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中國會面臨哪些風險和挑戰?

麻辣清談


一、 挑戰及預期改變

第一,2020年我國出現了失業率上升的情況。1、2月,全國城鎮失業率分別為5.3%與6.5%,環比上升0.1和0.9個百分點,其中第三產業的失業情況比較突出。根據BOSS直聘發佈的《2020年春節後十天人才觀察趨勢》,新增就業需求同比減半,復工以來新增就業需求開始恢復,而小微企業新增需求同比減少61%。雖然復工復產穩步推進、就業壓力有所緩解,但最近境外收入病例持續增加,並有造成社區傳播的風險,可能造成全國範圍的二次疫情,故就業形勢還面臨了極大的挑戰。

第二,我國的醫療用品產能雖短期內迅速擴張,但會面臨疫情結束後的產能過剩問題。雖然一些地方政府出臺了“疫情結束後將全額收購防疫物資”的政策,但畢竟無法一次性解決產能問題,目前口罩的原料之一——熔噴布的價格已明顯回落,一些重倉口罩的企業面臨較大的壓力。

第三,疫情期間,我國各級政府在中央的統一部署下,迅速制定了防疫措施、投入防疫工作。但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一些地方的政策明顯與法律、與上級政府制定的政策有牴觸部分,還有一些幹部、工作人員有不尊重法律法規、正常程序的工作缺點,不少人仍是以“領導指示”為最高準則。這反映出依法治國的觀念還有待進一步推進。

二、 機遇

第一, 疫情可能會帶來消費觀念的變化。上一年度我國口罩消費量為13億個,雖然疫情結束後口罩用量會大幅下跌,但相當一部分消費者會養成日常戴口罩的習慣,這未嘗不是一個機遇。如果我們的宣傳部門能因勢利導、大力宣傳勤洗手等衛生習慣與疫情的聯繫,則有望幫助“愛國衛生運動“,同時也能提振日化市場。

第二, 由於世界疫情日益加重,而我國面臨防疫物資產能過剩的問題,短期內有大量的出口防疫物資的利好。這次疫情也有可能部分改變中美貿易糾紛的狀況,是我國佔有更多主導權

總而言之,疫情雖然是天災,挑戰了秩序、社會和個人,但也帶來一些機遇。若政府和企業加以研究利用,可以起到一些正面的效果


蘇北人在寧夏


疫情過後的中國、一不變、應萬變。疫情的收尾工作肯定是有一段時間。該復工、該復產、抓經濟,促生產,都是順其自然的!國家的強大、人民的團結,勢力的雄厚,都在掌握之中。不惹事、也不怕事!平安二字值千金!


1399766888翔


新冠肺炎疫情重創了世界經濟。

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自己預計,美國第二季度GDP將比去年同期下降30%,而且下半年經濟發展走勢不明朗。

同樣受世界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動力將面臨不足!

第一,出口拉動經濟增長的步伐可能停滯

按世貿組織預計,2020年全球貿易總額將比去年下降13—32%。

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商品貿易國,第一大商品出口國和第二大商品進口國。受全球貿易萎縮的影響將是最大的。2020年“出口”馬車很有可能停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負數。

第二,受世界經濟下行影響和美國的干擾或直接阻止,中國對外投資風險加大,將可能被迫減少或選擇謹慎投資,導致對外投資額下降。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貢獻將有限。

非洲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受疫情重創,要求減免債務的呼聲已起,債務違約、項目停擺的可能性在增加,將制約中國對外投資的可能和積極性。

第三,消費拉動中國經濟增長將成為重頭戲。

要實現這一目的,保障充分就業,增加產業人員收入是關鍵。隨外向型出口企業訂單減少,中國擴大內需企業規模保就業、發展優質特色商品刺激消費勢在必行!這既要滿足於當前,還有兼顧長遠,要做的“功課”還很多。

從“人類命運共同體”角度分析,由於新冠疫情重創了世界經濟,任何國家都不能獨善其身。

中國發現自己將要面臨的問題是必須的。發現問題是解決問題、避免更大損失的前提。

中國正在突出一個“早”字,刺激和恢復經濟增長的措施辦法正在密集出臺中,將在世界擺脫新冠疫情負面影響上先行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