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初性本善,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性是相同的吗?

先锋阿庆


第一,人之初性本善,这个“性”代表人的本性,因为这个本性,是初始的本性,是一个纯洁的、无私的、善良的性,也就是说,没有沾污一点社会上的不良风习。从头到脚、从内到外都是新的,从没有踏入社会,也就不知道社会上的险恶和可怕。所以,这个性就是善良的性。也就是说,人之初性本善的“性”是代表人的一个本性,也可以说叫初始的本性(关于以后怎么变化在这里不作叙述)。

第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性”的性的含义。这个“性”代表一个人的脾气,或者说性格。

这个“性”就是在踏入社会的第一天就开始改变,或者说,在有了意识之后就开始改变。但这个“性”的本质是一个动词,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踏入社会以后逐渐在改变。确切的说,就是随着踏入社会的经历和阅历在不断的改变。经历的事越多,这个“性”改变的越快。改变的原因取决于接受善恶的多少。

如果他接收的善事多,他就会向善的方向改变,如果他接收的恶事或恶人多,他就会朝着恶的方向改变。所以,在这种不停的改变中就形成了一种性格。也可以叫脾气。

到这个“性”形成了性格或脾气之后,他在处理他身边的人和事的时候他就会按照他的性格和脾气来处理。

随着这种性格或脾气的形成,也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也叫初始的性格或脾气和习惯。大致就烙印在他的脑海中,但是随着他对社会阅历和经历的不断增,这种性格或脾气就会围绕着他的初始性格和脾气也在不断的增加。

所以,初始性格或脾气是决定这个人性格或脾气的最主要因素。

综合上述,就能断定这两个不同的“性”的不同特点。

或者说,性本善是天真一种表现,本性难移就是代表人的一种性格和脾气。这是两个看似相同而实际意义不同的两个概念。

纯属个人观点,不代表大众观点。



苏晨晨


两句话展现的问题不同,“人之初,性本善”说的是人初生的时候本是善良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是后天已经形成的性格很难被改变。

我曾将新生比做白纸,一个孩子在出生的时候什么都没有,无论性格、人生观、为人处事的原则等都是没有的,所有的性格都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学习而来。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更多指一个人,在后天经验积累所形成的一种固定型思维,我并不认可这句话,我认为完事万物皆可变化而人是高级动物,又怎能不变化。

所以这“人之初,性本善”与“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的不是一回事。




书不远人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出自《三字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传统启蒙典籍之一。《三字经》的核心也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忠,孝,悌,廉等。

“人之初,性本善”中的这个“性”是指的人刚出生的婴儿时期的本原状态。婴儿出生时的第一次哭啼,不是饥饿的求援信号,也不是有意向的交流,而是出生宣言。

初生婴儿的生存是顺其自然的,饿了哭,疼了也哭。其动作是口舔双手,双脚翘起,这是人在母胎里的状态。

初生婴儿是蒙昧的,没有丝毫识别的意识,无善恶之分,无智愚之别。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出自明代冯梦龙的《醒世恒言》。

在人力的作用下,江河可以改道,山峦可以夷平,但是人性的特征难以改变。

何为人性的特征?利己,贪欲,执着。佛教所说的“贪,嗔,痴。”这就是人性,人性特征的形成是受社会价值观,文明进化,物质财富等等的影响,塑造而成的个体不同的价值观。

“人之初,性本善”的性是一种出世的特征性。

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性是一种入世的特征性。

“出世”与“入世”是两种价值观,我们应该推崇以“出世”的精神过“入世”的生活,这才是人生最积极,最美好的生活状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