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修書,朱棣想編一本百科全書,哪位才子能勝任這個偉大工作呢

盛世修書,明成祖朱棣在奪得天下後,為了籠絡人心,炫耀文治武功,也想編修一本內容豐富、包羅萬象的書,找誰來編呢?朱棣最後選中瞭解縉,解縉何許人也?他能勝任這樣一項艱鉅的任務嗎?

聰穎絕倫、博學多才

盛世修書,朱棣想編一本百科全書,哪位才子能勝任這個偉大工作呢

明洪武二年,解縉出生在吉水鑑湖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自幼聰穎絕倫,有“神童”之稱。5歲時,父教之書,應口成誦;7歲能述文,賦詩有老成語;10歲日數誦千言,終身不忘;12歲盡讀《四書》、《五經》,貫穿其義理 。洪武二十年,解縉參加江西鄉試,名列榜首。 洪武二十一年,解縉中進士三甲第十名,廷試與兄解綸、妹夫黃金華同登進士第,授庶吉士,讀中秘書。同年,官至翰林學士。朱元璋非常器重他,命其常在身邊。永樂元年,明成祖朱棣登基,解縉升任翰林侍讀。隨後成祖建立文淵閣,解縉進文淵閣參預機務,不久,又遷為翰林侍讀學士,奉命總裁《太祖實錄》、《列女傳》。

解縉是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縱觀整個明代,以博學多才而論,解縉、楊慎、徐渭三人最強,三人之中,無論從博學才學和當時的影響力以及對中國文學的貢獻,解縉最強。明朝三大才子 評選標準是博覽群書、博學多才。 解縉被公推為博學第一。由此看來,朱棣讓解縉主編《永樂大典》,找對了人,解縉完全有能力勝任。

《永樂大典》

盛世修書,朱棣想編一本百科全書,哪位才子能勝任這個偉大工作呢

解縉主編的《永樂大典》歷時六年(1403-1408年)編修完成,它是中國最著名的一部古代典籍,也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內容包括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涵蓋了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知識財富,它不僅是一部大典,更是一座光耀古今中外的中華文明的豐碑。

《永樂大典》保存了14世紀以前中國歷史地理、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和其他百科文獻,與法國狄德羅編纂的百科全書和英國的《大英百科全書》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稱世界文化遺產的珍品。

永樂年間修訂的《永樂大典》原書只有一部,現今存世的皆為嘉靖年間的抄本。因為兩部大典都深藏在皇宮中,沒有刊印,流傳稀少,在朝代更迭、內憂外患中被偷盜、搶掠、焚燒,"正本"消失了,"副本"也只剩下400餘冊,而且還散落在世界各地。

盛世修書,朱棣想編一本百科全書,哪位才子能勝任這個偉大工作呢

解縉之死

明永樂十三年(1415),正月十三。錦衣衛指揮使紀綱,給朱棣呈上一份準備赦免的囚徒名單。

朱棣從密密麻麻的名字裡,一眼瞥見一個人的名字,就問了一句:“縉猶在耶?”解縉還活著嗎?

紀綱回到監獄裡,用酒把解縉灌醉,隨後命人將他埋在積雪當中。當天,北京城大雪。

一代才子解縉,就這樣被埋在雪中凍死,年僅47歲。解縉去世後,家中財產被抄沒,妻子、兒女、宗族都流放到遼東。

解縉悲劇根源:

自古“紅顏多薄命,才子多磨難”。大才子解縉被殘害致死,可悲可嘆!痛定思痛,造成解縉人生悲劇的根源是什麼呢?

第一,生性耿直,狂傲不羈,不懂官場潛規則。

解縉生性耿直,直言進諫。且書生意氣,狂傲不羈。不懂官場潛規則。

朱棣空閒時聊八卦,讓解縉羅列朝廷重臣們的優缺點。這時候最容易禍從口出,他卻無所顧忌,當即筆走龍蛇,把每個人都毫不客氣地評頭品足一番。

比如左春坊大學士李至剛,跟解縉同在皇帝左右充當顧問,還先後教太子讀書,即使不當朋友看待,也不必坑人吧?解縉給他的評語是:善於欺瞞,趨炎附勢,雖然有才,舉止不端。

這種得罪人的事他沒少幹,解縉如此毫無顧忌地評論自己的同僚甚至上司,對他們的缺點直言不諱,在同僚中能不受攻擊嗎?所以解縉在朝中人緣很差。

盛世修書,朱棣想編一本百科全書,哪位才子能勝任這個偉大工作呢

第二,捲入皇儲之爭,被皇帝忌恨。

永樂三年(1405年),明成祖召解縉入宮磋商立太子之事。明成祖的意思是想立次子朱高照為太子。解縉直言說:為長,古來如此。皇太子仁孝,天下歸附,若棄之立次,必興爭端。先例一開,怕難有寧日,歷代事可為前車之鑑。明成祖聽後不悅,解縉不看皇上臉色,想到他特別喜歡長孫,又進言懇諫:長子且不說,陛下不是很喜歡聖孫嗎?

明成祖最後同意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次子朱高照為漢王。但從此朱高照深恨解縉。朱高照自以為有戰功,又深得父皇寵愛,常存奪嫡之心。解縉不識時務,上疏勸阻說:啟爭也,不可。明成祖認為這是離間他們的父子關係,對解縉很有意見。

永樂八年(1410年),解縉入京奏事,正遇朱棣北征未歸,故只好覲謁太子朱高熾而返。於是朱高煦又乘機進誨言說:"伺上出,私現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朱棣為此震怒,以"無人臣禮"罪下詔獄。當時解縉已同檢討王到廣東去了,一路上,他倆看到贛江兩岸旱情嚴重,便上疏請鑿贛江通南北,引水灌田。奏書剛至,朱棣更加憤怒,詔令錦衣衛逮捕解縉入獄。獄中五年,直至慘死。

最是無情帝王心。絞殺解縉的,並不是他的性格,而是那架翻雲覆雨、爭權逐利皆依託於暗室操作,不要操守、只問手段的皇家宮廷機器。在這架機器面前,忠於宮廷、堅守己見的會死掉,鑽營利益、逐於勢力的也會死掉。其生死,全都繫於爭奪權柄的皇室子孫的成與敗。三國時楊修是這樣,解縉也是這樣。

天下奇才落得慘死的結局,不由令人唏噓長嘆。才高又如何?蘇軾晚年曾寫過這樣一首詩:

洗兒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蘇軾這位北宋的曠世奇才,一生屢遭貶謫,宦海沉浮幾十年,晚年寫下這首詩,希望孩子“愚且魯”,無災無難,平平安安地度過自己的一生。聰明反被聰明誤,樹大招風、才高遭妒,在獨裁專制、君權至上的封建時代,伴君如伴虎,赤膽忠心如何,才高又如何,終難逃厄運。

盛世修書,朱棣想編一本百科全書,哪位才子能勝任這個偉大工作呢

想起《三國演義》中講到的一個故事。神醫華佗因要劈開腦子給曹操治病,被曹操疑心華佗是要加害於他,曹操一氣之下把華佗打入大牢,一個姓吳的獄卒敬重華佗,悉心照顧,一日華佗突然對吳押獄說:“我將要死了,可惜我的那本《青囊經》不能流傳於世了,你對我恩重如山,我沒有什麼好報答的,我就寫封信給家裡,你可以拿著我的書信去我家裡將醫書取來,我將此書送給你,以後可繼承我的醫術。”吳押獄一聽欣喜若狂,當即答應了華佗的要求,並且表示道:“我若是得了醫書,便不幹這個獄卒了,就去治病救人,使先生的醫德流傳千古。”

華佗死後,獄卒辭掉差事,準備回家專研醫學,懸壺濟世。當吳押獄一踏進家門的時候,竟然發現自己的妻子在燒那本醫書,兩忙上前搶了過來,只是為時已晚,《青囊經》只剩下了最後的一兩頁。吳押獄大罵妻子,而他妻子卻說:“即使你學得如華佗一樣的醫術,那又能怎樣?恐怕會跟華佗一樣死在大牢中,還不如將醫書給燒了。”吳押獄聽了,只能感慨連連。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解縉雖然死去,但他的英名和他主編的《永樂大典》一樣,將亙古長存、光耀千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