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不行”,从心理学剖析孩子不自信的原因

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在和朋友西西聊天时,她谈到了一个困惑:儿子在很长一段时间总是喜欢把“妈妈,快来!我过不去!”、“我肯定不行。”等一些消极的话挂在嘴边。

稍有困难就退缩,遇到问题很多时候连试都不愿意去尝试就会选择哭泣方式逃避,但其实很多事情,以他的能力都可以做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很多孩子都是如此,父母习惯性的把孩子这类行为称之为“懦弱”、“不自信”。

而且父母都清楚的知道:这种行为如果不及时帮孩子纠正的话,随着孩子的慢慢成长,他们就会越来越不自信,可能影响孩子的社交、个人表现等方面的发展。

“妈妈,我不行”,从心理学剖析孩子不自信的原因

✜那么孩子表现“不自信”是因为什么呢?

“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其实就是小范围上的自信,通常是针对某一件具体的事情。简单来讲,“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人觉得自己在这件事情上的可行程度,决定了达成结果的程度。

孩子对事情表现的胆怯,其实就是因为自我效能感低。“自我效能感”高低不同,产生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自我效能感”低的孩子,他们会在事情还没有迈出第一步就将它定义为失败。

遇到问题不尝试或者消极对待,因为在他们心里不管怎么做都会失败。但是“自我效能感”高的孩子,不管做什么事情都不会表现出自己的胆怯,对任何事情都充满信心的去完成,而这种自信感,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动力和冲劲,所以很多事情他们更容易取得成功。

“妈妈,我不行”,从心理学剖析孩子不自信的原因

负思维的影响

负思维主要表现大致概括为:悲观的、消极的、或与达成某个目标、解决某个问题无关的思维活动。遇到难题时习惯性的形成“我不行”“好难啊”等消极的条件反射。

孩子的“负思维”也很大一部分是受父母消极待事的负影响导致的。而正思维的孩子往往是与负思维相对立的。正思维的孩子一般与“积极的、面向目标的、力图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挂钩。

就像《青春派》中正思维的江天昊和负思维的邓小琪,在同样面对自己在各方面被同学超过的情况下,江天昊选择在内心默默较劲,不断努力的提升自己。

最终不仅愈发优秀还收获了一个好朋友,但是相对于负思维的邓小琪来说,她心生不满,处处针对,最终不仅仅迷失了自己还失去了一个好朋友。

足以看见,哪怕发生了同样性质的事,正负思维的思考不同,会导致做出的行为反应也截然不同,固然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

“妈妈,我不行”,从心理学剖析孩子不自信的原因

内心动机不足

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了一种动机理论:自我决定论。其中指出人生当中有三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即:“CAR”心理需要模型)分别是:胜任感、自主感和归属感

胜任感是指孩子在完成某项任务时要有相信自己有能力的亲身感受;自主感则关注于孩子在自己行为的选择权,自己可以选择自己行为的感受;

归属感更多倾向的是父母与孩子间的情感,父母要让孩子时刻感受到爱、尊重和接纳。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这三种基本心理,如果这三种情感在成长过程中缺失,孩子会表现出各种行为问题,也包括行动上表现的“不自信”。

“妈妈,我不行”,从心理学剖析孩子不自信的原因

✜那么父母如何帮助小孩顺利走出“不自信”呢?

提高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作为孩子自信心组成的一部分,对于孩子的行为表现具有重要的驱使力。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自我效能感”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体验成功 父母需要多创造孩子成功的机会,来增强他们对于自身的能力肯定。在他们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让他们多经历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对于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有积极的作用。

树立榜样 好的榜样会给孩子带来好的影响。父母应当树立一个好的榜样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给孩子讲述一些正面的事迹和人物,让这些正能量的榜样给孩子正面的引导,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会接收到正面信息。

鼓励尝试 父母要经常鼓励孩子去主动动手做一些他们能力范围内允许的事情,并且在他们动手去尝试过程中,要不断给予他们正面的鼓励,哪怕他们在做一件事情时,出现了小小的偏差,也要学会从另一种角度给予鼓励。

培养独立 父母不要将孩子束缚在自己身旁,而是要学会适当的放手,让他们自我去实践学习,引导他们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孩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妈妈,我不行”,从心理学剖析孩子不自信的原因

培养孩子的“正思维”

“正思维”又称阳光思维,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加强陪养孩子养成“正思维”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加强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 父母要培养孩子正确、全面认识自己的能力,在表达想法的过程中要学会教会他把“不能”变成“不想”,这样一方面让孩子知道他有做这件事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告诉了孩子他有做好这件事情的责任。

加强孩子“正反”思维能力 每件事物都有它的正反两面,父母也要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孩子正反观察事物的能力,提高他们正确的自我判断能力。

比如虽然随地乱扔垃圾是一件很方便的事情,但是由于它有会污染环境的反面原因,所以我们要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里。不仅仅是孩子需要正反思考问题,父母也应该是。孩子喜欢打闹,虽然很烦,但是这也说明孩子运动细胞活跃,活动灵敏。

加强孩子超越自己的动力 父母要给予孩子信心,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把一项任务完成好。引导孩子自己与自己对比,今天和昨天对比,拒绝养成不良的攀比心态,形成合理的竞争意识。

“妈妈,我不行”,从心理学剖析孩子不自信的原因

●满足孩子的“CAR”心理需要模型

就像上文所说的一样,“CAR”心理需要模型是由胜任感、自主感和归属感这三种基本的心理组成的,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缺一不可。满足这三种需求要注意以下几点:

增强胜任感,给予主导权 父母在让孩子参与一件事情时,应该把孩子定义为一件事情的“主导者”,而自己只是建议者和旁观者。

父母应当穿插在这件事情的始终,并且要经常性的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尤其是在孩子失败的时候,更需要安慰孩子,肯定他在这件事情上的进步,以此增强孩子的自我信念;

当任务量很大时,父母还需要把任务细化,小段任务可以给孩子带来更多的成就感,累积的成就感会在无形之中增加自信心,分散任务也有利于父母跟进事情,使孩子在反馈事情的过程中,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

“妈妈,我不行”,从心理学剖析孩子不自信的原因

增强自主感,给予选择权 给孩子考虑自己做什么的选择权,而不是一味的命令式的要求孩子遵从孩子做父母已经选择和确认的事情,而这个选择的过程能通过培养孩子的兴趣增加他们的自主感;

在孩子完成一件事情的过程中,父母也要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做出自己的行为选择,切记不要将“比较之上”的思想带到教育中,因为父母在无形中“你看看别人家的XXX”的言论会给孩子带来束缚力。

“妈妈,我不行”,从心理学剖析孩子不自信的原因

增强归属感,给予关爱权 父母向孩子表达爱意时,要注意方式。不是通过言语中“你乖乖吃饭,妈妈就喜欢你。”表达有条件的爱,而是需要让孩子明白:父母给孩子的爱是无私的,也是无条件的;其次,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的选择,要学会理解孩子,多站在孩子角度思考问题,与孩子产生共情。

每个父母肯定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与“懦弱”“不自信”挂钩,但是遇到孩子这类表现时,父母首先不要着急责备和批评。

而是需要更有耐心的观察孩子,引导孩子。自信是可以后天慢慢培养的,只要找准了孩子为何出现遇事退缩的原因,用对鼓励孩子挑战自己的教育方法,那么孩子的“不自信”问题也会随之得到解决。科学的对症“下药”,才能更快更彻底的“不自信”。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