女》:張愛玲筆下眾多風姿綽約的美人,卻有著同樣的結局

很多讀者看完《怨女》便會聯想到張愛玲另一部著作《金鎖記》,相似的劇情相似的人物經歷,以及最終相似的命運都讓人唏噓。在封建禮教下那個吃人的社會中,女性生存的艱辛和不易,都被張愛玲描敘得淋漓盡致。

不同的美人,同樣的結局

張愛玲現存的許多小說中,大多數都以女性為主要人物,圍繞著女主角展開的故事,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個悲苦的女性形象。

《半生緣》中的曼楨,外表溫柔如水,內心卻堅毅執著。她獨立自主,在混雜的社會時代中擁有知識和工作,是新一代女性的代表。但是在命運的洪流面前,依然擺脫不了自身的軟弱和無助,是一位可悲可嘆的人物。

《怨女》:張愛玲筆下眾多風姿綽約的美人,卻有著同樣的結局

同樣是小說主角的姐姐曼璐,她的一生更加可悲。為了挑起家庭生活重擔,曼璐做著世人鄙夷的舞女工作,為了事業為了金錢,捨棄了自己的青春和美好戀情,最終又親手殘害了一手培養出來的妹妹,她的身上與曹七巧有著太多相似點。

《連環套》中的霓喜,經歷三段婚姻卻始終得不到一個好結局,她的熱情潑辣、她的美麗妖嬈,都是她最厲害的武器,也是被男人拒之千里最好的理由。將自身命運寄託在一個又一個男人身上,是霓喜一生孤獨飄零的最大原因。

縱觀這些女性悲劇角色,我們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殊不知站在現代社會角度去批判她們的做法,確實有失偏頗。張愛玲既沒有對這些角色進行評價,也沒有指出誰對誰錯,她只是將當時社會時代下,形形色色的女性生活真實地展現了出來。

《怨女》:張愛玲筆下眾多風姿綽約的美人,卻有著同樣的結局

張愛玲的自身經歷,影響了筆下的女性形象

張愛玲的一生充滿了才華,也鋪滿了不幸。幼年父母離異,張愛玲跟著父親一起生活,父親動不動就打罵幼小的張愛玲,童年的經歷也在張愛玲心裡刻下了陰影。

母愛的缺失以及殘缺的父愛,讓張愛玲過早地體會到了人間冷暖。在她年少成名之後,始終不在外界提及自己的父母,對各種親人也是極其冷淡,這在她的小說中有多處體現。

《連環套》中多處體現了女性人物之間的人情冷淡,以及口蜜腹劍的女性關係。梅妮臘師太是霓喜的遠親,素日裡與霓喜喝茶聊天打得火熱,卻在背後向雅赫雅告霓喜的狀;平時關係好得很的小姐妹,卻在霓喜將所有身家寄存在她們家後,轉口否認一切。小說中的女性之間更多的是一種利益關係,嫉妒與報復心理佔據了上風,人與人之間感情冷淡是常態。

《怨女》:張愛玲筆下眾多風姿綽約的美人,卻有著同樣的結局

張愛玲在人生中最青春的那幾年認識了胡蘭成,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這個比她大了許多的男人,胡蘭成身上的文采以及老成,深深吸引了涉世未深的張愛玲。可這段忘年之戀並沒有帶給張愛玲更多溫暖,反而是過早地體會到了婚姻的苦澀。

胡蘭成不斷地在外面拈花惹草,流言最終傳到了張愛玲的耳朵裡,她毅然地與胡蘭成離了婚,結束了這段短暫的婚姻。體會到情愛之苦的張愛玲此後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學創作中,譜寫出了一個個悲苦的女性形象。

《怨女》並不僅僅指柴銀娣,更是廣大女性的一個縮影

這篇發表於1966年的中篇小說,從名字就可以看出是一個悲劇。女主人公柴銀娣是一位漂亮爽快的麻油西施,面對自己心儀的對象小劉和做媒的姚家二少爺,看多了貧窮生活的她最終捨棄了愛情選擇了麵包。

直到新婚當天柴銀娣才知道,這位姚家二少爺不僅眼睛不好,甚至彎腰駝背根本無法直立行走,此時柴銀娣的心裡卻不能反悔,因為這是她自己的選擇。

《怨女》:張愛玲筆下眾多風姿綽約的美人,卻有著同樣的結局

封建社會禮教之下,未成親的男女不能見面,但是男子娶了醜女或者不滿意,又可以另娶或者納妾,但女子卻要求從一而終,這種不平等的風俗嚴重地束縛了女子的婚姻幸福,柴銀娣就是其中一個。

張愛玲通過柴銀娣這一個形象,向讀者展示了封建社會縮影下無數位女性的影子,她們被生活所迫,無法獨立自主地追求幸福;她們一生都寄託在男人身上,始終無法擺脫飄零的命運;她們並不是沒有想法,而是理想被現實無奈地掩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