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優良能力突出的人在職場中如何才能不被排擠?職場中“劣幣驅逐良幣”的問題該如何解決?

家有兒女悅教於行


這個問題說的是職場中君子如何和小人較量。

品德優良能力突出的人是君子,是良幣。

不學無術媚上欺下的人是小人,是劣幣。

職場中有君子必然襯托出小人,君子與小人的較量無處不在,當君子遭遇小人的時候,如何應對,君子和小人如何相處才能不反受其害,這需要動一些心思。

正視小人的存在,不能一味的疾惡如仇,小人是消滅不完的。

與小人涇渭分明的劃分楚河漢界,會把小人逼到抱團、到牆角,兔子急了會咬人,何況是小人。在與小人相處的時候,留面子,留餘地,外圓內方,即有自己的不變的原則,又有變通的處事方法。

曾國藩在長沙幫助綠營兵辦團練,做事雷厲風行,不屑與地方官為伍,動不動的就向首長(皇帝)參奏一本,結果一個官員被拿下,後上來的官員有過之而無不及,自己差一點被地方官背後支持的鬧事的綠營兵打死,最後被排擠出長沙,跑到衡陽去建立湘軍。自己一心為國為民,結果上下都不得意,在為父守孝的三年中開悟,學會了向小人變通妥協,再次出山,一一的去拜山頭,世俗的潛規則遊刃有餘的使用,最後小人都能為已所用,成就自己的理想抱負,而不是空有遠大目標,沒出場幾集就被滅掉了。

一、如果君子的上級是小人,自己要懂得韜光養晦。

上級是小人,最擔心的就是下級的能力、影響力、在群眾中的威望超過他,一旦有了這樣的苗頭,勢必要打壓君子,因此這個時期要懂得收斂,有成績是領導有方,有錯誤是自己能力不足,讓領導放心,不要讓他感受到威脅,熬到他調走了,退休了,或者自己出狀況了,你的出頭之日就來了。

二、如果君子的下級是小人,用手段降伏使其為已所用。

君子是在位的領導者,下屬中有小人,把他拉到你的陣營中來,不要弄到對立面,因為小人的破壞力很強,由其你是領導,在明處,他是小人,在暗處,一旦小人沒事琢磨對付你,會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給點小恩小惠,小人的最大特點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他會到處說你的好,因為他的底線低。

三、如果君子的同級是小人,敬而遠之

同級相對來說是一種競爭關係,不要讓同級的小人抓住你哪怕一點把柄,一旦抓住了,哪怕是不痛不癢的,將來有一天需要針對你的時候,也會拿出來說事。因此要保持安全距離,不要走得太近。

一個君子不缺乏能力,要想在職場能不斷進步,實現更大的理想抱負,幫助和成就更多的人,先就要過與小人相處這一關,外圓內方,變通有道。


如如是觀


不想被排擠,那隻能扔掉一些不適應環境的東西,比如過度的善良、比如對人性的過高估計,等等。

不想被“劣幣”驅逐,那就要變得更加敏銳、更加富於變化、更加適應社會,而不是抱著“從書本上學來的道德”不放,把自己緊緊地禁錮起來。

.

品德、能力兼好,必定遭人排擠

人都不願意跟自己高的人走在一起,強大如普京大帝,當身邊緊跟著一個近2米高的577,臉上也不自覺地現出些許不自然。

那麼偉大的人物尚且如此,何況一介普通人。

所以,當一個人品德高尚到讓周圍人覺得自慚形穢、能力強大到讓周圍人覺得生存空間受到擠壓,那他肯定會受到排擠。

這更多的是發自生存的本能,而不是哪個人實在太壞。

.

不想遭人排擠,要麼與周圍人一樣,要麼變得強大,要麼就不斷換地方

既然排擠是發自人性的、難以避免的,那就別在“別人有多壞”上面較勁,而是把重點放到“如何改善”上面。

.

  • 要麼與周圍人一樣

如果周圍人從你身上感受到的更多是溫柔、體貼、愛護,而不是威脅、壓力、劣等感,那你自然會得到溫柔的對待——最起碼不會排擠。

大家都差不多嘛,誰排擠誰呢。如果這人對自己還不錯、時不時的能給自己糖吃,那當然要愉快相處。

.

  • 要麼變得更強

如果別人欺負不動你,或者乾脆不敢欺負你,那你再強、再威壓,別人也不敢說什麼。

頂多在心裡罵罵、背後罵罵,不理會就是。

變得更強的辦法,不是業務更強,而是“有大靠山”、“有甩別人幾萬條街的能力(不是七八條街)”,或者“能把單位所有人養起來的能力”。

看到這你也許會說“這不現實”,其實這種例子也有,只不過比較少罷了。

.

  • 要麼不斷換地方

如果單位總有個很強的人存在,那不僅影響大家的心情,還影響大家的生存問題。

但如果待個一兩年就走了,對別人影響就不大了,也就沒有排擠的必要了。

有些很成功的人早期就是如此操作。他們過一兩年就換個地方,在每個地方都專心工作、低調做人。

.

如果你說“我不是很強大,也不想(能)總是換地方,但還想很有能力地在一個地方長期活著,不想被“劣幣”給驅逐了”,那就只能多從自己身上下工夫了。

比如:

  • 更加敏銳

對周圍的環境要有足夠的敏感度,對同事的變化要有足夠的警惕,對細微的事件也要有足夠的分析。

別整天只知道抱著工作不放,別的一概不管。工作是挺重要,但在關鍵時刻能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

  • 更加富於變化

工作也許千篇一律,但“工作之外”絕不是如此。

單位總會發生各種變化,有的是好事,有的則不如人意。面對這種種變化,自己也要適當地跟著變才好,而不是指望著變化圍著自己轉。

只有變化得宜,才不至於被變化所傷。如果“變”得好,還能從中得到一些好處。

.

  • 更加適應社會

這“社會”,既指單位生態,也指世間人心。

明白作為人的軟弱,對人性有足夠的認識,對社會規則有透徹的理解,就再不會事事大驚小怪、動不動想不明白。

只有足夠通透,才能具備高超的手腕,也才能自如地應付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種種不可思議。

.

當你變得足夠敏銳、足夠變化、足夠適應社會之後,不要說“劣幣”,多硬的“幣”都不會放在心上,也輕易不會對你產生實質的傷害。

當更加強大、更加自如,面前的路將會自動變得平坦。

.

總之,職場就是社會,這裡不是非黑即白的地方,總有各種顏色摻雜其中

品質好、能力強自然是作為人的一種成功,但在群體社會中,“鶴立雞群”並不總是一件好事,“鶴”也不能總是很好地保護自己。

只有讓自己變得更強、更富有變化,也更加堅強、足夠圓滑,才能在職場保得最大的安全和平衡。

所以,不防放下對同事、對社會的怨念,先讓自己行動起來吧


也許雜談


說起劣幣驅逐良幣,我倒想起了一個朋友跟我講的,他們單位去年年底考核的事情。

當時,上級單位派考核組下來考核,因為考核組監督的並不是非常嚴格,於是考核的現場就出現了兩類人。一類是抱著偷奸耍滑的心態鑽空子的人,想方設法獲取一個好成績;一類是壓根就沒想太多,實打的參考,希望考出真實的成績。

朋友就是第二類人,那種比較紮實勤懇實在的人。成績出來以後,果不其然,很多平日裡素質比朋友差很多的人,成績都比朋友好。朋友再工作上,一直都很勤懇努力,對作假本就不在乎,所以成績的事他也不怎麼上心。

但是,就在考核過後沒多久,上級領導在一次會議中說,要以年底考核的成績為基本參考,選拔優秀的幹部。朋友一下子懵逼了,因為單看成績,他根本沒有參選資格。後來,朋友非常後悔地說道:“早知道這樣,我也玩假的了。”

朋友本想紮紮實實地工作,卻沒想到正是因為他的紮實,導致他喪失了參選優秀幹部的機會,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你本是一個“良幣”,但是因為周圍都是“劣幣”,所以你被驅逐排擠了,以至於你為了生存,也選擇變成一個“劣幣”。這樣循環往復,“良幣”越來越少,“劣幣”就越來越多。

遇到這種局面,怎麼破?

如果上級管理者不重視,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來加強監督,遏制“劣幣”,那對於“良幣”來說,就只有一個出路——先生存再生活,變成“劣幣”,參與“劣幣”之間的競爭。從社會生存法則的角度來講,任何單位都有其遊戲規則,如果改變不了遊戲規則,那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順應遊戲規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