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蝶花》此詞上闋寫景,下闋再以哀景寫哀,層層疊進,更顯情濃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蝶戀花

《戀蝶花》此詞上闋寫景,下闋再以哀景寫哀,層層疊進,更顯情濃

這是一首閨怨詞,描寫一名貴族婦女被閉鎖在深深的庭院中,丈夫離家冶遊,她卻只能黯然垂淚。首句連疊三個“深”字,頗見功力,類似手法本不罕見,比如劉駕《曉登迎春閣》有“樹樹樹梢啼曉鶯”句,齊已《日日曲》有“日日日東上,日日日西沒“句,但都不如“庭院深深深幾許“來得流暢自然。此處極言庭院之深,然後再寫楊柳重重,如煙堆,如簾幕,阻隔了詞中主人公的視線,使她看不清丈夫前往的方向。

《戀蝶花》此詞上闋寫景,下闋再以哀景寫哀,層層疊進,更顯情濃

那麼她的丈夫到哪裡去了呢?原來是前往“遊冶處”,尋花問柳去了。“玉勒雕鞍”表示其丈夫身份的高貴,財力的雄厚,如此富貴公子,衣食無憂,本該留在家中陪伴妻子的,誰想他早就拋擲了夫妻之情,出門去冶遊了。妻子在家,只能遠遠眺望,可是因為深院閉鎖,她就算登上高樓,也看不見“章臺路”。

《戀蝶花》此詞上闋寫景,下闋再以哀景寫哀,層層疊進,更顯情濃

章臺本是漢代長安街名,因歌伎聚居而成為遊冶處的代名詞,同時章臺還是柳樹的代稱。沈義父《樂府指迷》中說:“說柳,不可直說破柳,須用‘章臺“灞岸‘等字。”所以此處以章臺不僅指代冶遊處,也和前面的“楊柳堆煙“暗中關聯一因為庭院 太深,主人公登上高樓,就連自己院中的章臺(柳樹)“簾幕“都無法看透,更別說那更遠的章臺街(遊冶處)了。

《戀蝶花》此詞上闋寫景,下闋再以哀景寫哀,層層疊進,更顯情濃

上闋寫景,楊柳繁茂,本是美景,但從中不見愉悅,卻只見悲愴,正所謂“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王夫之《姜齋詩話》)。隨即‘下闋再以哀景寫哀,更進一層。先寫狂風暴雨,時近暮春,更到黃昏,再寫主人公關閉大門也無法挽留春景,這表面上是寫景,實際是在寫情,主人公想要挽留的是她的青春,她的愛情,但就如同春景無法留住一一般,青春和愛情也都可悲地一去不再了。從“雨橫風狂”到“三月暮”,再到“黃昏”,一連給出三個代表悲愴和青春逝去的意象,層層疊進,更顯情濃。

《戀蝶花》此詞上闋寫景,下闋再以哀景寫哀,層層疊進,更顯情濃

此詞的結句也是非常精彩的,主人公滿腔愁緒無可排遣,只好對花兒傾訴,但花兒不但不肯回答,反而隨風飛去了。這表面上是在說花的無情,無情之物難解人心之傷,其實更進一層, 曾經嬌豔的花朵,於今凋零,不正和主人公青春逝去一樣可悲嗎?花朵被風雨摧殘,不正和主人公被丈夫拋棄一般的遭際嗎?不僅如此,花兒似乎是故意的,竟然還飛過了鞦韆而去。鞦韆本是閨中少女慣常的體育活動,王建《鞦韆詞》就說“少年兒女重鞦韆”,這使得主人公不禁再度回想起自己那美好的青春年華。如此今昔對照,其藝術感染力是非常濃厚的。

《戀蝶花》此詞上闋寫景,下闋再以哀景寫哀,層層疊進,更顯情濃

毛先舒在《古今詞論引》中評價這兩句,說:“因花而有淚,此一層意也:因淚而問花,此一層意也:花竟不語,此一層意也;不但不語,且又亂落、飛過鞦韆,此一層意也。人愈傷心,花愈惱人,語愈淺而意愈入,又絕無刻畫費力之跡,謂非層深而渾成耶?”的是確論。

《戀蝶花》此詞上闋寫景,下闋再以哀景寫哀,層層疊進,更顯情濃

當然也有一些不靠譜的評價,如張惠言就又在其中尋找微言大義,他在《詞選》中說:“庭院深深’,閨中既以邃遠也;‘樓高不見’,哲王又不悟也;章臺遊冶,小人之徑;‘雨橫風狂’,政令暴急也;‘亂紅飛過‘,斥逐者非一人而已。殆為韓、範作乎?”竟然把一首閨怨詞扯到韓琦、范仲淹被貶之事上去。即便此詞確為歐陽修所作,也不當作如是解,可為一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