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商細蕊、當代張雲雷,看成角兒的人,異於常人的成功之道

最近一部宣傳國粹京劇的大戲——《鬢邊不是海棠紅》一經播出就引起熱議,無數人被民國名伶商細蕊、愛國商人二爺程鳳台、二奶奶範湘兒等一眾人物圈粉。作為一個喜歡傳統文化的人,我自然也不會錯過這部大戲。

這部戲的拍攝初衷就是為了宣傳中國傳統藝術,尤其是京劇。除了京劇之外,崑曲、梆子、秦腔、蘇州評彈、快板評書等等很多大家平時不太熟悉的傳統藝術形式也在劇中有所展現。

這部劇的一大亮點就是:京劇、崑曲的演出場景,絕不是走走過場,而是處處可見節目組的良苦用心。無論是服裝、演員扮相還是唱段,都讓不少戲迷大呼過癮,也讓不少原本不熟悉京劇的人驚呼:原來京劇這麼美,這麼動聽!

民國商細蕊、當代張雲雷,看成角兒的人,異於常人的成功之道

劇中京劇名伶商細蕊和二爺程鳳台之間“CP感”十足,視對方為知音,兩人之間的情誼堪比伯牙與子期。

殊不知,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位張二爺和商老闆也可謂志同道合。雖然身處不同的時空,民國商細蕊、現代張雲雷,在他們身上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彼此的影子,成角兒的人何其相似。

民國商細蕊、當代張雲雷,看成角兒的人,異於常人的成功之道

空杯心態,虔誠學習

第一集一開場的劇情:商細蕊作為一名男旦演員,為了更好地塑造女性角色,揣摩女性角色手指姿態的美感,特意到風月場所找頭牌的姑娘喝酒聊天、觀摩學習。

雖然最後觀摩學習的結論是:姑娘的手毫無美感,只能稱為爪。但是他的這種勤於鑽研的學習態度還是值得稱讚的。

後面的劇情中也有類似的場景,商細蕊為了新戲創作,豐富唱詞,有償鼓勵天橋附近的小乞丐們和老藝人老弦兒為自己提供新鮮的唱段。這種有償鼓勵,其實還是他換種方式潛心學習而已。

為了呈現更好的演出效果,為了對得起臺下的“座兒”,作為北平城裡響噹噹的角兒,商細蕊真可稱得上是用心良苦,心懷空杯心態,“不恥下問”了。

民國商細蕊、當代張雲雷,看成角兒的人,異於常人的成功之道


在學習傳統藝術方面,張雲雷也是懷著謙卑的態度進行學習的。曾有師弟說:張雲雷為了學好蘇州評彈《秦淮景》,在南京演出期間多次向當地的老藝人虛心請教、認真學習。學會之後,自己又反覆練習了一兩個月才搬上舞臺,呈現給觀眾。

德雲社的一位老藝人王少立老先生擅長雙手御子。張雲雷為了學習雙手御子,多次登門向老先生請教;學習時認真而且謙虛,對老先生沒有絲毫怠慢。這些是王老先生在舞臺上像嘮家常一樣和觀眾說起的。

民國商細蕊、當代張雲雷,看成角兒的人,異於常人的成功之道


無論是商細蕊還是張雲雷,雖然在所處的行業已經小有成就,依然願意在臺下默默學習、辛苦打磨作品,努力提升自己。這一切既源於對舞臺的熱愛,對錶演的痴迷,也源於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對自己的嚴格要求。

他們都明白一個道理:在學習一項新技能時,要懷有空杯的學習心態和謙卑的學習態度,懂得虛懷若谷才能不斷成長,一旦志得意滿就很難再有進步。就像瓶子擰緊瓶蓋時,無論倒多少水、倒多少次,水永遠也進不了瓶子。只有放下過去的成就,懷有一顆謙卑之心,才能學得更多,收穫更大。

愛屋及烏,尊重行頭

劇中的商細蕊是個戲痴,不光愛戲,還愛惜他那一身身重金打造的行頭。在他看來舞臺上的表演效果,除了演員自身的表現,也離不開行頭的功勞,因此他對行頭也是格外重視。

有一場戲,商細蕊新定製的戲服到貨,他拿著放大鏡進行欣賞,順便檢查戲服的做工。當發現有一根絲線跳線,就拒不簽收,當場要求重做。在外人看來,那不過是無傷大雅的小瑕疵,而那卻是商細蕊萬萬不能忍受的。在他看來行頭不過關,舞臺上再完美的演繹,也是有缺憾的。

還有一次,程二爺和商老闆深夜對飲,商老闆不勝酒力,進入微醺狀態。然而從他穿上他的第一件戲服給程鳳台展示開始,便一直站著。程鳳台問他為何穿上戲服之後便不再坐下,他說他怕坐皺了他那一身行頭。

從這些細節不難看出,這真是一位把行頭當命的主兒,已經把對行頭的呵護,刻到意識裡,融入血液裡。

民國商細蕊、當代張雲雷,看成角兒的人,異於常人的成功之道


相聲演員也有自己的行頭,俗稱大褂,而他們行話叫“挑兒”。

張雲雷每次演出之前,都把大褂洗得乾乾淨淨,熨得整整平平。在他看來,這既是對自己“挑兒”的尊重,也是對臺下觀眾的尊重。

在錄製《國風美少年》時,為了不讓他的大褂起褶,他基本不用座椅靠墊兒,每次愣是直挺挺地坐上好幾個小時直到錄製結束。

還有一次演出過程中,他的大褂勾在了椅子上,拖著椅子走了好幾米。全場觀眾還有他的搭檔都在擔心他安全,只有他在關心他的大褂,大褂被“解救”之後他下意識地先檢查大褂是否有損傷。

早年演出時,大褂曾跟著他受了“委屈”。後來,當他經濟條件改善了,他也給他的大褂“改善生活”。他專門定做了一個包,用來放大褂。這在外人看來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甚至還有點兒矯情。但在他看來,大褂是他吃飯的東西,他捨不得讓它受一丁點委屈。因為從入行的那一天起,他就謹記師父的教誨:

要尊重你的“挑兒”,一定要對它好。只有你尊重你吃飯的傢伙,它才會回饋你。

民國商細蕊、當代張雲雷,看成角兒的人,異於常人的成功之道


商細蕊和張雲雷熱愛他們所從事的事業,也尊重他們的行頭。所有站上舞臺的演員心中都有一句話:戲比天大。對於行頭的尊重,那是一種愛屋及烏,也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愛惜,因為他們知道:

只有你對它好,反過來它才會對你好。那是他們最親密的“戰友”,舞臺上他們渾然一體,彼此成就。行頭之於演員,就好比古代時戰馬之於將軍,對於“戰爭”的勝利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立於傳統,敢於創新

一名演員,要想成名成家,不僅要繼承傳統,還要勇於創新。

劇中商細蕊改編了傳統劇目《長生殿》,將原本楊貴妃被逼死在馬嵬坡那一段, 改編成楊貴妃為了家國大義,捨身取義慷慨赴死,臺下觀眾看到這一幕,無不動容,連程鳳台都有好長的一段內心獨白。

除了《長生殿》,商細蕊還改編推出了新戲《潛龍記》。商細蕊的“文曲星”杜七爺將主角由珍妃換成了光緒皇帝,商細蕊也首次在北平城唱回生行,出演光緒帝。從演出的效果來看,無論是劇情的改編還是生行的演唱,都得到了臺下“座兒們”的認可。

創新是否成功的檢驗標準是什麼?是臺下“座兒”的反應。“座兒們”叫好,就說明改得成功,“座兒們”喝了倒彩,那就說明改得不成功,即便演員自己再怎麼滿意也沒有用。

民國商細蕊、當代張雲雷,看成角兒的人,異於常人的成功之道


“你改編完,觀眾喜歡就是對的,你改編完觀眾罵街那就是錯的,就是不對的。”這句話是師父郭德綱對張雲雷說的。

當初北京小曲《探清水河》很多人在唱,包括郭德綱在內,唱的節奏都是偏快的,這是大家習以為常的演出方式。而張雲雷卻把它的節奏拖慢了,放緩了,再配上吉他版的伴奏,以民謠的方式演唱出來,傳統中又伴著流行。他不確定自己這樣改編是否正確,便向師父請教,也才有了師父先前的回答。

當他的吉他版《探清水河》在各大網絡平臺迅速傳播的時候,說明他的改編被大部分年輕人認可和接受的,是成功的。

民國商細蕊、當代張雲雷,看成角兒的人,異於常人的成功之道


後來他明白了:在新的互聯網時代,在新的傳播環境裡,相聲作為一種傳統的曲藝形式,不能一成不變,也不能盲目改變。與時俱進、改編創新是大勢所趨。改編可以,創新可以,但是不能把老祖宗留下來的根拋棄。

所以在他的表演中,在保證傳統相聲根本性的框架不變的情況下,會增加一些當時流行的元素,既保留根本,又與時俱進。就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立於傳統,開創流行,一腔孤勇,無畏風雨。這是張雲雷的相聲。

民國商細蕊、當代張雲雷,看成角兒的人,異於常人的成功之道


民國#商細蕊#、當代#張雲雷#,成角兒的人,他們相似而又異於常人的成功之道還有很多,等待我們繼續挖掘……

注:圖源見水印,侵刪。

作者簡介:菲比尋常@菲比尋常99,85後文藝女青年。喜歡閱讀,旅行,聽相聲。願能通過文字溫暖人心,通過文字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