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東心理
韓信在劉邦打天下的時候立下了汗馬功勞,此人不僅打江山厲害,在管理上也有一定的才能,可以說是有勇有謀、智勇雙全。說他是劉邦的左膀右臂毫不為過。這等人才就連劉邦想動他都要三思而後行,但最終卻倒在了呂后的手上,呂后到底為什麼這樣做呢?
作為劉邦的左膀右臂,漢朝的開國功臣,韓信竟然死於呂后濫用私刑,實在是匪夷所思。其實,就算是呂后不殺,劉邦也一定會殺了韓信,所以對於韓信來說幾乎是必死之局。
一方面,韓信作為開國功臣,為漢朝的建立立下了莫大的功勞,如果沒有韓信的話漢朝能不能建立都不好說,而韓信又是練兵打仗的掌握著軍隊,這功勞又打還掌握著軍隊,讓劉邦十分沒有安全感。如果他哪天要造反,劉邦遭不遭的住都兩說。
另外一方面,在公元前201年的時候就有密探來報說韓信要造反,從那一刻起劉邦對韓信就有了殺心。不過由於韓信是開國功臣威望實在是太高了,所以劉邦一直都沒有動手。
韓信也的確有著謀反之心,他和陳郗計劃:由陳郗在外起兵吸引劉邦出兵平叛,乘著都城空虛之時由韓信組織人員控制太子和都城。
劉邦猶豫不決怕有人說他殺功臣,在後世留下罵名。呂雉作為皇后,當然最懂劉邦的心,自然要為劉邦去做一下他自己下不了手的事情,於是呂雉和蕭何聯合,最終在長樂宮的鐘室將韓信殺害。
呂后這樣子可以是一箭三雕,第一讓劉邦免除了罵名;第二,為漢朝的和平與穩定剷除了毒瘤。第三就是為自己之後的太平天下奠定基礎。
創史人
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可以說,瞭解韓信被殺死的前因後果,以及藏在韓信之死背後的複雜權力鬥爭,相當於瞭解帝王與掌兵將帥關係的半部歷史,其教訓非常深刻。
韓信之所以在歷史上長久聞名,有諸多原因,他是漢初“三傑之一”,他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常勝將軍和軍事理論家,他是從基層士兵到漢王朝軍事統帥的非常典型的傑出戰將,當然,韓信之所以天下聞名,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韓信的死所牽涉的方方面面的謎題。
韓信的死,讓人想起了歷史上最重要立國功臣的血的教訓:“狡兔死,良狗亨;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韓信的死,讓人聯想到“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俗話所包含的歷史意蘊。
韓信的死,讓人想起了呂后的狠毒:用布袋包裹住韓信,將其懸掛於大鐘之內,讓一群宮中女子用竹籤把韓信活活扎死。
韓信的死,還讓人聯想到歷史留下深刻成語“功高震主”,以及韓信墓前祠堂中的對聯“如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等等。
那麼,在歷史上,在關於韓信撲朔迷離的迷霧後面,到底隱藏著怎樣的歷史真相呢?
一、天才軍事家,功高蓋主
韓信是“漢初三傑”之一,劉邦曾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史記· 高祖本紀第八》 )蕭何對劉邦說:“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
韓信的軍事才能在漢朝無人能比,他少年時雖有“胯下之辱”的膽小怕事的不好名聲,也有賴在亭長妻子那裡吃閒飯,以及靠洗衣大娘送飯給他吃的懶漢聲譽,但是,他從小就醉心於研習兵法,生來就是領兵打仗的人才,他滿懷抱負,不計較眼前小事,關注著長遠大事。
當然,軍事天才並非年輕時便能一帆風順,也要有識才之人和用才之主,起先,韓信在項梁、項羽那裡雖也在軍中,但卻沒有能得到重用,後來,有了夏侯嬰和蕭何的舉薦,韓信被劉邦重視,劉邦專門設壇拜將,封韓信為大將,韓信才能發揮出他不同凡響的軍事天才,才能演繹出轟轟烈烈的精彩軍事大戲。
韓信深諳兵法之妙,他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他東征定三秦,設疑兵渡河敗魏軍,引兵向北破代王,井陘之戰滅趙國,引兵東進滅了齊國。後來,更是在垓下之戰中,大敗楚軍,奠定了漢朝軍事上的致勝局勢。
作為戰術家,韓信為後世留下了大量戰術典故,如: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臨晉設疑,夏陽偷渡,木罌渡軍,背水為營,拔幟易幟,傳檄而定,沉沙決水,半渡而擊,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韓信的用兵之道為歷代兵家們推崇備至。
作為軍事家,韓信是繼孫武、白起之後,表現得最為傑出的卓越將領。他指揮打仗的鮮明特點是善於靈活用兵,他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最善於靈活用兵的軍事指揮家。他所指揮的井陘之戰、濰水之戰等,成了古代戰爭史上的傑作戰例;作為戰略思想家,他在被拜將時所闡述的戰略方針,成了楚漢戰爭勝利的根本保證,他的軍事理論成了古代兵法中的精華。
可以說,劉邦的軍事戰略完全是按照韓信的主要戰略思想來制定的。韓信獻上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初期出兵策略,成功奪取了關中。接著,在彭城戰敗之後,韓信率兵以木罌渡河滅了魏國,才扭轉戰局。之後,韓信提出了“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的戰略建議,而劉邦接受了他的建議,才逐漸取得了勝利。韓信建議劉邦親自領兵與項羽在滎陽、成皋之間對陣相持,而韓信自己卻率兵北上,開闢新的戰場,奪取北部地區,從而創造了從側翼對項羽形成戰略包圍的戰爭態勢,使漢軍在整體戰場上由被動轉為主動。
當劉邦與項羽在滎陽相持時,韓信在北方戰場中所向披靡,他率領新軍隊北上奪取了代國,而後在井陘口與趙軍決戰,韓信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大破趙軍,活捉了趙王歇。之後,韓信整兵列陣,威壓燕國,逼降了燕國,一時聲威大振。
只是,劉邦見韓信戰果輝煌,開始提防韓信,他利用與項羽相持不下的機會,深夜突然到了韓信軍營,奪了韓信的兵權,令他為相國,重整趙國的降軍,整合新軍去攻打齊國。
攻齊時,韓信所率領的軍隊非漢軍主力,而對方是楚齊聯軍,此時,若沒有用奇計是很難取得勝利的。韓信出奇制勝的策略之一是以奇襲的方式先擊破了沒有戒備的齊國軍隊,然後進軍濰水,威震齊國。其出奇制勝的策略之二是利用水戰擊敗龍且所率領的二十萬齊楚聯軍。龍且是項羽手下最出色的猛將,韓信若與之硬拼,敵眾我寡,韓信必敗,所以,他必須以智取勝。韓信發現濰水可用,他令士兵以土囊堵住濰水,隨後以詐敗之計引龍且過河來追,待龍且至河中,便令士兵移去土囊,放濰水將齊楚聯軍衝為兩段,楚齊聯軍大亂,韓信趁亂出擊,大敗敵軍,斬了龍且,全殲二十萬敵軍。濰水之戰意義重大,這不但化解了劉邦在主力戰場上的被動局面,而且,在兵力對比上也已預告了項羽的失敗。因為韓信戰功顯赫,且韓信佔據了齊地,從兵力對比上來看,韓信所率的軍隊,實際上與劉邦、項羽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勢,為了安撫韓信,防備他獨立發展,劉邦封韓信為齊王。
韓信(劇照)
楚齊聯軍被韓信擊敗之後,楚、漢迎來了最後的決戰。
漢五年(前202年),劉邦趁項羽無備、楚軍飢疲之機突然對楚軍發動戰略追擊,可是,劉邦追擊楚軍至固陵(淮陽西北)時,楚軍反擊,劉邦大敗而歸。此時,若沒有韓信等來支援,劉邦是無法戰勝項羽的。
為調動韓信、彭越來援,劉邦採用了張良的謀略,將陳(淮陽)以東至海邊的廣大地區劃為齊王韓信的封地;將睢陽以北至谷城(山東東阿南)的地區劃給彭越,封彭越為梁王,並讓韓信負責指揮與項羽的關鍵性的決戰。於是,韓信從齊地南下,佔領楚都彭城(江蘇徐州市)和蘇北、皖北、豫東等大部分地區,形成對楚軍側背的攻擊態勢;彭越則領兵從梁地西進,從西面挑戰項羽;漢將劉賈會同九江王英布自下城父(今安徽亳州城父鎮)北上,從南面威脅楚軍;而劉邦則率部出固陵東進,如此一來,漢軍已從南、北、西三面形成了對楚軍的合圍之勢,項羽面對著強大的漢軍,被迫撤軍至垓下(安徽靈璧南)。
垓下之戰示意圖
漢五年(前202年)十二月,劉邦、韓信、劉賈、彭越、英布等各路大軍約計40萬與10萬楚軍於垓下展開決戰。漢軍以主帥韓信率軍居中,將軍孔熙為左翼,陳賀為右翼,劉邦率部從後面跟進,將軍周勃斷後。
起先,韓信指揮漢軍猛攻楚營,但初戰失利,他引中軍後撤,命左、右兩翼軍隊繼續攻擊。楚軍迎戰而不利,韓信見楚軍顯敗勢,揮師反擊,楚軍經不起中、左、右三路軍的猛攻,戰敗而退入壁壘堅守。此時,楚軍已被漢軍重重包圍,而且,被圍的楚軍因屢戰不勝,已兵疲糧盡,軍心十分不穩。
韓信很有針對性地命漢軍士卒夜唱楚歌,歌雲:“人心皆背楚,天下已屬劉;韓信屯垓下,要斬霸王頭!”這歌聲勝過戰馬利劍, 使楚軍士卒思鄉而厭戰、軍心瓦解,徹底失去了戰鬥力。韓信乘勢進攻,楚軍大敗,十萬楚軍被全殲,項羽逃至東城,項羽自嘆無面目見江東父老,自刎而死。
垓下之戰,漢軍大獲全勝,此時,劉邦回到定陶,他突然進入韓信軍中,收奪了韓信的兵權,並改封韓信為楚王,令其設都於下邳(江蘇邳縣東)。
濰水之戰和垓下之戰充分顯示出韓信非凡的戰爭韜略和卓越的指揮才能,同時也使他的戰功遠遠居於漢軍其他將領之上。沒有韓信指揮漢軍征戰,劉邦是不可能打敗項羽的,韓信對於漢王朝的立國來說,是功勳卓著的軍事統帥。可是,韓信的卓越戰功,他的超凡的軍事指揮才力和他超常的軍事韜略,已經形成了功高蓋主的態勢,對此,劉邦豈能放心得下?
在韓信被奪去了齊軍的指揮權之後,韓信不但被移封為楚王,而且,在一年之後,劉邦又以遊雲夢澤的名義誘捕了韓信,把他帶到長安,降封為淮陰侯。韓信功高蓋主的初步結果,是失去了齊地和齊軍的兵權,並從王變成了侯,而最嚴重的後果還在後面。
韓信(劇照)
二、挑戰帝王的底線,埋下禍根
自古帝王都有“臥榻”心結,對執掌強兵的武將都有“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擔憂,劉邦對於手握重兵的韓信自然也有這樣的擔憂,何況,劉邦是一個非常厲害的諳熟帝王權謀的草根皇帝。
韓信是睿智的天才戰略家,但卻不是權謀家,他有軍事家的韜略,卻沒有帝王的權謀,自然是玩不過劉邦的。韓信在攻齊成功之後,項羽曾派策士武涉來說服韓信,韓信身邊的謀士蒯通也獻上了策略,都建議韓信“三分天下鼎足而王”,可是,韓信都拒絕了。當時,韓信還很相信劉邦,自信心滿滿,認為劉邦是不會剝奪他的封地齊國的。可是,韓信太自信了,多次征戰獲勝之後,他開始自傲,忘記了作為武將,作為臣子該有的低調和收斂,他屢次觸犯了劉邦的底線,這讓本來就提防武將的劉邦對他難以容忍。
韓信畫像
其實,從韓信佔領趙國時,劉邦就開始對他產生警惕性,並開始採取行動。當時,劉邦與項羽在滎陽、成皋相持,且是敗多勝少,劉邦擇機到了韓信掌控的趙軍的營寨中,劉邦已表現出對韓信的不信任。《史記》記述道:
“六月,漢王出成皋,東渡河,獨與滕公俱,從張耳軍脩武。至,宿傳舍。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漢王奪兩人軍,即令張耳備守趙地。拜韓信為相國,收趙兵未發者擊齊。”(參看《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劉邦夜入趙營,奪了韓信的兵權,並令讓他整頓新軍去攻擊趙國,這明顯表現出對韓信的戒心。而從那時起,韓信對劉邦也開始有所怨恨。之後,在對齊的戰爭中,韓信也耍了些聰明而狠辣的計策,這又加深了他與劉邦的隔閡。當時,劉邦派他的得力謀士酈食其去齊國勸降,酈食其能言善辯,已說服齊王降漢,可是韓信正在外圍領著圍著齊國,他趁齊王正與酈食其議和而沒有防備時,突然領兵攻齊,齊軍大敗,韓信很快取得大勝。可是,這在齊王陣營中的酈食其就慘了,他被齊王下令烹煮而死。韓信此舉使劉邦和漢營中謀臣都非常生氣。這明目張膽地害死劉邦所親信的謀士,用心險惡,讓劉邦心裡對韓信埋著怨氣。
更有甚者,韓信在打破齊楚聯軍之後,佔領了齊地,他憑著自己掌握的軍事實力,半威脅地向劉邦要求代理齊王,這是直接在挑戰劉邦的底線。在權謀家劉邦看來,韓信此舉不僅是藉機對劉邦在趙營奪了他的兵權的報復,而且,是依靠手中所掌控的齊軍在向劉邦索取齊王之位。劉邦得知韓信的要求後破口大罵,想率兵去滅了韓信。在張良、陳平陳說厲害關係並再三勸說下,劉邦才冷靜下來,他為了安撫韓信,裝著送了個恩情,索性封韓信為齊王。顯然,韓信當齊王的目的是得到了,但是,劉邦對他的封王是極不情願的。韓信如此狂妄地挑戰劉邦的底線,這讓劉邦在心裡暗暗下決心,要處置韓信。
韓信依然很自信,他為能當上齊王而志得意滿,他以為他的巨大戰功讓劉邦讓步了。韓信還不滿足,在劉邦於固陵被項羽打敗時,劉邦要求韓信、彭越領兵去支援,韓信遲遲不前行,直到把大片土地分封給他時,他才領兵去支援劉邦。此時,劉邦非常需要韓信,所以,他命韓信為漢軍與楚軍決戰的總指揮。可是,亥下之戰後,項羽自刎了,漢軍被滅了,韓信的用處也沒有那麼重要了,於是,劉邦馬上就採取嚴厲行動:
首先,劉邦解除了韓信的齊王之職,轉封他為楚王,讓他有王位但掌控不了齊軍;其次,一年之後,劉邦以遊雲夢澤的名義誘捕了韓信,把他帶到長安,降封他為淮陰侯,理由是有人告韓信謀反。
劉邦(劇照)
三、謀反罪名雖詭異,但“狗烹”的命運卻免不了
劉邦逮捕韓信的理由是有人告韓信謀反,但劉邦處置韓信的方式也只是把他從王降為侯,並沒有處死他。這就表明,至少在濰水之戰後,韓信被降低封位時,劉邦還沒有認定韓信存心謀反。可是,到最後,韓信卻死於非命,其罪名就是謀反,那麼,
韓信是真的想謀反嗎?是有謀反之舉還是被按上謀反之罪而被冤殺的呢?首先,劉邦早就對韓信很警惕,對他的軍事才能和他的巨大戰功表示擔憂,對韓信執掌兵權頗感忌憚,所以,劉邦才一次次在韓信掌握重要兵力時,便解除他的兵權,並改變封地,甚至把他的王位降為淮陰侯,一次次讓韓信失去兵權,最後讓他待在長安,手中沒有一兵一卒。但是,劉邦並沒有虐待或約束韓信,看來,劉邦只是剝奪韓信的兵權,並警告他,控制他,打壓韓信的傲氣,也防範韓信利用兵權惹出事來,但劉邦似乎沒有想殺韓信決心。
劉邦知道,韓信是一位軍事奇才,有軍事韜略,但沒有權謀,他將韓信放在長安的眼皮底下,避免韓信受到了蒯通那樣的謀士的誘惑。劉邦害怕的是,韓信這樣的軍事家若與權謀家聯手,到那時,劉邦想坐穩天下就有困難了。所以,劉邦一直對韓信有所防範和有所控制,不過,劉邦一直沒有殺韓信。
那麼,關於韓信造反,是真實的嗎?
司馬遷在《史記》裡總結對韓信評價之後說:“天下已集(同輯),乃謀叛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這即是說,天下已安定,韓信竟然還想著要謀叛亂,被誅滅宗族,不就是應該的嗎?以司馬遷的觀點看,韓信之死,乃是因為謀叛亂,他被處死,被滅了三族,是應該的,適宜的。
這是結論,那麼,韓信謀反的過程呢?《史記·淮陰侯列傳》上記載:“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吾從此助公。’韓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
這以段記載了韓信與陳豨密謀的過程,有幾個要點:一是劉邦要帶著韓信去鎮壓陳豨,而韓信以生病為由,不跟著劉邦一起去。二是韓信在劉邦走後,便派人到陳豨處去傳達信息,其主要內容是:“老弟你舉兵起事,我在這裡幫助你。”三韓信與家臣籌謀著假傳聖旨,把被關在監獄裡的罪犯和刑徒奴僕放出來,組織他們去襲擊呂后、太子。
對太史公的這一段記載該怎麼理解呢?
首先,劉邦是很厲害的政治家,而且,他對韓信一直提防著,假如劉邦已經看出了韓信要謀反,他是不會因為韓信推脫生病就把他留在長安的,他必定會採取措施,要麼強令韓信跟著他走,要麼做好安排,控制住韓信,不會讓韓信有機會派使者到陳豨處去送信。而最大的可能是,劉邦並沒感到韓信要造反,所以,韓信因為不願參加討伐陳豨裝病了,劉邦就讓他留下。
其次,劉邦已經決定要鎮壓陳豨,並且親自要求韓信跟著他一道去,這說明,劉邦對陳豨和韓信已經非常警惕,劉邦是政治鬥爭的高手,他怎麼可能讓韓信有機會派使者去向將要被鎮壓的陳豨送情報嗎?這是大有疑問的。最大的可能是,司馬遷故意把當時人們的傳言記述下來,但他不便為韓信辯護,就作為事實記載下來,但這是很難被相信的,司馬遷故意讓人們自己去判斷,他知道人們會看出真正的事實是什麼。
再次,韓信要放出囚犯刑徒,組織他們去襲擊呂后、太子,這可能性也不大。呂后住處和太子府都是重兵把守的地方,而且,他們一定對韓信一直是防範的,想在長安城帶著一幫囚犯刑徒去攻下後宮和太子府,這勝算不極小,而韓信精通軍事韜略,是常勝將軍,他是不會打無把握之戰的,所以,以無把握的舉動落得個欲殺皇后、太子的大惡不赦的罪名,韓信如此有謀略的人,是不會幹的。
所以,最大的可能是,司馬遷明知是不太可能的事,但當時有這樣的傳言,他把這傳言記述下來,但在當時的狀況下,他不可能指出韓信不會做這樣的事,所以,他故意將其記載下來,他知道,人們是能看出真實來的。所以,在記載的語句裡,司馬遷是用“謀與家臣……”和“欲發……”這樣的用詞,“謀”就是打算,籌謀;而“欲”就是想要去做,這並非是已經在做的事。所以,史學家的記述,有時是很微妙的,有時用的是“春秋筆法”。
總之,司馬遷關於韓信造反的記載,疑點不少,值得進一步分析探討。還有,告韓信謀反的那個舍人的弟弟,其目的是為了救出他將被韓信處死哥哥,因而這人才站出來作證的,他的證詞很難作為鐵證,有故意作假證之嫌。
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韓信對於劉邦降他為侯,剝奪他的軍權,並把他留在長安等防備性的舉動十分不滿,因而,在氣憤之下,發了很多牢騷,其中包括口不擇言地談論了陳豨手握邊疆重兵,又是軍事人才,可能造反的事,而被人們傳言為各種言論,後來,傳言被呂后知道了,就被當成是韓信參與陳豨的謀反,因而作為罪名,以之作為定韓信死罪的理由。而與韓信後來哀嘆自己沒有接受蒯通自立為王的建議相比較,是有相通之處的。這就是說,韓信確實說過了一些要謀反的話,但只是表達不滿的牢騷話,他沒有真的參與謀反,他只是有謀反念頭,而沒有謀反的實際行動,而即便如此,呂后也是不可能容他的。
劉邦與呂后(劇照)
四、誰是殺韓真兇,是何原因?
劉邦不殺韓信可能是真的,至少他暫時不殺韓信,當韓信被帶到長安時,他還是有一定自由的,劉邦還與韓信喝酒,在喝酒時,劉邦曾問韓信說他能帶多少兵馬,韓信很自傲地說劉邦只能帶十萬人馬,而韓信自己帶兵卻多多益善,不過,韓信還給劉邦留了面子,認為劉邦雖然不能帶兵超過十萬,但卻能御將,能駕馭韓信他這樣的名將。
顯然,殺韓信的是呂后下令的,在呂后看來,韓信是必須死的。
首先,殺了韓信對呂后掌控朝權是有利的。
“漢初三傑”都是不一般的能人,張良謀略超群;蕭何善於理財和管理;韓信是軍事天才,但是,為什麼呂后只是殺了韓信,而卻沒有對張良、蕭何採取措施呢?
“漢初三傑”(劇照)
蕭何作為豐沛功臣集團的領袖,他與韓信不是一夥的,當時他向劉邦推薦韓信,是為了漢朝的利益,但在後期,他不可能幫助韓信,他只能捨棄韓信,一是自保,二是維護豐沛集團的利益。但是,蕭何也不可能是自己要害韓信,他把韓信欺騙出來,一定是呂后所指使的,蕭何不會與呂雉作對,呂雉需要蕭何,而且,蕭何沒有兵權,呂雉也不必殺他,留著他還是有用的。
張良歷來與呂后關係密切,他曾幫過呂雉,為呂雉出謀劃策,請“商山四皓”幫助她的兒子穩住太子之位,而且,張良後期已經表現出超脫隱居,不想參與朝政了,呂后沒有必要殺張良。
而韓信就不一樣了,韓信相對年輕一些,而且,他是軍事天才,指揮過漢朝的千軍萬馬,胸有韜略,戰無不勝。此外,韓信歷來不受管束,如違令提前攻齊,要挾劉邦讓他當代理齊王等,而且,韓信曾擁有過封地齊國,若是讓韓信活著,一旦有了機會,韓信將對呂后控制朝權構成很大威脅,所以,呂后雖然知道劉邦暫時還不想處死韓信,但是,她必須利用劉邦不在的時候下手殺了韓信,從而為她執掌朝權清除可能出現的障礙。所以,呂后殺韓信是有她的理由的。
呂后(劇照)
其次,呂后要殺韓信是很堅決的,有一個關於呂后殺韓信死的傳說,表露了呂后絕不會放過韓信。當年,漢軍在與楚軍決戰的關鍵時刻,韓信領兵追趕項羽至滎陽,便按兵不動了,劉邦弄不明白,便問蕭何,蕭何表示,韓信是在討封。劉邦會意,於是,他封韓信為“三齊王”,即“與天王齊,與地王齊,與君王齊”。此外,劉邦還賜韓信“五不死”,即“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君不死,遇繩不死,遇刀劍不死”。韓信聽了封賞之後,立即率兵大敗項羽,漢軍取得了決戰的最後勝利。
後來,呂后與蕭何合謀,召韓信進宮,呂后說:“你犯下了謀反罪,君王叫我殺你。”韓信說:“那不行,君王封我不死,我得當面和君王說清楚。”呂后說:“你見不著君王了!”
於是,呂后令人把韓信吊在樂宮大鐘裡,上面有大鐘罩著,不見天日;腳懸空於地面,無法立地。
呂后沒用繩子勒死韓信,也沒有用刀砍死韓信,而是讓宮女用削尖的竹子將韓信活活刺死。如此一來,便沒有違背當年的承諾,殺了韓信。
這傳說正史沒有記載,但由此可以看出,這傳言表露出呂后非讓韓信死不可。
周勃(劇照)
結語:嚴酷的歷史現實,都是權力慾惹的禍
呂后為什麼要殺韓信呢?這是呂后受太強的權力慾驅使所採取的行動。在《史記》裡,呂后被記載在“本紀”中,顯然,司馬遷是把呂后作為“女皇”來立傳的。呂后殺了韓信,這對於她臨朝稱制和維護皇權專制是有利的,他不能大意讓韓信這樣一個軍事天才且屢次不聽話的武將活著,不會讓韓信有機會構成對漢朝皇權的威脅。
一代功臣名將就這樣死在一位權力慾極強的女人之手,而這個女人後來成功地臨朝稱制。在劉邦死後,呂后控制了漢王朝的最高權力,成了雖沒有皇帝之名的“女皇”,可是,她不知是否能料到,在她死後,周勃聯合陳平奪取呂祿軍權,誅殺了呂氏諸王,擁立漢文帝即位,而呂氏家族正是因為呂雉的專權才帶來了禍害,嗜權如命有時會給後代帶來悲慘的結果!
文城觀點
韓信和張良蕭何並列漢初三傑,為劉邦一統天下歷下汗馬功勞,平魏國,滅趙國,攻齊國,垓下十面埋伏圍攻項羽,毫不客氣的說,沒有韓信,劉邦和 項羽誰勝誰負未可知!
但是勞苦功高的韓信卻在漢國建立短短几年間,從楚王變成淮陰侯,後又被呂后處死在長樂宮,最終成為“鳥盡弓藏”的千古典型!
為什麼韓信必須死?韓信是不是可以不死?韓信怎麼才能不死?回答這個問題要從劉邦韓信兩個角度來看!
站在劉邦的角度,韓信怎麼做都必須死。
(1)能力太強,如前文所說,劉邦的天下一半是韓信打下來的,三傑的稱號也是劉邦親自給的,比起蕭何張良兩位謀士,韓信是實打實的軍功,行軍打仗,攻無不克,韓信第二,沒人敢稱第一,即便是有英布、彭越、灌嬰、曹參等猛將助陣,依然不是韓信的對手,大家都心知肚明。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以後,史書記載: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樊噲是誰?劉邦的連襟,鴻門宴的猛男,這資歷,這地位,見到已經被降級為候的韓信,跪著喊大王,韓信都覺得羞於為伍,江湖地位可見一斑。
(2)年輕,韓信生於公元前231年,劉邦生於公元前256年,按照年紀劉邦做韓信伯伯綽綽有餘,兩人壓根就不是一代人,韓信死的時候不過35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年紀,這個年紀,有能力,有經歷,有資歷,誰都怕,更不說一個垂垂老矣的劉邦,怕能怎麼做,殺掉最省心。
(3)劉邦不但要殺韓信,其他異性王都要殺。彭越年紀大,被剁成肉醬,英布能力不如韓信,也一起幹掉,劉邦去世之前和眾大臣殺白馬盟誓:非劉姓為王者,天下共擊之。也就是說只要不是姓劉的,就是不能做王。
做王,就意味著有軍隊,有廣大的封地,就有了造反的本錢,不能不妨,即使姓劉,也並非完全放心,如劉濞,劉邦封王以後就十分後悔,說東南五十年後有叛亂,不會是你吧?人哪能知道五十年後的事情,不過是恩威並施的一種手段,當然若干年後劉濞果然造反,可見王的誘惑有多麼大,能量有多麼足。
所以劉邦明知道韓信現在不會反,也要殺死他,現在不反,將來誰說的準,人在權力的誘惑下,是會變的,他不反,他的兒子呢,孫子呢,曹操一輩子沒有篡位稱帝,剛一死兒子就動手了。
劉邦手下的大臣都知道韓信不會反,也只能配合劉邦殺韓信,如陳平,劉邦讓他出主意收拾韓信,他就是不願意多說,實際就是不願意冤殺韓信,但是沒有辦法,事已至此,非死不可。
以上是劉邦的角度,站在韓信的角度,如何能不被殺。
答案是除了造反,沒有辦法。
以蕭何張良兩位為例子,蕭何是劉邦起義前的老領導,從龍之臣,忠心耿耿,即便如此,蕭何也是戰戰兢兢,滎陽之戰的時候蕭何在後方,為了安定劉邦的疑心,把自己家族大大小小都送上戰場;做了丞相,為了讓劉邦定心,故意貪汙現把柄,之所以不斷自黑自殘,就是為了打消領導疑慮,換個平安終老。
而張良更加聰明,乾脆來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天天喊著要跟著師傅赤松子求仙問道,仙道這種事情虛無縹緲,誰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有這個意思,就是明確釋放一種信號:我不參與任何權利鬥爭,沒有任何野心。
這兩位 的功勞不在韓信之下,且都是文臣,尚且如此小心翼翼戰戰兢兢,韓信不造反,再能演也的死。
如果造反,可能不死。
濰水之戰以後,項羽派來使者,希望韓信能夠在到來的決戰中中立,謀士蒯徹也極力勸說韓信看清形勢,避免兔死狗烹,但是韓信猶豫再三,沒有同意。如果他當時咬咬牙,選擇中立或者擁兵自立,天下局勢將陡然發生變化,三國演義提前四百年上演也說不定,而時間是站在他和項羽這邊的,劉邦已經年紀大了,耗不過他們,如果劉邦沒有滅掉項羽,韓信登頂的機會就來了。
可惜他錯過了自救的最佳機會,人生不能重來,不知道那天在長樂宮,韓信是否有過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