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邸粟”、“飞钱”古人理财投资让现代人汗颜

作为现代人,几乎都要和贷款、理财打交道;房贷、车贷、消费贷总要钱不够用的时候或者是通过借贷加杠杆来撬动财富。手上有点闲钱的也不能眼睁睁看着贬值,必然要拿去搞点投资买股票基金甚至民间放贷又或者扔银行理财。这些贷款理财的行为都要围绕着以银行为首的各色金融机构进行,所以金融业欣欣向荣成为百业之首。

“僧邸粟”、“飞钱”古人理财投资让现代人汗颜

理财

在没有银行的古代,古人同样有着贷款和理财的需要,那么他们又是如何贷款和理财的呢?

自私有制建立以后,财富向一部分人集中;一部分人财产有了剩余,自然就产生了理财的概念;理财一词最早见于《易经·系辞》,“理财正辞,禁民为非曰义”。是正当合理的使用财富的意思,所谓“洪范五福先言富,大学十章半理财”是说《大学》这本四书五经中的经典典籍有一半说的是理财思维,可以说《大学》是我国古代理财思想的根源所在。

“僧邸粟”、“飞钱”古人理财投资让现代人汗颜

大学

全世界的理财都是按照风险偏好划分的,古人也不例外;风险最低的自然是储蓄,然后就是投资,投资领域风险越大往往收益也越大;和现代一样,高风险投资的参与者多数是专业人士,如商人等。这其中比较有名的投资案例一个是战国时期的吕不韦“奇货可居”投资一国的大王,收获了一个丞相的位置;另一个是明末的晋商,投资倾国之战,收获了皇商的头衔。

“僧邸粟”、“飞钱”古人理财投资让现代人汗颜

奇货可居

只是这些案例虽然说来精彩,但和多数普通人无缘,这种投资成功的案例不可复制。

古代最常见的理财手段就是储蓄了;由于古代没有银行,人们存钱只能放在家里,普通人家和我们藏私房钱差不多,弄个匣子瓦罐或者干脆塞在枕头或床底下、大富之家有专门的钱库;这种存钱方式安全性自然是很低的了,很容易被窃贼抢到拿走。于是古人想出各种办法防盗,最常见的是院子里偷偷挖坑埋了,“此地无银三百两”说的就是古人挖坑埋钱的故事。

“僧邸粟”、“飞钱”古人理财投资让现代人汗颜

此地无银

正是由于无论贫富都有埋钱储蓄的传统,《梦溪笔谈》记载,宋时古人在卖房的时候尤其是曾经的大富之家往往会额外收取一笔“掘钱”。因为有些富人偷偷挖坑藏钱连后人都不清楚,所以这笔“掘钱”就是为可能存在的财宝支付的。

还有一些富户为了防盗,干脆把银子融成一整块铺在地板下面,或是融成几千斤重的大银球,盗贼们就算是见到了也只能望球兴叹无可奈何。

“僧邸粟”、“飞钱”古人理财投资让现代人汗颜

大银球

除了储蓄以外,头脑灵活的人会把余钱拿出来放贷,这种民间放贷一般会请中人作保;双方签订契约并签字画押,这样的借条就有了法律依据,遇到欠钱不还的情况可以告官。这种民间借贷一般规模比较小,而且主要借给信用较好,有还款能力的熟人。

“僧邸粟”、“飞钱”古人理财投资让现代人汗颜

借据

一般权贵富户会有专门的账房负责对外放贷业务甚至会开设典当行专一经营,由于有着权势背景,一般借款者不敢赖账。而介于两者之间又想通过放贷获得收益又不愿承担赖账风险的人往往会借助于第三方金融机构。

古代的第三方金融机构是寺庙,自南北朝时代佛教大兴,寺院广布天下并占据了大量财富;凭借在教徒心中的崇高地位,寺院在社会中有着巨大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有钱又有影响力的寺院顺理成章的经营起了典当和存钱、放贷的业务;最初的寺院放贷是以慈善的名目出现的叫“僧邸粟”,意思是从僧人手里借取的应急钱,上至王公下至走卒无论谁都可以借,和尚敢这样借自然是有凭仗的,毕竟谁也不敢欠佛祖的钱不还。

“僧邸粟”、“飞钱”古人理财投资让现代人汗颜

寺院

隋唐时期,寺院甚至开辟了专门的存款放贷部门“无尽藏院”这已经具备银行的雏形了,凭借优秀的回款率,又有着较高的安全级别(基本没有啥不开眼的去偷盗或抢劫寺庙的钱),这样既有安全保证,又能扩大放贷范围(不局限于自身熟人圈子)吸引了许多民众将部分储蓄存在寺院进行放贷;同样由于有佛祖担保,借贷者也借的安心,并且会更加努力的还款。

后来一些大型寺庙在许多地方开设下院,为了方便流通,甚至搞出了“飞钱”;飞钱类似现代的银行汇票,可以凭借飞钱在其它地区分支机构(下院)提取约定的等额金钱。这种方便商人钱财流动的飞钱让从事商贸活动的商人趋之若鹜。

“僧邸粟”、“飞钱”古人理财投资让现代人汗颜

飞钱

寺庙凭借发达的金融业务,成了民间借贷的首选。但寺庙的这种行为动了权贵富户的蛋糕--典当行快做不下去了。随之而来的打击:“武宗灭佛”和整顿寺产让寺庙的金融业务衰落了下去,典当行随之接手了大部分业务;其后虽然寺庙依然会经营存钱放贷的生意,但规模已大不如前。

明清时期,从事货币通兑业务的钱庄兴起,存放贷业务渐渐的从典当行转移到专业性更强的钱庄。经营机构虽然在不断变化,但放贷生息的本质一直没变。

“僧邸粟”、“飞钱”古人理财投资让现代人汗颜

钱庄

由于金融业始终处于原始阶段、信用货币尚未形成,所以千年来几乎不存在什么可供交易的金融衍生品,古人普通民众的理财手段始终只有储蓄和放贷两种,也无需掌握太过专业的知识虽然和比起现代五花八门的理财工具相形见绌,但同样也因为简单所以社会上并没有什么投机风气,大家更相信勤劳致富;孰优孰劣只能说见仁见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