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自由》:詼諧背後,隱藏著成長中個體化與社會化的矛盾之爭

《輕鬆自由》是2014年上映的一部法國片。電影的導演和編劇是同一個人,叫本傑明·格德傑,在影片上映的2014年,他剛滿25歲。也許是同齡人的緣故,本傑明對當下年輕人的“廢柴”心態展現的真實生動、詼諧有趣。豆瓣電影評分8.3分。

《輕鬆自由》:詼諧背後,隱藏著成長中個體化與社會化的矛盾之爭

影片講述了29歲的“廢柴青年”塞巴斯蒂安,他胸無大志,對工作沒有興趣,最喜歡的事就是:躺下。在與兩個朋友的相處中,塞巴斯蒂安經歷了周遭的質疑與指責後,內心從開始的滿足到茫然再到恐懼,並最終開始審視自己的生活,從理想踏入現實,找到了內心真正追求的生活目標和人生意義。

主人公塞巴斯蒂安「享受無聊」的生活對於現實的我們充滿誘惑與共鳴。在豆瓣上,有網友評論說“看了這部電影就像撿了錢一樣高興”、“看見塞巴斯蒂安,就像看到另一個自己”。生活中的我們也往往以這樣的調侃來表達真實的渴望:

  • 每個月總有那麼30幾天不想上班;
  • 我的夢想就是每天睡覺睡到自然醒;
  • 上班就是在浪費時間與青春;
  • ......

塞巴斯蒂安把很多人渴望但無法實現的“無所事事”作為自己堅持的生活方式,但他還是免受不了受到“社會自我”的約束,最終走向了社會化的一面。這部影片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種啟發:我們真的能以極端滿足自我和真正表現自我的方式來生活嗎?如果不能,我們該以怎樣的方式進行社會化,才不至於在現實生活中失去自我,活的壓抑與痛苦?

本文將圍繞著主人公塞巴斯蒂安從開始堅持虛妄的“理想自我”,到被周圍人影響進入“社會自我”,最後忠於內心尋找到“真實自我”的過程,來探討在堅持自我與社會妥協中,我們該如何在社會中找尋到屬於自我的價值和積極的人生意義;最後,我將結合影片中的主人公“四次逆行”,來談一談象徵手法對影片主題表達上的意義。

一、“理想自我”階段:

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看似是一種幸福,實際上會導致孤獨的產生,是一種無法實現的理想主義

電影的主人公塞巴斯蒂安是一個擁有2個博士學位、3個碩士學位,3個學士學位的學霸級人物,按理來說,畢業後他應該能獲取一份光鮮亮麗的工作。但塞巴斯蒂安有個獨特的三觀:他認為現實是無聊的。他不喜歡工作,對成功不感興趣,他的志向是躺在床上,做一個平和舒展的人。所以,畢業後的塞巴斯蒂安每天睡覺、跳舞、讀書,就是不去找工作。

《輕鬆自由》:詼諧背後,隱藏著成長中個體化與社會化的矛盾之爭

相信看到塞巴斯蒂安的志向,很多年輕人都有共鳴,畢竟這樣無所事事的生活幾乎是很多人的憧憬。不在乎外界的反映,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的確是每個人的期望。這其實是一種極端的個人主義。

德國心理治療師弗裡茨·珀爾斯在《格式塔的祈禱者》的書中提到極端個人主義:

“我做我的事,你做你的事,我的生活不必符合你的期望。你的生活也不必符合我的期望。”

聽上去特別符合現在我們的價值觀。但是,我們需要回答這樣的問題:我真的能不在乎外界的評判、社會的壓力,以極端滿足自我和真正表現自我的方式來生活嗎?

塞巴斯蒂安在表達出自己的志向後,被父母認為是逃避現實。媽媽把他推出家讓他自己去租房,希望幫助他走入社會。然而塞巴斯蒂安並沒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樣,反而申請到了社會低保來支付房租,繼續“無所事事”。對於塞巴斯蒂安的這種“與眾不同”,合租的兩個室友由最初的理解到最後的抱怨,最後也選擇離開。塞巴斯蒂安這才覺得,

他所堅持的“個體化”將自己孤立了起來

當塞巴斯蒂安把自己置於一個“特別”的存在,脫離了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那他就會陷入孤獨與無助。我們是社會性動物,擁有歸屬的基本需求。而我們強烈的感覺到孤獨時,就會渴望與人們建立一種關係,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感。所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願過一生是一種理想主義狀態,只能存在於我們的臆想中而無法實現的。

二、“社會自我”階段:

放棄自我進入社會自我看似是融入,但卻會導致人生目標的喪失,帶來迷茫和痛苦

塞巴斯蒂安被父母從家裡趕了出去後被女同學安娜邀請做了室友,和另一位室友布魯諾,3人一起合租住在一起。在這裡,塞巴斯蒂安堅持虛妄的“理想自我”雖然獲得了其他兩個人的理解,但他“不想工作”的志向還是受到了接二連三的質疑與打擊:

  • 同學的指責:

安娜和塞巴斯蒂安共同的大學同學來聚會,當大家得知塞巴斯蒂安不想工作時時,紛紛指責他,“你想讓那些在工作的人們來資助你的假期,這並不公平”、“你這樣的人就是社會毒瘤”等等。

  • 路人的憤怒:

塞巴斯蒂安每天在公園裡看書,卻被一個路過的女人以“打擾自己的生活”為由指責了起來。這個女人認為塞巴斯蒂安什麼也不幹的悠閒行為,讓她們這些整天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孩子的人無法接受,最後,塞巴斯蒂安被警察開了罰單。

《輕鬆自由》:詼諧背後,隱藏著成長中個體化與社會化的矛盾之爭

經過這一系列的打擊與壓力,塞巴斯蒂安的心態由堅持的“理想自我”開始發生動搖,他找了一份工作。

美國精神分析社會學奠基人之一的埃裡希·佛洛姆,在他的《逃避自由》一書中提出:機械趨同的概念。

“機械趨同:就是一個人因為自由而感到孤獨,為了克服這種孤獨,他就把自己變得和其他大多數人一樣。一樣的著裝、一樣的品位、一樣的看法,甚至連夢想都是一樣的。通過這種做法,個人就融入了環境,他放棄了個性,成為一個機器人,和周圍其他的幾百萬機器人一模一樣,也就不必覺得孤獨和焦慮了。但他的代價是昂貴的,那就是失去了自我。”

塞巴斯蒂安選擇這份工作就是選擇了機械趨同,他對這份工作沒有絲毫責任感,工作對他而言只是耗時間而已。這只是他不想再被旁人當成異類的擋箭牌。

室友布魯諾的志向是當一名體育新聞解說員。但他卻畏難並不去嘗試,而是選擇了其他違背內心的職業。

塞巴斯蒂安和布魯諾一樣,為了獲得別人認可,放棄個性選擇機械趨同,在這種“社會自我”階段,他們卻並無價值感而言,愈發感到迷茫與不安。

三、“真實自我”的實現:

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堅持內心的自己,達到個體化與社會化的平衡,才能找到生活的意義,達到真實的幸福

武志紅老師在他的《自我的誕生》中提到: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社會化和個體化是一對經典的矛盾。社會化,是個體融入社會的過程;個體化,是成為自己的過程。”

室友安娜是一個目標很明確的姑娘。她想過著不錯的生活,幹著喜歡的工作,生活的快樂。所以她積極的融入社會,選擇去喜歡的公司去實習。她的夢想是遊遍全世界,當現實不允許時,她就用搶鏡的方式出現在各國遊客的照片中。安娜試圖在堅持自我與社會妥協中間的尋找到平衡點。

《輕鬆自由》:詼諧背後,隱藏著成長中個體化與社會化的矛盾之爭

而塞巴斯蒂安的第一份工作並沒有給到他工作的興趣和快樂感,所以他選擇繼續窩在了家裡。安娜告訴他:你是在逃避,在恐懼。你說自己喜歡做夢,悠閒度日都是謊言,那不是真正的快樂。這時的塞巴斯蒂安才真正的意識到:他從來沒有考慮過什麼是幸福的感覺。

最終,塞巴斯蒂安戰勝恐懼踏入了現實,他選擇了一份與自己的愛好關係密切的工作,賣床墊。這時他的“社會自我”開始向“真實的自我”靠近。在影片的最後,塞巴斯蒂安已經在事業上獲得了成功。在妻子的支持下,他做成了自己生命中最想做的工作——家庭主夫,做到了自我堅持與社會妥協的最佳平衡點

《輕鬆自由》:詼諧背後,隱藏著成長中個體化與社會化的矛盾之爭

堅持獨特性和社會認同不是非黑即白的,相反,我們有維護自己與眾不同的需要,也有的獲取社會認同的需要,只有平衡兩者的關係,我們才能在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中,實現真實的自我。

四、「4次逆行」的畫面隱喻了主人公個體與社會的關係變化

在電影中塞巴斯蒂安有4次個人逆行穿過人群的畫面,這4個畫面隱喻了主人公逐步將自我堅持與社會妥協達成平衡的過程。

《輕鬆自由》:詼諧背後,隱藏著成長中個體化與社會化的矛盾之爭

第一次,塞巴斯蒂安穿著黃色衛衣,穿過迎面匆匆走來的城市人群。開始,他被城市人群代表的社會化嚇到,但很快他便鎮定下來依然堅定前行,隱喻了他當時打算堅持自己的「理想自我」

第二次,塞巴斯蒂安為了拿到低保,換上了紅色衛衣出門去郵寄點寄偽造拒絕信,他同樣逆行穿過的人群。不同的是,這組鏡頭直接運用了俯拍,全面顯示出主人公急匆匆,毫不猶豫的穿過人群,隱喻塞巴斯蒂安已經堅定按照自己的志向生活的想法

第三次, 塞巴斯蒂安成功申請到了社會低保,他終於解決了生計問題,可以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這裡同樣使用了俯拍鏡頭,一把小紅傘,暗喻著他有了低保這把“保護傘”,但同樣他也即將迎來更大的社會化挑戰。

第四次,塞巴斯蒂安這時的生活已經完全發生了改變,他已經成功的融入社會,遇到了愛人,有了孩子,而他也過上了在家相夫教子夢想生活。當他帶著妻子一同穿過迎面而來的人群,走到中間,方向相反的人群突然轉向,和他們同向前行,

隱喻著塞巴斯蒂安終於在堅持自我和社會認同中找到了最好的平衡,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實現了自我。

五、這部影片帶給我們的現實意義:

1、戰勝恐懼的唯一辦法就直面恐懼,嘗試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後退躲藏

從塞巴斯蒂安的成長經歷來看,我們不難看出,作為學霸的他在學生階段是非常成功的。這也造成他害怕失敗而不敢跨入人生的另外一個階段。塞巴斯蒂安用逃避的方式一直催眠自己不喜歡工作,只喜歡做夢。只有堅信這一點,他就不用去找工作,可以避免失敗。

當安娜的抱怨戳破了他的謊言,他像個小孩子一樣跑回家問媽媽:如果我摔了你會接住我嗎?這其實就間接的表明塞巴斯蒂安對踏入另一段人生的恐懼。

當他成功的戰勝恐懼,非常鎮定的嘗試著德語穩住了一頭狗熊時,他終於嘗試著去面對人生的恐懼,找到了跟自己愛好匹配的工作,進入了新的生活。

塞巴斯蒂安面對踏入社會的恐懼,從選擇逃避到直面恐懼,開啟了人生的另一段可能性。在面對未知的旅程時,恐懼是我們的本能。 但當我們感到恐懼而躲起來,停下來的時候,世界就會變得越來越小。我們只有嘗試著去解決問題,勇敢面對,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2、尋找生活中的樂趣,有讓自己快樂起來的能力

低保申領處的政府工作人員理查德是一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人,普通的長相,普通的生活,普通的工作。在他自我介紹時,語氣低沉,面容苦澀,他就像我們生活中的某位朋友、同事一樣,習慣了生活中的瑣碎,人生早就失去了激情,過的渾渾噩噩,一潭死水。但塞巴斯蒂安的出現讓理查德的生活鮮活起來,他讀了他送的書,他開始跳起了舞,他的人生變的有趣起來,在他的臉上,我們重新看到了生活的樂趣。最後,理查德還在塞巴斯蒂安的影響下開了一家他自己的烤餅屋 ,實現了他一直以來的夢想。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因為工作生活的繁雜事不滿意、不順心。時間久了,我們逐漸喪失了生活的快樂,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著,無驚喜也不感動。只有主動去尋找生活中的小樂趣,發現人生中的小感動,我們的生活才能脫離死水狀態,重新鮮活起來。

寫在最後:

《輕鬆自由》這部電影用一種法式幽默的口吻,探討了人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遭遇的自我個體化和必然社會化之間的矛盾,展示了年輕人初入社會的迷茫、自我、困惑,並給我們指出了一個人最好的社會化,就是在不失自我的前提下,對社會有基本的適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