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萬多人打出8.7分,任達華的封帝之作,卻連最佳電影提名都沒有

45萬多人打出8.7分,任達華的封帝之作,卻連最佳電影提名都沒有

香港電影懷舊系【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看娛樂熱點深度解讀,認準理娛君!

一、歲月難回頭

近些年來,中國的電影市場似乎越來越繁榮,一副步入黃金時代的景象。但提起中國電影的黃金年代,更多人心中應該都會想到二三十年前的港片。

那時候的香港電影百花齊放,熱鬧非凡,繁榮程度甚至很難用一兩篇文章可以講清楚。李小龍、許冠文、成龍、洪金寶、周星馳、周潤發、張國榮、劉德華、王祖賢、林青霞、張曼玉……有太多太多的名字,匯聚在那個時代的洪流裡,他們創造的燦爛,說也說不完。

繁華過後終究會恢復平靜。隨著內地電影的崛起,和香港那一代電影人的老去,港片逐漸沒落。如果說從前的繁榮被人們叫做港片的“黃金時代”,那之後所有的香港電影,似乎都歸到了“後港片時代”的範疇裡。

45萬多人打出8.7分,任達華的封帝之作,卻連最佳電影提名都沒有

觀眾裡確實有所謂的“後港片時代”的說法的,意指新千年以來,港片沒落的這些年裡產出的香港電影。這樣的稱謂或許有一些懷念從前的感覺,但實事求是的說,觀眾的眼睛畢竟是雪亮的,後港片時代的香港電影,比起那時候的作品,確實差了很多。

但香港電影畢竟還沒有沒落到只能懷念的地步。

2010年,羅啟銳導演的《歲月神偷》上映,就是這樣一部,讓人看到港片希望的作品。甚至於,拿這部電影和從前的港片比較,也很少有如此地道、如此質樸、如此有香港味道的作品。45萬人打出豆瓣8.7的高分,就是最好的證明,也是10年來最好的香港電影。

45萬多人打出8.7分,任達華的封帝之作,卻連最佳電影提名都沒有

在當年,《歲月神偷》在內地拿了1561萬票房,香港斬獲2300萬港幣,因為屬於小成本製作,再加上任達華和吳君如都是“親情價”拍攝,所以也勉強算得上口碑票房雙豐收。《歲月神偷》由羅啟銳導演,任達華、吳君如、李治廷主演,講述了上個世紀60年代的香港,一戶普通香港家庭的風雨故事。

45萬多人打出8.7分,任達華的封帝之作,卻連最佳電影提名都沒有

當年的金像獎上,《歲月神偷》雖然連“最佳影片”提名都沒有在(那一年金像獎最佳影片是《十月圍城》),不過也算得上那年的一個大贏家:任達華斬獲影帝、羅啟銳也捧起了“最佳編劇”的獎盃,當時的新人李治廷,在那一屆金像獎也獲得了“最佳新人獎”和“最佳原創音樂獎”。

之所以說這部電影是後港片時代裡“最像港片的港片”,或許就是因為電影裡濃厚的懷舊氛圍,和無處不在的鄉土情懷,也或許是導演講故事的真摯情感,也或許是故事本身的真實性。

總而言之,在那一代香港電影人逐漸老去的時代中,我們也許很難再看到這樣的港片了。

45萬多人打出8.7分,任達華的封帝之作,卻連最佳電影提名都沒有

二、歲月神偷

提起《歲月神偷》,看過的人心中或許都會浮現兩個詞:感動、質樸。這部作品創作素材源於導演羅啟銳的真實成長經歷,真實的生活總是最有力量的。

或許“導演羅啟銳”的名號不夠響亮,但“編劇羅啟銳”的名號可是響噹噹的,例如《秋天的童話》、《玻璃之情》,都是他編劇的作品。這兩部電影的導演張婉婷,正是他的妻子。

比起很多名氣極大的電影人,羅啟銳和張婉婷夫妻的名氣的確不算很大,但他們都是地地道道的香港人,也是兢兢業業的香港電影人。很多人都有爛片,這對夫妻合作的作品,沒有一部是爛片。他們用心在做電影,用心在為香港做電影。

45萬多人打出8.7分,任達華的封帝之作,卻連最佳電影提名都沒有

電影的故事背景在上世紀60年代的香港,羅啟銳1953年生人,60年代正是他成長的歲月。電影裡,敘述故事的視角,也是弟弟的視角。《歲月神偷》裡,去世的哥哥、父母的性格,也都是羅啟銳根據自己的經歷寫下來的。

上世紀60年代,一戶普通的香港家庭,日子清貧,但堅強善良。爸爸和大伯小時隨奶奶來到香港,爸爸是做鞋的,大伯是理髮的,兩兄弟在街頭巷尾包辦人們的一頭一腳,就這樣紮下根來。

45萬多人打出8.7分,任達華的封帝之作,卻連最佳電影提名都沒有

爸爸性格沉穩,就像中國大多數傳統父親一樣,嚴厲但負責,雖然日子清貧,但為人善良,也受得住底線。媽媽口齒伶俐,會做生意,爸爸做鞋,媽媽就賣鞋。哥哥是個品學兼優的青年,很為父母爭氣,也繼承了父母良好的性格。

故事的敘述是從弟弟的視角開始的。弟弟從前有偷東西的壞習慣,但也是善良的。一家人就這樣平靜的生活著,但當時並不太平,人們的生活也因此動盪不安,一家人就這樣艱難維持。後來哥哥患病去世,弟弟也長成了大人,回顧從前,才發現歲月才是最大的小偷。

45萬多人打出8.7分,任達華的封帝之作,卻連最佳電影提名都沒有

讓這部電影最有“香港味道”的點,就是影片裡貫穿始終的,風雨歲月裡堅強不屈的港人精神。

爸爸和媽媽養活著兩兄弟長大,日子過得很拮据。每年的中秋節,媽媽都會買幾包月餅回來。弟弟很想吃蓮蓉餡的月餅,但媽媽不能給他,因為那些月餅都是送人的,清點完以後,留給家裡的月餅只有兩個。

45萬多人打出8.7分,任達華的封帝之作,卻連最佳電影提名都沒有

那時候的香港,居民的生活很差。電影裡出現過一個說著一口流利中文的英國警長,媽媽準備的月餅,也有給他的一份。但讓人感受最深的一段情節是,這個英國警長來到家裡時,年幼的弟弟對他一口流利的中文很好奇,警長說:在香港,中文和英文都很重要,但只有學好英文,才“有的撈”。

“像你爸爸,和你哥哥這樣,就沒得撈。”

弟弟不明白“有的撈”的意思,但爸爸和哥哥是明白的。他們只能忍氣吞聲,堅強的生活。

45萬多人打出8.7分,任達華的封帝之作,卻連最佳電影提名都沒有

一次颱風天,一家人破舊的房屋被颱風吹散,玻璃和門都吹走了,弟弟在閣樓嚇得大哭,爸爸和媽媽在狂風暴雨裡用身體頂住屋頂。爸爸咬牙切齒,用盡全力的喊:最重要的就是保住個頂!

這句話也是爸爸的口頭禪。在那個時候,一個男人,一個父親,或許只有堅信一些這樣的信念,才能有奔頭的活下去。

後來哥哥得了血癌,父母親瞞著兩兄弟。母親的口頭禪是“做人,總要信”,兩夫妻想盡辦法幫哥哥治病,雖然最後沒能讓哥哥活下去,但他們從沒有放棄過。

45萬多人打出8.7分,任達華的封帝之作,卻連最佳電影提名都沒有

除了這樣的港人精神以外,最觸動人的,或許就是電影裡濃厚的鄉土情懷了。

在電影開頭,介紹一家人的住所時就提到過,一家人住在破舊的兩層小房子裡,哥哥把樓下叫“南海”,樓上叫“北京”,但兩兄弟從沒有去過這兩個地方。

電影裡說,是奶奶當初帶著父親和大伯來到香港,他們的家鄉就是南海,在廣東。而北京,就是每個中國人都向往的地方,他們也不例外。

45萬多人打出8.7分,任達華的封帝之作,卻連最佳電影提名都沒有

這種感覺就像是去了臺灣省的老兵,一生都在思念自己的故鄉,可終究難以回去。電影裡,也正是這樣背井離鄉的鄉土情懷。在導演羅啟銳做編劇的《秋天的童話》裡,也有這樣的鄉土情懷。

在他們生活的街道上,有一個上海的裁縫,這個細節也貼合了那個年代。那時候很多上海人到香港來生活,做的最多的職業就是裁縫,集聚的地方也正是深水涉。

45萬多人打出8.7分,任達華的封帝之作,卻連最佳電影提名都沒有

這些細節都是娓娓道來,如果沒有用心留意,很可能會隨著故事一帶而過。但基於這些情感,這類的細節就一定是導演用心安排的。在電影裡,也有很多巧妙的結構。例如環形的敘事。

45萬多人打出8.7分,任達華的封帝之作,卻連最佳電影提名都沒有

電影開頭,父親常問弟弟在學校裡學了些什麼,弟弟總是敷衍的回答“中文、英文”。後來遭遇颱風,哥哥又生了病,家裡雪上加霜,父親發現了弟弟偷的那些東西,打了他一頓。

晚上,父親又到閣樓上安慰起弟弟,再問起他在學校裡學到了什麼。弟弟也許因為這件事成長了許多,他給父親背了學校教的《木蘭詩》。或許每個人的童年都經歷過這樣的成長。

還有奶奶說的傳說。那時候奶奶總是說自己時日不多了,弟弟捨不得奶奶走,奶奶告訴他,把自己心愛的東西扔到苦海里,把苦海填平了,就能見到相見的人了。

電影結尾,哥哥死後,弟弟把自己偷來的東西全都扔到了海里,希望這樣能見到哥哥。弟弟在這裡不僅僅是懷念哥哥,也代表著一種成長,告別從前的自己。

45萬多人打出8.7分,任達華的封帝之作,卻連最佳電影提名都沒有

電影結尾,已經長大的弟弟和媽媽一起給哥哥掃墓,弟弟說起哥哥從前提過的彩虹,兩人似乎真的看到天上掛起了兩道彩虹。媽媽說,做人總要信。

電影裡有很多有關聯的細節,可以看得出導演的用心和真摯,許多細節是說不清的,只能用眼睛去看。

45萬多人打出8.7分,任達華的封帝之作,卻連最佳電影提名都沒有

這樣的《歲月神偷》之所以動人,最大的原因應該是故事的真實性。在看電影時,既是以弟弟的視角看,也是以導演的視角看,因為在現實裡,導演羅啟銳就是這個弟弟。

羅啟銳導演用真摯的心來創作這部電影,懷念自己的哥哥,懷念自己的家庭,也懷念自己的童年。處處細節讓電影充滿了真實性,所以平靜動人。

而電影在2010年上映,這樣一部充滿香港氣息的香港電影,或許不僅僅是導演在懷念自己的人生,也是在懷念從前那個香港。

45萬多人打出8.7分,任達華的封帝之作,卻連最佳電影提名都沒有

三、做人,總要信

香港永利街,是《歲月神偷》的取景地,一條香港的老街道,至今還保留著老香港的風土人情味。永利街一度被特區政府計劃重建,但因為市民反對,加之後來《歲月神偷》的影響力,才被宣佈永久保留。

這條街道,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香港的情懷吧。

45萬多人打出8.7分,任達華的封帝之作,卻連最佳電影提名都沒有

這部電影影響力的另一個部分就是音樂了。《歲月神偷》的主題曲《歲月輕狂》由盧冠廷創作,盧冠廷的曲子,從來不會差的,無論是低調的《歲月輕狂》還是有名的《一生所愛》,都是很好的作品。

這部電影的氣質之獨特,可以算得上獨一無二。既是因為它出現的年代,也是因為電影本身。

時過境遷,人們必須要承認的是,香港電影不再是從前那個電影,人們也再也回不到那個黃金的時代。

好在同時也有很多人堅守。正如電影裡的媽媽說的一樣:做人,總要信。(撰文:唐衝)#頭條影視檔案館##頭條觀影指南#

本文是作者作為“頭條理娛君”特約作者而寫,來今日頭條看娛樂,有點有料有深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