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邸粟”、“飛錢”古人理財投資讓現代人汗顏

作為現代人,幾乎都要和貸款、理財打交道;房貸、車貸、消費貸總要錢不夠用的時候或者是通過借貸加槓桿來撬動財富。手上有點閒錢的也不能眼睜睜看著貶值,必然要拿去搞點投資買股票基金甚至民間放貸又或者扔銀行理財。這些貸款理財的行為都要圍繞著以銀行為首的各色金融機構進行,所以金融業欣欣向榮成為百業之首。

“僧邸粟”、“飛錢”古人理財投資讓現代人汗顏

理財

在沒有銀行的古代,古人同樣有著貸款和理財的需要,那麼他們又是如何貸款和理財的呢?

自私有制建立以後,財富向一部分人集中;一部分人財產有了剩餘,自然就產生了理財的概念;理財一詞最早見於《易經·繫辭》,“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是正當合理的使用財富的意思,所謂“洪範五福先言富,大學十章半理財”是說《大學》這本四書五經中的經典典籍有一半說的是理財思維,可以說《大學》是我國古代理財思想的根源所在。

“僧邸粟”、“飛錢”古人理財投資讓現代人汗顏

大學

全世界的理財都是按照風險偏好劃分的,古人也不例外;風險最低的自然是儲蓄,然後就是投資,投資領域風險越大往往收益也越大;和現代一樣,高風險投資的參與者多數是專業人士,如商人等。這其中比較有名的投資案例一個是戰國時期的呂不韋“奇貨可居”投資一國的大王,收穫了一個丞相的位置;另一個是明末的晉商,投資傾國之戰,收穫了皇商的頭銜。

“僧邸粟”、“飛錢”古人理財投資讓現代人汗顏

奇貨可居

只是這些案例雖然說來精彩,但和多數普通人無緣,這種投資成功的案例不可複製。

古代最常見的理財手段就是儲蓄了;由於古代沒有銀行,人們存錢只能放在家裡,普通人家和我們藏私房錢差不多,弄個匣子瓦罐或者乾脆塞在枕頭或床底下、大富之家有專門的錢庫;這種存錢方式安全性自然是很低的了,很容易被竊賊搶到拿走。於是古人想出各種辦法防盜,最常見的是院子裡偷偷挖坑埋了,“此地無銀三百兩”說的就是古人挖坑埋錢的故事。

“僧邸粟”、“飛錢”古人理財投資讓現代人汗顏

此地無銀

正是由於無論貧富都有埋錢儲蓄的傳統,《夢溪筆談》記載,宋時古人在賣房的時候尤其是曾經的大富之家往往會額外收取一筆“掘錢”。因為有些富人偷偷挖坑藏錢連後人都不清楚,所以這筆“掘錢”就是為可能存在的財寶支付的。

還有一些富戶為了防盜,乾脆把銀子融成一整塊鋪在地板下面,或是融成幾千斤重的大銀球,盜賊們就算是見到了也只能望球興嘆無可奈何。

“僧邸粟”、“飛錢”古人理財投資讓現代人汗顏

大銀球

除了儲蓄以外,頭腦靈活的人會把餘錢拿出來放貸,這種民間放貸一般會請中人作保;雙方簽訂契約並簽字畫押,這樣的借條就有了法律依據,遇到欠錢不還的情況可以告官。這種民間借貸一般規模比較小,而且主要借給信用較好,有還款能力的熟人。

“僧邸粟”、“飛錢”古人理財投資讓現代人汗顏

借據

一般權貴富戶會有專門的賬房負責對外放貸業務甚至會開設典當行專一經營,由於有著權勢背景,一般借款者不敢賴賬。而介於兩者之間又想通過放貸獲得收益又不願承擔賴賬風險的人往往會藉助於第三方金融機構。

古代的第三方金融機構是寺廟,自南北朝時代佛教大興,寺院廣佈天下並佔據了大量財富;憑藉在教徒心中的崇高地位,寺院在社會中有著巨大的公信力和影響力,有錢又有影響力的寺院順理成章的經營起了典當和存錢、放貸的業務;最初的寺院放貸是以慈善的名目出現的叫“僧邸粟”,意思是從僧人手裡借取的應急錢,上至王公下至走卒無論誰都可以借,和尚敢這樣借自然是有憑仗的,畢竟誰也不敢欠佛祖的錢不還。

“僧邸粟”、“飛錢”古人理財投資讓現代人汗顏

寺院

隋唐時期,寺院甚至開闢了專門的存款放貸部門“無盡藏院”這已經具備銀行的雛形了,憑藉優秀的回款率,又有著較高的安全級別(基本沒有啥不開眼的去偷盜或搶劫寺廟的錢),這樣既有安全保證,又能擴大放貸範圍(不侷限於自身熟人圈子)吸引了許多民眾將部分儲蓄存在寺院進行放貸;同樣由於有佛祖擔保,借貸者也借的安心,並且會更加努力的還款。

後來一些大型寺廟在許多地方開設下院,為了方便流通,甚至搞出了“飛錢”;飛錢類似現代的銀行匯票,可以憑藉飛錢在其它地區分支機構(下院)提取約定的等額金錢。這種方便商人錢財流動的飛錢讓從事商貿活動的商人趨之若鶩。

“僧邸粟”、“飛錢”古人理財投資讓現代人汗顏

飛錢

寺廟憑藉發達的金融業務,成了民間借貸的首選。但寺廟的這種行為動了權貴富戶的蛋糕--典當行快做不下去了。隨之而來的打擊:“武宗滅佛”和整頓寺產讓寺廟的金融業務衰落了下去,典當行隨之接手了大部分業務;其後雖然寺廟依然會經營存錢放貸的生意,但規模已大不如前。

明清時期,從事貨幣通兌業務的錢莊興起,存放貸業務漸漸的從典當行轉移到專業性更強的錢莊。經營機構雖然在不斷變化,但放貸生息的本質一直沒變。

“僧邸粟”、“飛錢”古人理財投資讓現代人汗顏

錢莊

由於金融業始終處於原始階段、信用貨幣尚未形成,所以千年來幾乎不存在什麼可供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古人普通民眾的理財手段始終只有儲蓄和放貸兩種,也無需掌握太過專業的知識雖然和比起現代五花八門的理財工具相形見絀,但同樣也因為簡單所以社會上並沒有什麼投機風氣,大家更相信勤勞致富;孰優孰劣只能說見仁見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