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錢不還是什麼感覺?

蕙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欠錢不還是什麼感覺?這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一是別人欠你錢不還是什麼感覺?二是你欠別人錢不還是什麼感覺?

先說一下別人欠你錢不還你的感覺。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在朋友或者是其他關係的人向你借錢的時候說幾天或幾個月還你,還說的清真意切。但是有得到了還款的日期卻不能如期歸還,確有困難的還給你說一聲暫時還不上了再等等,有的人借完錢之後就再也沒有了迴音。面對這種人你的心情就會很低落、沮喪,甚至會感覺後悔。心裡會說自己交友不慎,遇人不淑等等。而且有的還不好意思拉下面子去催要,怕得罪人失去人,那就只能壓在心裡,別提有多憋屈。

再說一下你欠別人錢不還的感覺。

困難的時候有人能借給你錢幫你度過難關是讓你萬分感激的。到了約定還款的時間你還不上會很尷尬。關係好一點的可以說明情況寬限些日子,關係一般的還會擔心改變人家對你的看法!那樣自己的心裡也會感覺不舒服,說好了還給人但是卻還不上,有一種沒臉見人的感覺。


川哥二娃


欠錢不還是什麼感覺?

沒有什麼感覺,我一直都是以自己的財力辦事,在記憶中沒向任何人借過錢,從來不欠別人錢,所以沒有什麼感覺。

題主在欠錢方面好像有感覺,不妨說出來聽聽。


痴騎朽翁


欠錢不還一定會有感覺的,應該是比較沉重的感覺。

欠,有欠和被欠兩個方面的理解。

一、債權人的感覺:被騙。“欠你錢不還”,分真無還款能力和有錢不還兩種情況。一個人走到了身無分文的地步,誰也沒有辦法。題主問的應該是有錢不還的情況,公民個人信用的缺失是原因,借出去錢,好心讓人當成驢肝肺。

1998年前,法院執行案件的真實結案率在80%左右,那20%絕大部分都是瀕臨破產的國營小企業,公民個人的欠債基本能償還。1999年執結率下降到60%左右,2000年下降到40%左右,從2001年開始執結率幾乎穩定到20%-30%。我說的是真正的執結,不算和解和“終本”案件。至於造成這種局面的深層原因,與社會變革有關係,但和公民信用教育的缺失有著直接關係。

二、債務人的感覺:坑誰死誰,有錢就花——“挺好”。

國家發現公民信用缺失造成的嚴重後果,果斷建立了公民信用教育和懲罰機制,教育和挽救了相當一部分人。但有些人由於信用的長期缺失,造成了一種扭曲心理,就是別管誰的錢也不管什麼錢,只要到手決不會再“出手”——只借不還!這些人內心喪失了做人的底線,沒有了良心,那種自古“還賬如割脾”的品德,在這些人心中已經喪失的無影無蹤。

有的債務人還能顧顧臉皮,見到債權人還能說句好話。但也有不少的債務人說難聽話就是好的了,甚至罵人、打人都有。 民間借貸糾紛案件一直是各地法院受理最多的案件,案件執結率低也是老大難問題。

最後給大家講兩個實際發生的案例:

1.“還欠款1000元”:A借B現金10000元,併為B出具一借條,內容大體是:今借現金一萬元 A 年月日。幾天後A到B家要錢,A支付1000元並在借條上“今借現金一萬元”的下一行註明“還欠款一千元”……後來發生糾紛。對A註明的“還”讀huan還是讀hai爭執不停,因為到底還了1000元還是9000元,沒有具體證據證明。但大家都心知肚明,誰是孬種,不言而喻。

2.好多年前,村支書為得到鄉政府的獎金就借款提前交清公糧款,為此借代銷點10000元現金,出具了一個紙條,只是一萬寫的是阿拉伯數字,即10000。多年後,債權人索要,支書戴上老花鏡,手執筆仔細審視自己打的條,並不時用筆逐字逐句地慢慢讀,不知不覺中支書用筆在10000的0000中間加了一個小數點。對債權人說:我覺得沒有借過你錢啊,好像吃飯時借過你一百……發生爭執。到法院開庭時,債權人才發現中間多了一個點,成了100.00元。痕跡鑑定,專家說檢材太少,無法鑑定,債權人只能接受100元的判決。

以上兩個案件,債權人的感覺不好受啊!債務人的感覺“好受”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