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音乐背后的创作故事系列——天路(韩红演唱)


首先简绍

作曲:印青

作词:屈塬


一个音乐背后的创作故事系列——天路(韩红演唱)

来自百度搜索


乐曲背后的故事:

歌曲中的“天路”,指代青藏铁路,它的高海拔堪称世界之最,也是离天空最近的地方。2001年,青藏铁路二期工程动工,施工现场的铁路工人和藏族群众都将青藏铁路称为“天路”,这首歌应运而生。

在“世界第三极”修建青藏铁路,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然而,青藏铁路建设条件之苦、难度之大、要求之高,在世界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1979年,西宁至格尔木段建设完成,然而直到2001年,格尔木至拉萨段才开始动工。美国现代旅行家保罗泰鲁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游历中国》一书中如此断言。


一个音乐背后的创作故事系列——天路(韩红演唱)

来自新华网


确实,修筑西藏铁路经历了艰难而漫长的过程。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曾表示,要把铁路修到拉萨。1958年,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一格尔木段)动工修建,但接着就是“大跃进”和连续三年国家经济困难,青藏铁路不得不全线停建。直到1974年,国家决定青藏铁路再次上马一期工程,1979年铺轨到格尔木。改革开放20多年,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提高,青藏铁路的建设得以继续。2001年6月中央经过研究论证,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的建设全面拉开序幕。

在这样高寒缺氧的极限环境中,建筑大军的生存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参与青藏铁路建设的中铁广州工程局的建设者们,修建到海拔4780米的昆仑山口时,半步走路,轻声说话,这是因为在强烈的高原反应下,他们上气接不了下气。

一个音乐背后的创作故事系列——天路(韩红演唱)

来自百度搜索


然而中铁广州人发扬“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天路精神,攻克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三大世界难题,胜利完成了青藏铁路拉萨河特大桥、当雄特大桥等施工任务,为青藏铁路这一世纪丰碑的成功建造做出了突出贡献。

使命和历史总是召唤着修路人。2015年,川藏铁路拉林段的开工建设,让中铁广州人与这片神奇的雪域高原再次结缘。然而,这条铁路的修建,远比青藏铁路艰巨。

藏木特大桥因其技术难度为川藏铁路的桥梁之最,其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跨度的高原铁路拱桥。藏木特大桥所在的桑加峡谷区,地形险峻,桥址位置正处于悬崖绝壁之上,施工条件极为恶劣。


一个音乐背后的创作故事系列——天路(韩红演唱)

来自百度搜索

中铁广州人再次发扬“青藏精神”,工程部的小伙子们每天早早起床,背上干粮,扛上仪器,趁着凉爽上山。山上没路,就找防火带往上爬,实在不行,便舞动砍刀自己开路,工人们愣是通过人抬肩扛的方式,将挖掘机用的油料,送到山腰。大家一边填路、一边爬,用了整整87天时间,才把挖掘机送到了山腰上。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在中国,正是因为有着一批批如中铁广州人般,为国家交通基础建设付出辛勤汗水的工程人,他们南征北战,四海为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才有了中国桥、中国路、中国高铁、中国速度。

一个音乐背后的创作故事系列——天路(韩红演唱)


军旅艺术家印青和屈塬是对老搭档。一天,他们从报纸上看到一篇题为《青藏铁路揭秘》的通讯。这对黄金搭档以艺术家独有的视角,激发了新的合作激情和音乐灵感。青藏铁路是新世纪开发大西部战略的标志性工程,举世瞩目;10万建设大军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修建世界上最高最长的铁路,那是一段没有硝烟的战争啊。

一个音乐背后的创作故事系列——天路(韩红演唱)

来自百度搜索


这对搭档顿时觉得历史的责任压在肩上。很快,他们就来到青藏铁路施工现场采风。在火热的工地上,在藏族同胞的家里,两位词曲作家发现:只要一谈起青藏铁路,人们都非常激动,他们把青藏铁路形象地称为“天路”,而不叫铁路。一位叫拉姆的藏族老阿妈拉着两位词曲作家的手说:“青藏铁路是共产党为我们藏族人民修的天路!多少年来,我们西藏人民就一直渴望能有一条通往远方的路,这条路可以带我们走出贫穷,走出落后,走向富裕,走向北京。”老阿妈的一席话,让两位词曲作家的思路豁然开朗,旋律如泉奔涌顺势而发,几乎没有遭遇任何梗阻障碍,写得特别顺畅。第一稿歌名为《高原幸福路》,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青藏铁路像一条巨龙翻山越岭蜿蜒前行,像在天上行走,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在修改的过程中,“天路”这个词不断地闪现。“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祖国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