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音樂背後的創作故事系列——天路(韓紅演唱)


首先簡紹

作曲:印青

作詞:屈塬


一個音樂背後的創作故事系列——天路(韓紅演唱)

來自百度搜索


樂曲背後的故事:

歌曲中的“天路”,指代青藏鐵路,它的高海拔堪稱世界之最,也是離天空最近的地方。2001年,青藏鐵路二期工程動工,施工現場的鐵路工人和藏族群眾都將青藏鐵路稱為“天路”,這首歌應運而生。

在“世界第三極”修建青藏鐵路,是中國幾代人的夢想。然而,青藏鐵路建設條件之苦、難度之大、要求之高,在世界鐵路建設史上前所未有。1979年,西寧至格爾木段建設完成,然而直到2001年,格爾木至拉薩段才開始動工。美國現代旅行家保羅泰魯在20世紀80年代出版的《遊歷中國》一書中如此斷言。


一個音樂背後的創作故事系列——天路(韓紅演唱)

來自新華網


確實,修築西藏鐵路經歷了艱難而漫長的過程。在20世紀50年代,毛澤東就曾表示,要把鐵路修到拉薩。1958年,青藏鐵路一期工程(西寧一格爾木段)動工修建,但接著就是“大躍進”和連續三年國家經濟困難,青藏鐵路不得不全線停建。直到1974年,國家決定青藏鐵路再次上馬一期工程,1979年鋪軌到格爾木。改革開放20多年,使我國的經濟實力有了很大提高,青藏鐵路的建設得以繼續。2001年6月中央經過研究論證,作為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標誌性工程——青藏鐵路格爾木至拉薩段的建設全面拉開序幕。

在這樣高寒缺氧的極限環境中,建築大軍的生存是一個嚴峻的問題。參與青藏鐵路建設的中鐵廣州工程局的建設者們,修建到海拔4780米的崑崙山口時,半步走路,輕聲說話,這是因為在強烈的高原反應下,他們上氣接不了下氣。

一個音樂背後的創作故事系列——天路(韓紅演唱)

來自百度搜索


然而中鐵廣州人發揚“艱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風暴強意志更強,海拔高追求更高”的天路精神,攻克了“高寒缺氧、多年凍土、生態脆弱”三大世界難題,勝利完成了青藏鐵路拉薩河特大橋、當雄特大橋等施工任務,為青藏鐵路這一世紀豐碑的成功建造做出了突出貢獻。

使命和歷史總是召喚著修路人。2015年,川藏鐵路拉林段的開工建設,讓中鐵廣州人與這片神奇的雪域高原再次結緣。然而,這條鐵路的修建,遠比青藏鐵路艱鉅。

藏木特大橋因其技術難度為川藏鐵路的橋樑之最,其建成後將成為世界上最大跨度的高原鐵路拱橋。藏木特大橋所在的桑加峽谷區,地形險峻,橋址位置正處於懸崖絕壁之上,施工條件極為惡劣。


一個音樂背後的創作故事系列——天路(韓紅演唱)

來自百度搜索

中鐵廣州人再次發揚“青藏精神”,工程部的小夥子們每天早早起床,背上乾糧,扛上儀器,趁著涼爽上山。山上沒路,就找防火帶往上爬,實在不行,便舞動砍刀自己開路,工人們愣是通過人抬肩扛的方式,將挖掘機用的油料,送到山腰。大家一邊填路、一邊爬,用了整整87天時間,才把挖掘機送到了山腰上。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在中國,正是因為有著一批批如中鐵廣州人般,為國家交通基礎建設付出辛勤汗水的工程人,他們南征北戰,四海為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才有了中國橋、中國路、中國高鐵、中國速度。

一個音樂背後的創作故事系列——天路(韓紅演唱)


軍旅藝術家印青和屈塬是對老搭檔。一天,他們從報紙上看到一篇題為《青藏鐵路揭秘》的通訊。這對黃金搭檔以藝術家獨有的視角,激發了新的合作激情和音樂靈感。青藏鐵路是新世紀開發大西部戰略的標誌性工程,舉世矚目;10萬建設大軍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修建世界上最高最長的鐵路,那是一段沒有硝煙的戰爭啊。

一個音樂背後的創作故事系列——天路(韓紅演唱)

來自百度搜索


這對搭檔頓時覺得歷史的責任壓在肩上。很快,他們就來到青藏鐵路施工現場採風。在火熱的工地上,在藏族同胞的家裡,兩位詞曲作家發現:只要一談起青藏鐵路,人們都非常激動,他們把青藏鐵路形象地稱為“天路”,而不叫鐵路。一位叫拉姆的藏族老阿媽拉著兩位詞曲作家的手說:“青藏鐵路是共產黨為我們藏族人民修的天路!多少年來,我們西藏人民就一直渴望能有一條通往遠方的路,這條路可以帶我們走出貧窮,走出落後,走向富裕,走向北京。”老阿媽的一席話,讓兩位詞曲作家的思路豁然開朗,旋律如泉奔湧順勢而發,幾乎沒有遭遇任何梗阻障礙,寫得特別順暢。第一稿歌名為《高原幸福路》,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青藏鐵路像一條巨龍翻山越嶺蜿蜒前行,像在天上行走,為雪域高原送來安康……在修改的過程中,“天路”這個詞不斷地閃現。“那是一條神奇的天路,把祖國的溫暖送到邊疆。從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長,各族兒女歡聚一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