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後的記憶,農村收麥

對於70後來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那時候生產力水平低下。農村一到農忙季節收麥子,大都是依靠人力和畜力。對於收麥子的那些場景仍記憶猶新。

70後的記憶,農村收麥
70後的記憶,農村收麥
70後的記憶,農村收麥70後的記憶,農村收麥

80年代初期,農村剛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分產到戶。打破了吃大鍋飯的局面,有力地調動了人們的勞動積極性。在此之前都是集體生產,以生產隊為單位進行集體耕種。那時人們的生產積極性也不高,地裡上的大多是農家肥,化肥幾乎沒有。莊稼管理也不到位,加之人們的勞動積極性也不高,所以導致莊稼產量很低,小麥平均畝產才一二百斤。所以溫飽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

70後的記憶,農村收麥

那時候生產隊收麥,那戰線拉得真長,都有1月左右。麥子成熟以後,人們都是用鐮刀割,割下的麥子堆成垛,然後用畜力車拉回到打麥場上晾曬。再用牲畜拉的碾子碾壓,再把麥秸稈用鐵叉清理掉。當有風的時候就開始揚場,靠風力將麥子分離出來。剩下的麥秸最後堆成一個大垛子。

70後的記憶,農村收麥70後的記憶,農村收麥

為了防火,在打麥場四周還放上一些水缸,盛滿水,以防萬一。時間一久,那些水缸裡都有小蝌蚪了,孩子們沒事就從水缸裡撈小蝌蚪玩。玩的可開心了。那時候為了種地,生產隊專門養了一批牲畜,牛馬騾驢都有。用這些牲畜耕地種地。牲畜的糞便也成了肥料。

後來分產到戶後,家家戶戶幾乎都養牲畜。還是為了種地用。收麥碾場,耕地施肥都離不了牲畜。

70後的記憶,農村收麥

收麥割麥子主要還是用鐮刀,割下的麥子運回去也是用人力車拉。我們這裡的人把人力車叫架子車。麥子拉完後,人們還提上籠去地裡拾麥,真的是顆粒歸倉。

70後的記憶,農村收麥

後來出現了小四輪帶的那個割麥機,把麥子割倒在地。這樣工作效率就大大提高了。後來人們也用小四輪車拉麥子,碾場。這樣也有效降低了人們的工作強度。

70後的記憶,農村收麥
70後的記憶,農村收麥

現在人們種地可輕鬆了,耕地用拖拉機,不論小麥還是玉米,收割都用聯合收割機。回想起那個時候的人種地,真的很辛苦!

70後的記憶,農村收麥
70後的記憶,農村收麥70後的記憶,農村收麥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