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著總要買,新手寶媽,3分鐘讓孩子變乖

你們是否見過這樣一幕:一個年輕的媽媽帶著個2-3歲的女兒,在一起挑玩具。媽媽一邊抱著孩子,一邊溫柔地給孩子介紹各種玩具的功能,講著講著,還忍不住親孩子一口,那畫面看著既溫馨又和諧。

可是,才過了不久,畫風突變。孩子因為吵著要多買兩個玩具,媽媽不肯,於是兩人發生了爭執。孩子不依不饒,媽媽一怒之下撂下狠話:“你就待在這兒吧,我不要你了!”然後徑直離開,剩下孩子在後面哇哇大哭。

不難想象,這個只有2-3歲的孩子心裡,該有多麼的驚慌失措。最親近的媽媽,一會兒對自己和風細雨,一會兒對自己暴跳如雷,一會兒說自己是她最愛的寶寶,一會兒又說不要她了,這樣的反覆無常,如何叫孩子不手足無措呢?

孩子哭著總要買,新手寶媽,3分鐘讓孩子變乖

你們是否有時候會不自覺地踐行著“心情式育兒”。自己開心,就“寶貝”長“寶貝”短地叫著;自己如果心情不好,就看孩子哪裡都不順眼,甚至把孩子當成發洩情緒的對象。陰晴不定的父母,只會讓孩子充滿了惶恐與不安。長大之後,這些孩子會變得更加缺乏安全感。因此,對於父母來說,糟糕的情緒是親子關係的第一大殺手。對於孩子來說,擁有情緒化的父母,是一生的詛咒。

情緒化是教育中的大忌,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優秀出眾,但是父母過多的期待反而會給孩子們造成負擔,當孩子不能夠達到父母所期望的要求或是做錯了事情,父母可能會生氣,給他們大聲說教,然而這個做法並不可取。

聲音過大或是面部表情不忿都會給年幼的孩子造成心理上的恐懼,從而忽略了家長所說話語的核心,一時的妥協只是因為害怕家長生氣而不是真正的明白了道理,若是孩子年紀比較大的,對於父母可能會有逆反情緒。這時,家長若是總一味的斥責孩子,只會激化矛盾,加劇孩子的情緒,反而平心靜氣地跟孩子說道理更有效果。

一位老師的朋友曾和我聊天時說過,在她接觸的學生家長裡,她發現那些父母的性格溫和,情緒穩定的。

孩子的笑容更多,幸福感更強,抗挫折能力也更好,同時禮貌和教養一個不缺,並且看待世界也更寬容。

而那些性格強勢,情緒陰晴不定,動不動就對孩子大吼大叫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常常表現出自卑、不自信,以及缺乏一種對世界最起碼的安全感。

為什麼?

心理學家斯霍勒博士說:“嬰兒在出生時,已經有了一套情緒機制的基礎了。

但他們並不會管理自己的情緒,而是通過與父母的互動,去進行參與,並在無意識中學會母親的情緒管理方法。”

其實原生家庭的相處模式,會直接影響著孩子。

有時候父母在情緒失控下,有意或無意間的言辭,就是一把尖刀,狠狠地刺在孩子的心間,流血不止。

所以,父母的好情緒,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孩子哭著總要買,新手寶媽,3分鐘讓孩子變乖


那如何去剋制好自己的情緒並管教好自己的寶貝呢?

第一、理智的看待孩子的成長

當孩子犯了錯誤,他們並非是一點感覺也沒有,心裡也會感到七上八下,如果父母能夠出乎他們的意料,沒有嚴加指責而是平心靜氣地跟他們分析道理,他們能夠更好的把握住父母的言語中心,同時從這異乎尋常的舉動中能夠了解到父母鄭重的態度。

第二、控制自己的情緒

當家長在跟孩子交流的時候,首先也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保持理智,反過來說家長若是不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其實也是一種孩子氣的做法,這樣也不能夠讓孩子客觀,準確的分析自己的錯誤。

孩子還小,他們無法很好的理解憤怒下的深意,而且大多數父母在發火後也會感到後悔,覺得當時實在沒有必要嚇著孩子,如果一開始能夠控制情緒,那麼就可以避免這種情況。

第三、形成平心靜氣交談的氛圍

談話僅限於孩子,這不僅能夠讓孩子平靜下來,同時還可以讓他們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他們能夠感受到父母是為他們著想的,自然也就願意接受父母的教育了。

最後希望各位父母們可以心平氣和的教育孩子,去除情緒波動對孩子產生不利的影響,願各位孩子可以健健康康茁壯成長。

孩子哭著總要買,新手寶媽,3分鐘讓孩子變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