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感伤文学《古诗十九首》的创作,标志着东汉五言诗的成熟

本文乃作者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古诗十九首》,最早被著录于梁萧统的《文选》(第二十九卷《杂诗》上)。所谓《古诗》,本是晋以后人们对于古代无主名的诗歌的统称。萧统在汉乐府以外的无名氏诗歌中挑选了十九首较为优秀的作品,列为一组,编入选集,总题为《古诗十九首》从此,它便成为这组诗的专有名称。《古诗十九首》,作为一组诗,其共同特点有三:其一,全是文人模拟乐府民歌而创作的诗歌,作者都有大体相近的遭遇;其二,都是抒情诗,篇篇咏叹人生,内容自成体系;其三,篇帙精短,都在八句至二十二句之间,形式差别不大。《古诗十九首》的产生时代和作者,向来说法不一。有人说它是西汉枚乘之作,有人说它是建安曹、王之制。这些全都出于猜测和传闻,并没有确凿的证据。

早期感伤文学《古诗十九首》的创作,标志着东汉五言诗的成熟

一般认为它并非一人一时之作,产生的年代大约在东汉末年桓、灵之世到建安以前这数十年间。它的作者可以推断是当时的中下层知识分子。东汉时代,取仕实行选举制度。先是要地方官吏推荐,再由中央或州郡征辟。因此,京师的“太学”,地方的“学校”,以及名流们私授的大量生员,要真正取得官职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大批出身中下层的知识分子,为了干禄求官,谋求出路,只有各处寻求门路,投靠权门望族,以致背井离乡,奔走四方,更有多年求官不得而成为荡子的。徐干在《中论·谴交》篇中记载当时公卿、士大夫接待宾客的情况说:“冠盖填门,儒服塞道,饥不暇餐,倦不获已。”而外出猎取功名富贵的知识分子,则“离其父兄,去其邑里”,由于“窃选举,盗荣宠者,不可胜数”,以至“或身殁于他邦,或长年而不归,父母怀茕独之思,思人抱东山之哀,亲戚隔绝,阖门分离”。

早期感伤文学《古诗十九首》的创作,标志着东汉五言诗的成熟

这种广接宾客、干谒权门的“游学”、“游宦”之风,徐干说:“桓灵之世,其甚者也。”加之东汉末年,党争激烈,卖官鬻爵,贿赂公行,致使这些中下层文人更难有进身之阶,只有沦落异乡、漂泊寄旅。这便是造成诗中游子思妇之辞的社会根源。同时,东汉末年阶级矛盾也特别激化起来,统治集团的极度残暴、贪婪腐化,土地兼并剧烈,剥削日益惨重,农民濒临绝境。灵帝建宁三年,洛阳附近竟有人吃人的现象。史载:“河内人,妇食夫;河南人,夫食妇。”以黄巾为首的农民大起义,正象暴风骤雨,漫天袭来,汉帝国的统治基础,面临崩溃的前夜。部分文人在思想上所表现出来的消极颓废的情绪,也正是这一时代的折光。《古诗十九首》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中下层知识分子的思想感情。

早期感伤文学《古诗十九首》的创作,标志着东汉五言诗的成熟

依题材内容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羁旅他乡的游子思妇之吟,二是仕途失意的苦闷和激愤之词。《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思妇之吟,所占的比重较第二类要大些,显然都是游子所作,但表达这种感情时,他们有的是直接吟咏他们的思归之情,如《涉江采芙蓉》、《明月何皎皎》等诗。然而更多的是从对方设笔,描写思妇的悲哀情怀。如《行行重行行》、《冉冉孤生竹》、《青青河畔草》、《迢迢牵牛星》、《客从远方来》等数首。《冉冉孤生竹》是一首思妇之诗,写新婚久别的怨情。诗里以“孤生竹”比女子婚前的孤弱,以“泰山”比希望得到一个可托终身的好丈夫。以“兔丝附女萝”暗喻新婚远别,终身无着的悲哀。前半诗是对远嫁久别的回顾。

早期感伤文学《古诗十九首》的创作,标志着东汉五言诗的成熟

接着写她对宦游丈夫的深切怀念;以“蕙兰花”的“含英扬光辉”比喻自己青春的丰彩,以“将随秋草萎”表示对年华易逝的担忧。全诗妙用比兴,委婉含蓄地流露了这位新婚少妇内心的悲苦。在这类诗中,或是通过生活中某件小事,展开丰富深情的联想,如《客从远方来》,或是即景抒情,层层铺写深沉的怀念,如《庭中有奇树》、《涉江采芙蓉》;或通过比兴手法,婉转陈词,道出主人公内心的愁恨,如《冉冉孤生竹》、《迢迢牵牛星》;或借内心独白,一唱三叹,吐露积年的相思之苦,如《行行重行行》等。这些诗虽内容单纯,没有涉及重大的社会内容,但它们写男女情思,感情真挚,加之风格朴素、自然,堪称为一批优美的抒情佳作。这类诗,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也有一定的历史认识价值。

早期感伤文学《古诗十九首》的创作,标志着东汉五言诗的成熟

属于第二类诗的,共有七八首。这些诗中,或者是在落拓失意中慨叹知音的稀少:“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西北有高楼》),或者是怨恨友情凉薄,懊恼没获得出仕的机会:“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明月皎夜光》);或者是艳羡高官贵戚的显赫,垂涎三尺地进行描摹:“路中 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青青陵上柏》)等等。它们虽然在具体描写中角度有所不同,但总的情绪是热衷仕宦而又求之不得的愤懑和悲叹。这类诗的另一特点是,在往上爬的幻想破灭之后,常常流露出“人生如梦”的消极颓废思想。所谓“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飚尘”(《今日良宴会》),或曰“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等等。从而,他们便主张及时行乐,尽情享受,“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驱车上东门》)甚至表示要“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生.年不满百》)。

早期感伤文学《古诗十九首》的创作,标志着东汉五言诗的成熟

在这些人的头脑中,人生是一片虚幻,只有尽情享乐才是最现实的,暴露其腐朽的人生哲学。在这类诗中,尽管有对人生失意的哀叹,对世态炎凉的不满,但它既没有深刻地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更不曾触及广大群众的疾苦,所以没有很高的价值。《古诗十九首》是学习乐府民歌的文人创作,但它的思想内容要比乐府民歌逊色得多。它属于东汉末期失意文人的痛苦呻吟,它是我国文学中最早的一批感伤文学。但是它在运用五言诗的形式方面,却取得了相当高的艺术成就,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在创作实践上,标志着东汉五言诗的成熟。古人对它的艺术成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刘勰说:“观其结 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文心雕龙.明诗篇》)钟嵘说:“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诗品》上)

我是“五月六月”,执笔走天涯,与大家一起分享、了解中国的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