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钱不还是什么感觉?

蕙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欠钱不还是什么感觉?这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别人欠你钱不还是什么感觉?二是你欠别人钱不还是什么感觉?

先说一下别人欠你钱不还你的感觉。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在朋友或者是其他关系的人向你借钱的时候说几天或几个月还你,还说的清真意切。但是有得到了还款的日期却不能如期归还,确有困难的还给你说一声暂时还不上了再等等,有的人借完钱之后就再也没有了回音。面对这种人你的心情就会很低落、沮丧,甚至会感觉后悔。心里会说自己交友不慎,遇人不淑等等。而且有的还不好意思拉下面子去催要,怕得罪人失去人,那就只能压在心里,别提有多憋屈。

再说一下你欠别人钱不还的感觉。

困难的时候有人能借给你钱帮你度过难关是让你万分感激的。到了约定还款的时间你还不上会很尴尬。关系好一点的可以说明情况宽限些日子,关系一般的还会担心改变人家对你的看法!那样自己的心里也会感觉不舒服,说好了还给人但是却还不上,有一种没脸见人的感觉。


川哥二娃


欠钱不还是什么感觉?

没有什么感觉,我一直都是以自己的财力办事,在记忆中没向任何人借过钱,从来不欠别人钱,所以没有什么感觉。

题主在欠钱方面好像有感觉,不妨说出来听听。


痴骑朽翁


欠钱不还一定会有感觉的,应该是比较沉重的感觉。

欠,有欠和被欠两个方面的理解。

一、债权人的感觉:被骗。“欠你钱不还”,分真无还款能力和有钱不还两种情况。一个人走到了身无分文的地步,谁也没有办法。题主问的应该是有钱不还的情况,公民个人信用的缺失是原因,借出去钱,好心让人当成驴肝肺。

1998年前,法院执行案件的真实结案率在80%左右,那20%绝大部分都是濒临破产的国营小企业,公民个人的欠债基本能偿还。1999年执结率下降到60%左右,2000年下降到40%左右,从2001年开始执结率几乎稳定到20%-30%。我说的是真正的执结,不算和解和“终本”案件。至于造成这种局面的深层原因,与社会变革有关系,但和公民信用教育的缺失有着直接关系。

二、债务人的感觉:坑谁死谁,有钱就花——“挺好”。

国家发现公民信用缺失造成的严重后果,果断建立了公民信用教育和惩罚机制,教育和挽救了相当一部分人。但有些人由于信用的长期缺失,造成了一种扭曲心理,就是别管谁的钱也不管什么钱,只要到手决不会再“出手”——只借不还!这些人内心丧失了做人的底线,没有了良心,那种自古“还账如割脾”的品德,在这些人心中已经丧失的无影无踪。

有的债务人还能顾顾脸皮,见到债权人还能说句好话。但也有不少的债务人说难听话就是好的了,甚至骂人、打人都有。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一直是各地法院受理最多的案件,案件执结率低也是老大难问题。

最后给大家讲两个实际发生的案例:

1.“还欠款1000元”:A借B现金10000元,并为B出具一借条,内容大体是:今借现金一万元 A 年月日。几天后A到B家要钱,A支付1000元并在借条上“今借现金一万元”的下一行注明“还欠款一千元”……后来发生纠纷。对A注明的“还”读huan还是读hai争执不停,因为到底还了1000元还是9000元,没有具体证据证明。但大家都心知肚明,谁是孬种,不言而喻。

2.好多年前,村支书为得到乡政府的奖金就借款提前交清公粮款,为此借代销点10000元现金,出具了一个纸条,只是一万写的是阿拉伯数字,即10000。多年后,债权人索要,支书戴上老花镜,手执笔仔细审视自己打的条,并不时用笔逐字逐句地慢慢读,不知不觉中支书用笔在10000的0000中间加了一个小数点。对债权人说:我觉得没有借过你钱啊,好像吃饭时借过你一百……发生争执。到法院开庭时,债权人才发现中间多了一个点,成了100.00元。痕迹鉴定,专家说检材太少,无法鉴定,债权人只能接受100元的判决。

以上两个案件,债权人的感觉不好受啊!债务人的感觉“好受”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