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商细蕊、当代张云雷,看成角儿的人,异于常人的成功之道

最近一部宣传国粹京剧的大戏——《鬓边不是海棠红》一经播出就引起热议,无数人被民国名伶商细蕊、爱国商人二爷程凤台、二奶奶范湘儿等一众人物圈粉。作为一个喜欢传统文化的人,我自然也不会错过这部大戏。

这部戏的拍摄初衷就是为了宣传中国传统艺术,尤其是京剧。除了京剧之外,昆曲、梆子、秦腔、苏州评弹、快板评书等等很多大家平时不太熟悉的传统艺术形式也在剧中有所展现。

这部剧的一大亮点就是:京剧、昆曲的演出场景,绝不是走走过场,而是处处可见节目组的良苦用心。无论是服装、演员扮相还是唱段,都让不少戏迷大呼过瘾,也让不少原本不熟悉京剧的人惊呼:原来京剧这么美,这么动听!

民国商细蕊、当代张云雷,看成角儿的人,异于常人的成功之道

剧中京剧名伶商细蕊和二爷程凤台之间“CP感”十足,视对方为知音,两人之间的情谊堪比伯牙与子期。

殊不知,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位张二爷和商老板也可谓志同道合。虽然身处不同的时空,民国商细蕊、现代张云雷,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彼此的影子,成角儿的人何其相似。

民国商细蕊、当代张云雷,看成角儿的人,异于常人的成功之道

空杯心态,虔诚学习

第一集一开场的剧情:商细蕊作为一名男旦演员,为了更好地塑造女性角色,揣摩女性角色手指姿态的美感,特意到风月场所找头牌的姑娘喝酒聊天、观摩学习。

虽然最后观摩学习的结论是:姑娘的手毫无美感,只能称为爪。但是他的这种勤于钻研的学习态度还是值得称赞的。

后面的剧情中也有类似的场景,商细蕊为了新戏创作,丰富唱词,有偿鼓励天桥附近的小乞丐们和老艺人老弦儿为自己提供新鲜的唱段。这种有偿鼓励,其实还是他换种方式潜心学习而已。

为了呈现更好的演出效果,为了对得起台下的“座儿”,作为北平城里响当当的角儿,商细蕊真可称得上是用心良苦,心怀空杯心态,“不耻下问”了。

民国商细蕊、当代张云雷,看成角儿的人,异于常人的成功之道


在学习传统艺术方面,张云雷也是怀着谦卑的态度进行学习的。曾有师弟说:张云雷为了学好苏州评弹《秦淮景》,在南京演出期间多次向当地的老艺人虚心请教、认真学习。学会之后,自己又反复练习了一两个月才搬上舞台,呈现给观众。

德云社的一位老艺人王少立老先生擅长双手御子。张云雷为了学习双手御子,多次登门向老先生请教;学习时认真而且谦虚,对老先生没有丝毫怠慢。这些是王老先生在舞台上像唠家常一样和观众说起的。

民国商细蕊、当代张云雷,看成角儿的人,异于常人的成功之道


无论是商细蕊还是张云雷,虽然在所处的行业已经小有成就,依然愿意在台下默默学习、辛苦打磨作品,努力提升自己。这一切既源于对舞台的热爱,对表演的痴迷,也源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他们都明白一个道理:在学习一项新技能时,要怀有空杯的学习心态和谦卑的学习态度,懂得虚怀若谷才能不断成长,一旦志得意满就很难再有进步。就像瓶子拧紧瓶盖时,无论倒多少水、倒多少次,水永远也进不了瓶子。只有放下过去的成就,怀有一颗谦卑之心,才能学得更多,收获更大。

爱屋及乌,尊重行头

剧中的商细蕊是个戏痴,不光爱戏,还爱惜他那一身身重金打造的行头。在他看来舞台上的表演效果,除了演员自身的表现,也离不开行头的功劳,因此他对行头也是格外重视。

有一场戏,商细蕊新定制的戏服到货,他拿着放大镜进行欣赏,顺便检查戏服的做工。当发现有一根丝线跳线,就拒不签收,当场要求重做。在外人看来,那不过是无伤大雅的小瑕疵,而那却是商细蕊万万不能忍受的。在他看来行头不过关,舞台上再完美的演绎,也是有缺憾的。

还有一次,程二爷和商老板深夜对饮,商老板不胜酒力,进入微醺状态。然而从他穿上他的第一件戏服给程凤台展示开始,便一直站着。程凤台问他为何穿上戏服之后便不再坐下,他说他怕坐皱了他那一身行头。

从这些细节不难看出,这真是一位把行头当命的主儿,已经把对行头的呵护,刻到意识里,融入血液里。

民国商细蕊、当代张云雷,看成角儿的人,异于常人的成功之道


相声演员也有自己的行头,俗称大褂,而他们行话叫“挑儿”。

张云雷每次演出之前,都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熨得整整平平。在他看来,这既是对自己“挑儿”的尊重,也是对台下观众的尊重。

在录制《国风美少年》时,为了不让他的大褂起褶,他基本不用座椅靠垫儿,每次愣是直挺挺地坐上好几个小时直到录制结束。

还有一次演出过程中,他的大褂勾在了椅子上,拖着椅子走了好几米。全场观众还有他的搭档都在担心他安全,只有他在关心他的大褂,大褂被“解救”之后他下意识地先检查大褂是否有损伤。

早年演出时,大褂曾跟着他受了“委屈”。后来,当他经济条件改善了,他也给他的大褂“改善生活”。他专门定做了一个包,用来放大褂。这在外人看来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甚至还有点儿矫情。但在他看来,大褂是他吃饭的东西,他舍不得让它受一丁点委屈。因为从入行的那一天起,他就谨记师父的教诲:

要尊重你的“挑儿”,一定要对它好。只有你尊重你吃饭的家伙,它才会回馈你。

民国商细蕊、当代张云雷,看成角儿的人,异于常人的成功之道


商细蕊和张云雷热爱他们所从事的事业,也尊重他们的行头。所有站上舞台的演员心中都有一句话:戏比天大。对于行头的尊重,那是一种爱屋及乌,也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爱惜,因为他们知道:

只有你对它好,反过来它才会对你好。那是他们最亲密的“战友”,舞台上他们浑然一体,彼此成就。行头之于演员,就好比古代时战马之于将军,对于“战争”的胜利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立于传统,敢于创新

一名演员,要想成名成家,不仅要继承传统,还要勇于创新。

剧中商细蕊改编了传统剧目《长生殿》,将原本杨贵妃被逼死在马嵬坡那一段, 改编成杨贵妃为了家国大义,舍身取义慷慨赴死,台下观众看到这一幕,无不动容,连程凤台都有好长的一段内心独白。

除了《长生殿》,商细蕊还改编推出了新戏《潜龙记》。商细蕊的“文曲星”杜七爷将主角由珍妃换成了光绪皇帝,商细蕊也首次在北平城唱回生行,出演光绪帝。从演出的效果来看,无论是剧情的改编还是生行的演唱,都得到了台下“座儿们”的认可。

创新是否成功的检验标准是什么?是台下“座儿”的反应。“座儿们”叫好,就说明改得成功,“座儿们”喝了倒彩,那就说明改得不成功,即便演员自己再怎么满意也没有用。

民国商细蕊、当代张云雷,看成角儿的人,异于常人的成功之道


“你改编完,观众喜欢就是对的,你改编完观众骂街那就是错的,就是不对的。”这句话是师父郭德纲对张云雷说的。

当初北京小曲《探清水河》很多人在唱,包括郭德纲在内,唱的节奏都是偏快的,这是大家习以为常的演出方式。而张云雷却把它的节奏拖慢了,放缓了,再配上吉他版的伴奏,以民谣的方式演唱出来,传统中又伴着流行。他不确定自己这样改编是否正确,便向师父请教,也才有了师父先前的回答。

当他的吉他版《探清水河》在各大网络平台迅速传播的时候,说明他的改编被大部分年轻人认可和接受的,是成功的。

民国商细蕊、当代张云雷,看成角儿的人,异于常人的成功之道


后来他明白了:在新的互联网时代,在新的传播环境里,相声作为一种传统的曲艺形式,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盲目改变。与时俱进、改编创新是大势所趋。改编可以,创新可以,但是不能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根抛弃。

所以在他的表演中,在保证传统相声根本性的框架不变的情况下,会增加一些当时流行的元素,既保留根本,又与时俱进。就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立于传统,开创流行,一腔孤勇,无畏风雨。这是张云雷的相声。

民国商细蕊、当代张云雷,看成角儿的人,异于常人的成功之道


民国#商细蕊#、当代#张云雷#,成角儿的人,他们相似而又异于常人的成功之道还有很多,等待我们继续挖掘……

注:图源见水印,侵删。

作者简介:菲比寻常@菲比寻常99,85后文艺女青年。喜欢阅读,旅行,听相声。愿能通过文字温暖人心,通过文字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