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書院的來歷嗎?

書院之名最早見於唐代。

唐開元五年(公元717年),玄宗選拔飽學之士二十名,於東都洛陽設乾元修書院,用以編校書籍;次年,將乾元修書院改名為麗正書院,增設檢校官,並改封修書官為麗正殿直學士。這是書院之名,見於正史的最早記載。

不過這唐朝的麗正書院,尚不同於後來的書院,它其實只是個官方的修書機構,其功能主要是收藏、整理與編校典籍,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古籍整理編輯部門。袁枚在《隨園隨筆》中說:“書院之名,起於唐玄宗之時,麗正書院、集賢書院皆建於省外,為修書之地。”

你知道書院的來歷嗎?

自此之後,民間的一些藏書機構,也開始稱書院,例如鄴侯書院。

鄴侯是唐代名相李泌的封號。安史之亂平息後,立了大功的李泌向朝廷請求退隱衡山,唐肅宗答應,賜給他隱士的衣服,派人在衡山煙霞峰下給他修了座宅院。

李泌好讀書,有大量的藏書,他來到衡山後,專門修數間石室做自己的書房,取名端居室。李泌去世後,他的兒子李繁在衡山建一個藏書的場所紀念他,取名南嶽書院,又稱鄴侯書院。韓愈後來寫詩讚其藏書之盛說:“鄴侯家多書,插架三萬軸。”(《送諸葛覺往隨州讀書》)

這類最初的書院,不過徒具其名,還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書院。我們後世所說的書院,藏書只是其附助功能,講學與研學才是它的主業。

你知道書院的來歷嗎?

從講學與研學的角度看,書院的真身,其實可以追溯到戰國時代或漢代,它有官方與民間兩條線。

從官方這條線上看,書院的前身是學宮,其源可以追溯到齊國的稷下學宮。稷下學宮是一個開放的學術交流與研討機構,它雖在體制內,卻不同於體制內的一般學術研究機構,也不同於一般的體制內學校。

學宮有三個特點,一是以講習與研討學術為業;二是對外保持開放性;三是教與學相對比較自由。

你知道書院的來歷嗎?

在唐代,有學宮直接轉化為書院的例子。唐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前後,張九宗任遂州刺史。他到任後,見遂州學宮廢圮,便倡議修復。修復之後,不再稱學宮,而是稱書院,這就是後世有名的張九宗書院,或稱書檯書院。

書院另一前身,可以追溯到漢代,稱精舍或精廬。

精舍一詞最早見於《管子.內業篇》:“定心在中,耳目聰明,四肢堅固,可以為精舍。”唐人尹知章注:“心者,精之所舍。”由此可見,精舍指心靈所居之所,亦即現代人所說的精神家園。

在漢代,學者私人讀書的地方,是書房;書房若對外開放,招收門徒,講授學術,那就是精舍。《後漢書·劉淑傳》載:“淑少學明《五經》,遂隱居,立精舍講授,諸生常數百人。”

精舍雖是民間學堂性質,卻不同於私塾。私塾走的是基礎教育的路子,有大致統一的教程與方法;而精舍不是,精舍以研學為主,教與學的方式、方法都比較自由,相當於私人大學。它類似於古希臘的柏拉圖學院,只是柏拉圖學院以幾何學為特色,而中國的精舍主要以研習“經學”為主旨。

你知道書院的來歷嗎?

宋代時朱子熱衷書院教育,他創建的書院初時便多稱為精舍,如寒泉精舍、武夷精舍、竹林精舍等。

總結一下:書院表面上起源於唐朝,完善興盛於宋朝,但實際上其前身可以追溯到秦漢之前,甚至可以把孔子在洙泗之間講學的場所,視為中國最早的書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