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做一個由內而外的精緻男人,從閱讀這6本男性雜誌開始

生活方式|做一個由內而外的精緻男人,從閱讀這6本男性雜誌開始

近來越來越喜歡讀紙質雜誌,“沒什麼比捧著書閱讀的男人更性感的了”,對男裝雜誌《Fantastic Man》創始人所說的這句話深表贊同。

說實話,“紙媒寒冬”已是個不爭的事實。5月份由安迪沃霍爾創辦的老牌紙質雜誌《Interview》停刊消息的傳來,無疑是行業裡的一顆重磅炸彈。至於它是否會在拋棄紙媒後轉投電子領域,仍然是個未知數。

生活方式|做一個由內而外的精緻男人,從閱讀這6本男性雜誌開始

私以為,紙質雜誌所擁有的延伸性閱讀感,同時可以包容萬象的內容,兼具包容性與多元性的特點,光這一點網絡雜誌便很難做到。同時快速的網絡媒介更多的是存在流量,而紙本雜誌則可以增加很多觸手可及的生活體驗、未知的強烈觀點性。

相較於女刊,男性雜誌更能從穿搭為圓心,向外延伸許多興趣,如音樂、運動、歷史、攝影、藝術。比方說正裝與休閒、年輕與成熟在同本男性雜誌上看到都不顯突兀。看男性雜誌,瞭解到男人的有型性感與生活態度上,進而推想放在女生身上的可能性。全世界用心在做的男性期刊多的數不過來,今天與大家分享其中的6本。

時裝

Fantastic Man

生活方式|做一個由內而外的精緻男人,從閱讀這6本男性雜誌開始

望名生義,Fantastic Man 的內容以訪談和各種男人感興趣的主題文章為主。作為一本極佳的成熟男裝刊物,準確的說,這是一本"反時尚“的雜誌,沒有時裝男模也沒有連頁大片。在書內,他們會用上現實生活中的男人,而不是滿目身形標準的男模特。

生活方式|做一個由內而外的精緻男人,從閱讀這6本男性雜誌開始

“生活,在30歲才剛剛開始。” 面向較成熟的讀者群,Fantastic Man 重新定義了‘紳士風格刊物’。Fantastic Man 在 Fashion 上,是一本比較‘主觀’的雜誌,他們不追求潮流,卻能通過獨立的發聲來表達出品牌最想要傳遞的真實情感。

Popeye

生活方式|做一個由內而外的精緻男人,從閱讀這6本男性雜誌開始

於1976年創刊。雜誌名來自於大家眾所周知的大力水手波派。

最初的內容是關於傳遞”美國文化“,圍繞美國年輕人的時尚穿著和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做一個由內而外的精緻男人,從閱讀這6本男性雜誌開始

雜誌的靈魂人物、總編輯木下孝浩其本身就是該雜誌的最佳代言人,他也一直將自己的生活理念融入在雜誌中。他於今年3月離任。儘管外界對其離任的決定眾說紛紜,但可以確定的是「銷售量」絕對不是造成他這次離開的主因。

生活方式|做一個由內而外的精緻男人,從閱讀這6本男性雜誌開始

▲ 木下孝浩

LEON

生活方式|做一個由內而外的精緻男人,從閱讀這6本男性雜誌開始

如果說,《popeye》代表著年輕一代的男性群體,那麼《LEON》的畫像則是少年蛻變成大叔的進階版。大約十年前,雜誌業開始注意到“大叔”市場,市面上開始陸續出現以40歲以上男性為對象的刊物,《LEON》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內容圍繞精英男士的生活方式及穿著習慣展開,每期都會有特定主題。

社會

Positive News

生活方式|做一個由內而外的精緻男人,從閱讀這6本男性雜誌開始

該雜誌的口號是, “Inspiration for a change 為改變而吶喊”。內容以社會、環境、科學、能源、生活方式的各種新進展為主,以新鮮的視角出發。另外,絕對零假新聞。

生活方式

Conquista

生活方式|做一個由內而外的精緻男人,從閱讀這6本男性雜誌開始

這是一本專注於通勤的高端自行車雜誌,會是你一直期待的革命性小眾刊物。難得的有內容又不讓人昏睡的雜誌,精彩的插圖、高水準的新聞。非常推薦帶在飛機上或者週日的午後配咖啡享用。

文學

The Happy Reader

生活方式|做一個由內而外的精緻男人,從閱讀這6本男性雜誌開始

直譯名就表明了“快樂閱讀”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春夏秋冬一年共四本,兩個部分:前半本是對封面人物的長篇專訪,後半本則從對一本書籍的深度介紹,延伸至時尚、藝術、生活、歷史等各個層面。

生活方式|做一個由內而外的精緻男人,從閱讀這6本男性雜誌開始

不同於其他雜誌光滑的書頁,它的紙是原始的糙面紙張。

閱讀的當下,總會心生感慨:讀者對於紙本雜誌的閱讀習慣與需求永遠不會消失,翻動書頁的感動不會被代替。

如同木下孝浩在《城市潮流編集術》特展所言,在雜誌企劃發想前期,比起可執行度或是目的性,他更在意的是題材的新穎跟與人文的關聯性,因為越是天馬行空、越是沒有框架的專題,一但能與真實社會產生連結,便有機會成為一個很棒的題目。

看來,要做出一本出彩的雜誌,真的遠比想像得要難上許多。雖然這些期刊雜誌並不能在路邊報刊亭買到,需要花費些心力去找尋。在你沒有足夠閱讀紙質書籍的當下,這些能夠給予你的除了小而精的靈感,還有那麼些在疲憊生活裡的“小確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