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學生,是努力更重要還是思考更重要?

cles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您好,我是一位90後老師。

很高興能夠回答你的問題。

對於你提出的這個問題,我運用了孔子的一句話來解答你,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努力勤奮與思考理解都重要。學習是一個周而往復的過程。先勤奮,後思考,再勤奮。學習才會更上一層樓。

作為一個學生,勤能補拙,天道酬勤

學生對待學習就得端正態度,勤奮努力,要不怎麼能成為一個合格的學生。目前來說,學生智力水平普遍均衡。你越努力,越勤奮,付出的比別人多,自然就能有好的收穫。但是不努力,不勤奮,肯定是不會有結果。"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作為一個學生,這是最起碼要做到的事。調動身體所有的資源用來學習,手要勤,切勿手高眼低。眼要勤,多看多瀏覽。嘴要勤,多讀多說。

只有行動起來,勤快起來,你就能在知識量上多積累。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不積跬步無已成千裡。水流只有流動起來才能奔流入海,步子只有邁出去才能走到千里之外。

切記一句話,勤奮不一定有結果,但是不勤奮一定沒有結果。

作為一個學生,勤思考,多動腦,舉一反三,活學活用

通過勤奮,你可以積累很多知識。眾多科目,系統繁瑣,如果不開動腦子去思考,學會總結分類梳理,你會感覺越來越吃累,最後會被學習壓的壓的喘不過氣。學習的關鍵就在於思考,用一種思維方式在學習。任何學習好的同學,都會精心設計流程,整合學習資源,疊加學習能量。

打個比方來說,每當做題的時候,你是否一眼就能看出,出題人得目的是為了考察哪一個知識點?通常做這種類型的題,常用的解題方式有哪些?易錯的步驟在哪裡?其實這些全部都應該在平時做題的時候,形成一個思維,邊做題,邊思考,形成條件反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要怕這樣浪費時間,功夫下在平時,一旦形成這種思考方式,就能事半功倍。

可以提高學習效率的方式

  1. 勤記筆記,本身動手寫一遍就是重複學習效果的表現。做好課堂記錄,避免遺忘,有利於回頭鞏固複習。記筆記過程中,注意圈畫重難點。
  2. 勤動嘴去發聲讀,比如歷史,地理,政治,這種經常背誦的科目,一定要動嘴,一定要發聲,嘴巴的運動無形當中調動了耳朵的參與,大腦的學習效率成倍增加。
  3. 錯題本整理,錯題本是集中了你的思考,重難知識點,解題思路,解題步驟的本子。把相同類型的題進行整理,把厚的書本學薄了。
  4. 做好複習和預習,這也是勤奮的一種表現。

總之,作為一個學生,勤奮是學習好的前提,多思考,是能讓你成績卓越的條件。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你,再次感謝您的問題。

更多學習方法技巧,請關注@愛電影的教育人,或者私信給我,我們繼續探討。


愛看電影的教育人


肯定是思考更重要,因為在現實教學中,不能發現,具備思考能力的學生要比懂得努力的學生優秀的多。沒有思考力,就無法捕捉一閃的靈感,只能被動等待機會出現。相反,具有思考力的人能夠順藤摸瓜,探尋問題的根源。為此,要想讓我們的學生優秀,就必須引導他們前面認知什麼是思考力和該如何增強自我的思考能力。我們的任何場合、任何一個領域、任何一個單位、任何一個部門,要想輔助與領先,說得最多的就是創新。而這個創新,就是思考能力的一種表達與呈現方式。所以我說,一個人的思考能力的強弱遠遠大於一個人的努力的多少。也就是說,人與人最大的區別與差距,其實就是思維能力的區別與差距。

東京大學物理教授上田正仁在《思考力:潮爆東京大學的思維公開課》中告訴我們,思考力是一種理性地掌控思考過程的力量,思考力的核心即發現問題、解決該問題。很多人常看到這樣的現象:一些成績優異、一路拼殺跨進名牌高校的學生,一旦離開大學進入社會,卻淪為平庸一員。而另一些學生成績平平也沒有突出特長,卻能在社會上呼風喚雨。你是否想過,為什麼出現這種情況?答案就是上田教授提出的3個概念:實現力:一種在規定時間內,儘可能找到給定問題的正確答案(應試能力);思考力:透過現象看到問題本質的能力。創造力:用個人獨特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

而這三種力中,思考力和創造力是表裡如一的。在如今,學校的應試教育與思考力的培養與相反,家長和老師期待學生能迅速牢記知識並解決給定問題。應試教育訓練的是學生的實現力,長久以來,學生們被培養出了實現力,但這卻無益於培養學生長久、深刻思考的能力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在面對這些新的事件時,既有的經驗和知識都顯得那麼無力。種種過度的應試學習,妨礙創造力的提升,使人的思維固化。因此,進入社會的學生們面對複雜的問題,往往會手足無措。


關注新教育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二者兼顧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