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的從業經驗,換不來一份正經工作,與能力無關,與公司無關

朋友小凡今年32歲,高中都沒畢業,一開始在家種地,後來在親戚的幫助下,進了一家互聯網公司,從一個打雜的漸漸成為一名能夠獨當一面的程序員。

在5年前跳槽到一家更大的互聯網公司,薪水翻倍,接下來就是娶妻生子買房子,彷彿一切都那麼順理成章。

可是最近這段時間形勢不好,公司開始實施裁員,小凡因為學歷不夠,也上了裁員名單,雖然領到一筆不小數目的賠償金,但是接下來的路卻充滿迷茫。

他找到我說:“聽說你認識個包工頭兒,能不能幫幫忙走個關係,讓我進去,一天怎麼說也能混個三百二百的。”

不可否認,農村出身的小凡確實能吃苦,但是這整整13年的行業經驗這麼荒廢了嗎?

看得出我很猶豫,小凡接著說:“我學歷不夠,經驗再多有什麼用,投了很多簡歷好久都沒消息。我也就這樣了,農村出身的我能做十幾年的程序員,也夠本兒了,現在也該回歸農村了,乾乾什麼苦力活吧。”

最後我還是幫了這個忙,但是真心覺得以小凡的經驗和行業資歷,太可惜了。

13年的從業經驗,換不來一份正經工作,與能力無關,與公司無關

裁員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斷崖式”的貶值。

裁員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斷崖式”的貶值。

李善友曾經教授根據企業的興衰週期,提出過一個觀點,叫做非連續性。

簡單來說就是遭遇不連續性是企業興衰的第一因。

因特爾,在PC芯片的地位可以說是壟斷,整個行業都是遵循因特爾的節奏,只要因特爾新出個什麼CPU,下面所有的主板廠商都會按照這個標準來推出新產品。如果因特爾與微軟加起來的話,因特爾的體系佔了整個行業利潤的80%。

但是在移動芯片領域,因特爾怎麼做都進不去,在PC芯片領域是絕對的霸主地位,可在移動領域是ARM的天下,因特爾幾乎為0。

微軟也是一樣,在PC操作系統上同樣可以說是壟斷,但是到了手機操作系統上,也是過不去,跟因特爾一樣,PC領域是王者,手機領域連青銅都算不上。

從PC端到移動端這個不連續點上,這麼強的企業都沒過去。包括諾基亞,不也是在功能手機到智能手機的轉型失敗了才被收購的嗎?

13年的從業經驗,換不來一份正經工作,與能力無關,與公司無關

公司一旦遭遇失速點(不連續性),回覆增長引擎的可能性只有4%。

在《失速點》一書中寫道:“公司一旦遭遇失速點(不連續性),回覆增長引擎的可能性只有4%。”

企業在遭遇不連續性的時候往往會衰敗,那麼從個人的角度去看,裁員,不也是一種非連續性嗎?

絕大多數職場人在遭遇裁員的時候,往往會慌不擇路,因為歲數大了,精力上比不過年強人,再加上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負擔沉重,結果就是為了一份工作,不惜自降個人價值,導致常年積累的行業經驗沒有發揮出來,相當於從職場小白到資深員工又重走了一次。

這種“斷崖式”的自降個人價值無異於飲鳩止渴,如果再一次遭遇職場的“非連續性”,那麼你的職場之路就一直在重複,永遠被困在“過去與當下”,看不到未來,也沒有終點。

13年的從業經驗,換不來一份正經工作,與能力無關,與公司無關

永遠被困在“過去與當下”,看不到未來,也沒有終點。

令人引以為傲的行業經驗,恰恰是封死未來的關鍵點。

在職場上,行業經驗很重要,往往是你薪水的保證,可是經驗是怎麼來的?經驗是積累的結果,是你對過去工作的總結歸納。

幾乎所有的職場人,行業經驗都是用歸納法總結積累的。隨著工作的時間越多,經驗就越豐富,什麼大風大浪都見過,簡直就是職場“老司機”。

但是用歸納法總結的經驗有個致命的誤區,就是所有的歸納法若想成立,那麼必須要滿足一個隱含的假設。一旦形勢發生變化,即隱含假設不成立,之前所有用歸納法總結的經驗都毫無用武之地。

現在職場很多人都向往一份穩定的工作,特別是“70”,“80”後,他們的職業規劃,就是在一家穩定的大公司工作到退休,最後拿著養老金頤養天年。

這種思維模式本身就是歸納法總結的,我過去在公司很穩定,現在也很穩定,那麼未來也一定是穩定的。

可是這個結論需要一個隱含假設:過去與未來一樣。

13年的從業經驗,換不來一份正經工作,與能力無關,與公司無關

過去與未來一樣。

從甲骨文公司的裁員風波就能看到,裁的基本都是工程師,或者研發中心人員這種穩定的職位,就算甲骨文給的賠償是N+6,依然造成了員工不滿,拉橫幅抗議。

他們的思維模式就是用歸納法總結的,只是以為在未來也會很穩定,可是誰也沒想到被裁員了,同樣也沒去想“過去與未來”是不是真的一樣。

即便是國企或者事業單位這種“鐵飯碗”工作,需要擔心被裁員,可還是那個假設,過去“碗裡有飯”,現在“碗裡有飯”,誰能保證未來“碗裡一定有飯”。

為什麼絕大多數職場人在遭遇類似裁員這種“不連續性”時,往往沒幾個能跳過去,都是不得不轉行,或者不惜“斷崖式”貶值?

原因就是我們的經驗都是歸納法積累的,默認過去與未來一樣,一旦未來發生變化,此前所有的經驗都用不上,只能“回到原點”,要麼轉行從新的領域開始,要麼降到底層再往上爬。

13年的從業經驗,換不來一份正經工作,與能力無關,與公司無關

要麼轉行從新的領域開始,要麼降到底層再往上爬。

在遭遇“不連續性”時,怎麼做才能跨過去。

因特爾從PC芯片到移動芯片沒跨過去,微軟從PC操作系統到移動操作系統沒跨過去,諾基亞同樣也是從功能手機到智能手機沒跨過去,但是有一個企業不但跨過去了,而且跨了兩次,就是蘋果公司。

在《史蒂夫·喬布斯傳》裡有一句話:“我們做這樣的轉型非常重要,正如克里斯坦森所說的創新者的窘境,發明了某個事物的人,往往是最後一個看到它過時的。”

1998年的imac,2001的ipod,2007年的iphone,每一次主產品的大更替,都成功跨越了當前的“不連續性”。特別是iPhone的問世,喬布斯並沒有解決功能手機的問題,但是讓功能手機的一切問題都無關緊要,甚至被人們詬病的手機鍵盤,直接就變沒了,還哪有什麼問題。

一個企業的若要裁員,我們身為員工無法改變,這個問題僅僅依靠員工是不可能解決的,但是問題雖然不能解決,我們卻可以讓問題變得無關緊要。

13年的從業經驗,換不來一份正經工作,與能力無關,與公司無關

問題雖然不能解決,卻可以讓問題變得無關緊要。

其實怕被裁員,無非就是失去了穩定的收入來源,無論是家庭還是個人,都有生活成本,沒有收入就無法維持。

但是我們都可以另開一條啊,沒有規定說收入渠道一定是唯一的吧,況且把一切“身家性命”都依附在公司上,本身就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表現。

絕大多數的人在行動上很勤快,在思維上卻很懶惰,拼命加班都挺得過來,但是卻很少有人想過再開一條收入渠道。即使都知道會獲得額外收入,但是持續一段時間發現收入太少,就會以“精力不足”為理由,輕而易舉地放棄。

又因為思想中默認“過去與未來一樣”,導致萬一遭遇“不連續性”時,馬上被“打回原形”,連掙扎的機會都沒有。

一家企業,能決定的只有工資,而不是決定你的價值,換句話說,其實我們都過於低估自己了。

因為沒想到,所以被裁員了,同樣因為沒想到,所以不得不重新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