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劉備,曹操,有沒有自己的主公,難道一開始自己就是別人的主公嗎?

燕園紅袖


也就孫權沒有主公,自己一生下來就是世子!曹操以前是跟袁紹的,劉備跟劉表的,也跟過袁紹曹操,亂世不足為奇!


江湖一場醉


《三國演義》中的三個國家形成於漢代未年,由於朝廷裡官遼腐敗,各地豪強並起,引起社會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艱難了,就引起“黃巾軍”起義。朝廷就號召各地軍民起來抗擊黃巾軍,各地豪強逐漸互相征伐,擴大自己的地盤,形成了一箇中央集權衰弱,難以節制各地豪強的局面。漢宣帝時就受十常侍的控制,後來何太后的侄兒何進當了大將軍,想誅殺十常侍,邀董卓進京勤王,由此開始了各地軍閥逐鹿中原控制漢朝幼年皇帝的爭奪戰爭。

他們三人中僅有一個人有自己的主人公,另外兩個人一開始便是別人的主人公?

東吳的諸候孫策文武雙全,接父親的班後,到朝廷議事,因得到漢朝傳國玉璽與董卓爭執不下而咀咒賭氣回江東,佔據江東四州四十五郡,後來又增加四郡,處於割據一方的諸侯,孫策死後孫權繼承;

曹操因王允用計誅殺了董卓後,西涼起兵殺到京城又殺了王允,控制了朝廷漢幼帝又被一些宦官偷出到處躲藏,後來朝廷一些官員就邀請曹操帶兵入朝保架,正中曹操下懷,從此曹操就控制了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始了逐鹿天下的的討伐戰爭;

劉備在沒有地盤,沒有封號的情況下,為了恢復漢室江山,驅逐曹操控制朝廷的局面,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硬是在劉章的領地蜀中打出一片天地成立了蜀漢政權。

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已經形成,僅僅只是曹操由漢獻帝封為丞相,號令全國,但是東吳的孫權、蜀漢的劉備都不受曹操的節制,跟朝廷沒有隸屬關係。因此而引起的年連征戰不休。

綜上所述,孫權,劉備,曹操三人只有曹操擁有“名義上”的主公一漢獻帝,而孫權和劉備由於漢獻帝受曹操的控制,漢獻帝劉協沒有實際權力,所以他們二人就沒有主公,一開始就自己是主公。其實漢獻帝劉協受曹操的控制,實際上曹操也是自己是別人的主公。


崑崙之柏


三國札記:三國時代的主公是誰呀?

(作者(筆名):神兜兜)

小說《三國演義》深入人心,不僅是普通民眾,甚至還影響到了一些專家,尤其是突發爆紅的(原本非歷史專業的)三國專家,也往往將小說當作歷史,更引導聽眾,混淆了小說與歷史之間的嚴格界限,從而用小說或小說家之言,去探究歷史,發出許多疑問。本人只想效仿歷史專家先賢,作一些《三國志》札記,將現在熱門的三國話題與史書相結合,力求枯燥但又有閱讀趣味性,同時更要保持“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原則。

“主公”這個稱呼,《三國演義》迷們都應該熟知的,在小說中,屢屢出現主公,並且使得讀者們,將主公與上級混為一談,似乎覺得,上級或高級別的上級,就是主公了,誰是上級,誰就是主公了,甚至連一些“主公”詞條解釋,也被小說誤導了。

一、《三國演義》中的主公們,都有哪些人?

在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中,屢屢用到“主公”一詞,能夠被別人堂而皇之稱為“主公”的,按小說的章節順序,大致如下:

1、董卓:在第三回中,董卓看見丁原手下的呂布,神勇超群,頗為忌憚,當時董卓還不認識呂布,旁邊的李儒說到:“此丁原義兒:姓呂,名布,字奉先者也。主公且須避之”。這是小說中第一次用“主公”這個稱呼,把董卓稱呼為“主公”,從此開始,董卓就被帳下人員,都稱呼為“主公”了。

2、孫堅:第五回,孫堅被華雄打敗,被人追殺,頭上的紅色頭巾比較鮮眼,容易辨識,孫堅手下的祖茂說“主公頭上赤幘射目,為賊所識認。可脫幘與某戴之”,孫堅被手下人稱呼為“主公”了。

3、袁紹:第七回中,袁紹大戰公孫瓚,公孫瓚帳下跑出一個趙雲,把袁紹殺個措手不及,田豐慌對紹說“主公且於空牆中躲避”!袁紹也被叫作“主公”了。

4、劉表:同樣在第七回中,袁術將派孫堅去攻打劉表,劉表帳下的蒯良曰:“不必憂慮。可令黃祖部領江夏之兵為前驅,主公率荊襄之眾為援。孫堅跨江涉湖而來,安能用武乎?”,劉表被手下稱之為“主公”。

5、曹操:第十一回,曹操為報父仇攻打徐州,公孫瓚派遣劉備來協助徐州牧陶謙,曹操手下的謀士郭嘉進言道“劉備遠來救援,先禮後兵,主公當用好言答之”,曹操也被稱為“主公”。

6、孫策:第十五回,孫策大戰太史慈,雙方勢均力敵,孫策手下的程普說“不須主公勞力,某自擒之”,孫策成“主公”了。

7、袁術:第十六回的“呂奉先射戟轅門”中,袁術派遣紀靈追殺劉備,紀靈說“吾奉主公之命,提十萬之兵,專捉劉備”,袁術成“主公”了。

8、呂布:第十九回,呂布被曹操圍困在下邳城,手下的陳宮說“容某先到關探曹操虛實,主公方可行”,呂布被稱為“主公”了。

列舉太麻煩,且數量太多。總而言之,“主公”的稱呼,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出現多達六十次以上,幾乎凡是一方大員或主要人物,都被手下人員,統一稱呼為“主公”,主公主公滿天飛。

二、史書中,尤其是《三國志》中,有沒有主公呢?

在二十五史正史中,極少出現“主公”稱呼。《史記》、《漢書》、《後漢書》中都絕對沒有出現過“主公”兩個字,而後晉朝的《晉書》中,出現過一次“主公”稱呼,都集中在《張軌(家族)列傳》中,張軌及其子孫,是依附於晉朝的涼州地方割據勢力,被手下人稱呼為“主公”。

從《史記》到《晉書》,其中,只有在《三國志》正文中,“出公”出現得最多,多達四次,《三國志》首創“主公”這個稱呼。全部列舉如下:

1、左將軍劉備被稱為“主公”:在《蜀書-法正傳》中,左將軍劉備打敗劉璋,佔領大部分益州(除漢中張魯外),劉備嫌棄老名士許靖,法正直言勸解說:"今主公始創大業,天下之人不可戶說”,老名士許靖雖然華而不實,但考慮到他的聲譽與名望,尤其是作為天下讀書人(士)的模範,法正向劉備建議,必須要重用許靖,劉備對於法正,那是絕對的言聽計從,毫不猶豫的就重用許靖,從而使得劉備留下了“寬能容士”的美譽。法正稱呼劉備為“主公”,這是《三國志》中第一次出現“主公”這個稱呼,法正是喊出“主公”的第一人。

2、左將軍劉備被稱為“主公”:還是在《蜀書-法正傳》中,蜀郡太守法正,為人縱橫,其他官員有些無法忍受,鼓動軍師將軍諸葛亮向劉備打小報告,"法正於蜀郡太縱橫,(諸葛)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而此時左將軍劉備在荊州公安城,正忙於和孫權分割荊州地盤事情。諸葛亮審時度勢,沒敢向劉備打小報告,回答那些人說“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在此時此處,左將軍劉備帳下的人,包括諸葛亮,都稱呼劉備為“主公”。

3、左將軍劉備被稱為“主公”:《蜀書-彭羕傳》中,龐統、法正兩人都將奇才彭羕舉薦給劉備,劉備對於彭羕的才能,是絕對認可的,並超級提拔,“拔(彭)羕為治中從事”。不過,彭羕為人比較驕橫,恃才傲物,和法正一樣。諸葛亮屢屢進言劉備,導致彭羕受到徹底冷落,而後的彭羕與平西將軍馬超的對話記載中,兩人都將左將軍劉備稱呼為“主公”。

4、左將軍劉備被稱為“主公”:《蜀書-蔣琬傳》中,擔任”廣都(縣縣)長”的蔣琬,經常喝酒不幹正事,左將軍劉備對他非常不滿意,想找個罪名殺死蔣琬,“將加罪戮”,軍師將軍諸葛亮認為蔣琬有類似當年龐統的能力,就勸說“願主公重加察之”,希望劉備再加以觀察。劉備應該是重用觀察後,認為蔣琬能力遠不及當年的龐統,最終採取折衷辦法,既沒殺死,也沒留用,罷官為民算了,“(劉備)乃不加罪,倉卒但免官而已”。此時此處,左將軍劉備被諸葛亮稱為“主公”。

三、在《三國志》中,只有特定時期的劉備,才被稱為“主公”。

上面列舉的《三國志》記載,全部出自於《蜀書》,在《魏書》和《吳書》中,都沒有出現過“主公”這兩個字。而且,用“主公”來稱呼劉備,都是集中在左將軍劉備打敗劉璋到當漢中王為止的這一時間段內。在此之前的劉備,沒人稱呼他為“主公”,劉備當上漢中王后,也沒人再稱呼他為“主公”了。

在史書《三國志》中,只有一個人被稱為“主公”,那就是劉備,且是在特定時間、特定時期的劉備,才會被手下人或史書稱呼為“主公”。

四、應該是《三國志》作者對劉備的保護或尊重。

在古代,尤其是史書中,對於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往往用“官職”或“爵位”來尊稱或代替。而三國時代的劉備,身份有些特殊,在劉備打下益州到稱漢中王之間,劉備的官職太多了,左將軍、益州牧、荊州牧、豫州刺史等四個職位,若按官銜來直接稱呼,那實在太麻煩了;且這些官職,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論官職,都無法達到“三公”級別,不能明正言順的稱之為“公”。而此時的曹操,早已當上“大將軍”或自動降級為“司空”了,史書中,就堂而皇之的稱他為“公”,那個是明正言順的“三公或三公級別的”公。

而此階段的劉備,稱呼上比較麻煩,官銜太多,卻又沒到“三公”級別,也許,陳壽首創了“主公”這個稱呼,或者,是法正首創“主公”這個稱呼,專門用在劉備身上,屬於對先主劉備的格外照顧吧。

在二十五史正史中,《三國志》首現“主公”這個稱呼,是《法正傳》中的法正最早提出這個稱呼,這個稱呼,是特定時期的劉備專用稱呼。

五、史書中極少出現,明清小說中卻大量湧現各式各樣的主公。

“主公”這個稱呼,在《三國志》之後的史書中,極少出現,似乎就在《晉書》中出現過一次,是指晉朝涼州地方割據勢力的張軌及其子孫。而歷朝歷代的皇帝或諸王、諸侯們,都沒被稱為“主公”的,公主一直有,主公卻沒有。

史書中沒有主公,在明清小說中卻湧現大量“主公”,除《三國演義》外,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吳承恩的《西遊記》等,都出現“主公”這個稱呼。

主公,在明清小說中,往往是下級對(高級)上級的統一稱呼,似乎像電影裡的“老大”這個稱呼一樣了。

一些網站對於“主公”這個詞條的解釋,比如:“主公:1、臣下對君主的稱呼;2、僕役對其主人的尊稱;3、賓客對男主人的尊稱等意思。”,但是,對於“臣下對君主”或“僕役對主人尊稱”的引用詳解時,引用的,都是明清小說而已,沒有任何史書文獻為依據。

故按明清小說中的用詞或理解,“主公”就成為“臣對君”或“僕對主”的專用稱呼了,反過來,一旦尊稱誰為“主公”,那也就是自認為是“臣”或“僕”了。在小說中,呂布稱呼過董卓為“主公”,那呂布就是董卓的“臣”或“僕”了,而不是史書中的直屬上、下級關係,呂布殺董卓,自然被引申為“臣弒君”或“僕殺主”了,成為“不忠”的形象代表了。

小說是小說,史書是史書,曾看見一些網文,提及“張遼的主公”、“徐晃的主公”,覺得有些怪異,只是想說明一點歷史而已,別無他意。

參考書目

《史記》

《漢書》

《三國志》

《後漢書》

乃至《清史稿》等二十五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