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戰“疫”經驗走向世界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中醫藥彰顯了獨特優勢。當疫情在全球蔓延時,中醫藥戰“疫”經驗走出國門,助力全球抗疫。國際上一些知名人士使用中醫藥治癒了新冠肺炎,成為中醫藥有效應對危急重症、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有力佐證。專家表示,為擴大影響力,中醫藥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抓住機遇進一步走向世界、增強國際化。

中醫藥治癒國際政要

今年8月23日,烏克蘭前總理季莫申科確診感染新冠病毒且病情嚴重,24日晚,她接受了呼吸機治療。面對這一緊急情況,在中國駐烏使館幫助下,季莫申科的醫療團隊與中國中醫專家取得聯繫。9月5日,季莫申科服用了中國專家提供的中藥後,體溫開始下降,病情出現好轉。服用數日後,9月11日,季莫申科新冠核酸檢測呈陰性,並於9月下旬開始恢復正常生活和工作。

9月24日,季莫申科以烏克蘭“祖國黨”名義給中國中醫專家蔡傳慶寫了一封感謝信。9月30日,在中國駐烏使館安排下,兩人進行“雲通話”。季莫申科表示,將與中方深化合作,特別是要在推廣中藥醫療方面加強合作。

季莫申科近期接受中國駐烏媒體集體採訪時表示,通過這次治療,她切身感受到了中醫藥的療效,這些藥物對她和家人的康復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此,她真誠感謝中國大使館和中醫專家的無私幫助。她說,各國應重視研究中醫藥這一寶貴財富,並將其應用於全人類的健康事業,她本人將積極推動中醫藥國際化。

除了季莫申科,中醫藥還參與救治了烏克蘭前總統波羅申科等烏克蘭政要,以及瑞士、俄羅斯等國的新冠肺炎患者。

《素問·刺法論》中講,“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避其毒氣”。中醫專家表示,針對新冠肺炎傳播流行特點,應當避其毒氣,切斷傳播路徑,防止病源的輸入和傳播。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中醫藥的介入為我國有效控制疫情發揮了重要作用。專家表示,中醫藥注重增強人體自身的抵抗力和修復力,注重維護整體平衡,這使得它在應對那些病因不明確、缺乏疫苗和特效藥物的傳染病時,有獨特的用武之地。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仝小林院士說,中醫理念有三個層面,“未病先防”“已病防變”“瘥後防復”,這三個層面在本次抗疫全過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的《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白皮書指出,中國全力救治患者、拯救生命,充分發揮中醫藥特色優勢,中醫藥參與救治確診病例的佔比達到92%,湖北省確診病例中醫藥使用率和總有效率超過90%。

中醫藥在繼承中創新

中醫藥學包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及其實踐經驗,是中華文明的一個瑰寶,凝聚著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博大智慧。中華民族與瘟疫鬥爭了幾千年,是中醫藥護佑了華夏兒女的繁衍生息。近年來,中醫藥在治療SARS、甲型H1N1流感等疾病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

在新時代,中醫藥要發展,“要遵循中醫藥發展規律,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加快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產業化”。

仝小林認為,未來的醫學必將走上中西醫並重的守正創新之路,借用現代醫學的診斷和療效評價標準,將中西醫對疾病的認知放在一個新的、統一的基準上,用中醫思維,從因機證治的角度,重新審視疾病、找到疾病的共性規律,用中醫的手段解決問題,利用現代科學、現代醫學等多學科的手段闡釋治病的機理,進而豐富現代醫學的認知。

望聞問切、辨證施治、扶正祛邪、內因治本等,是中醫藥的精華,千百年來傳承的經典名方也是中醫藥的精華。中國中醫科學院科研管理處處長楊洪軍認為,傳承精華不僅包括對古方的蒐集、整理和應用,而且需要對古方的科學內涵和思維理念進行研究、消化、吸收,並轉化為新的技術成果,既做到古為今用,又做到化古為今。

專家們認為,守正是中醫藥的命脈所在,創新是中醫藥的活力所在。中醫既要繼承精華,同時也要結合現代科技,包括中西醫優勢互補、應用先進檢查手段等,加強總結和研究成功經驗,在繼承的同時不斷創新發展。

推動中醫藥“走出去”

當前,中醫藥迎來天時、地利、人和,推進中醫藥產業化、現代化和國際化面臨大好機遇。

歷史上,中醫藥作為成熟的傳統醫藥體系,不僅影響周邊國家,還漂洋過海走向世界。如今,中醫藥已經成為國際交流合作、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色名片。拔火罐、針灸等中醫療法在國際上“熱”了起來,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也帶動了中藥“出口熱”,讓傳統中藥有了新的用武之地。

對於如何進一步擴大中醫藥的海外影響,讓更多海外患者認可、接受中醫藥,專家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多位中醫界專家學者認為,優質道地藥材的缺乏是阻礙中醫藥發展的重要問題。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資源中心主任郭蘭萍說,道地藥材就如地理標誌產品一樣,是某種特殊產品。

為了解決優質道地藥材缺乏問題,中國一些企業在同經緯度的其他國家和地區探索種植中草藥,比如中工國際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正積極推動中草藥海外種植項目,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種植了約100至150公頃中藥材,計劃擴大到500公頃。據瞭解,中國已在俄羅斯、白俄羅斯、土庫曼斯坦等國家種植人參、大青葉、板藍根等中藥材。

目前,中醫藥已經傳播到18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由於缺乏合法的藥品身份,中藥在西方大多數國家只能作為保健食品或食品添加劑銷售。中醫在海外發展也面臨良醫難覓、資格難考等諸多困難,技術壁壘、貿易壁壘和法律壁壘成為中醫藥“走出去”要跨越的門檻。

業內人士認為,中醫藥國際化是一個系統工程,要加快優秀中醫藥人才培養、加強科學研究、加快藥號批准,通過探索發展境外中醫藥產業園等方式推動中醫藥國際化。

中醫藥“走出去”應走一條創新之路,打造中醫藥自己的國際標準,探索一條適合中醫藥本身,又能讓世界理解、便於溝通的新路。中工國際總經理王宇航建議,應大力發展中藥材的同緯度種植,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規模化種植,實現中藥材有計劃種植、有組織生產和供應;提供國際化的藥材種植、生產加工、跨境貿易和金融服務,打造從產地源頭到最終產品全程可追溯監管模式,按照統一的綠色有機中草藥材種植、加工標準進行回購,提升中國中醫藥國際市場佔有率,實現中藥材海外種植與國內產業佈局形成聯動。

此外,相關專家建議,建立健全中藥材國際貿易的中國標準,建立認證體系、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實現醫藥並舉,最終推動以中草藥種植、中醫藥品生產加工、中藥材現貨期貨交易服務為代表的三個產業協調發展。推動現有中草藥材交易平臺轉型升級或打造全新的中草藥材國際期貨現貨交易平臺,實現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同時,加強與世界其他國家在傳統醫藥領域的信息交流與合作,促進雙方在傳統醫學領域的資格、標準互認,消除合作壁壘。

專家建議,中醫藥文化教育機構還可積極在海外落地中醫藥科普場館,利用新的科學技術呈現中醫藥文化發展歷史、中醫診療、中藥製取等,讓國外民眾更真切地接觸中醫藥。通過線上線下互動機制,推動中醫服務普及全民。比如,線下舉辦中醫藥文化展覽、義診活動和健康講座,發揮醫藥和科普宣傳作用,為中醫藥傳播營造良好的氛圍;線上提供遠程問診體驗服務。對於中藥材類產品,尤其是藥食同用的中藥材,可以通過網絡銷售,以食品、保健品形式流通銷售,逐步提高國外民眾對中藥材安全性的認可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