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皇帝”杜月笙,卻有個家喻戶曉的兒子,至今在為祖國做貢獻

“上海皇帝”杜月笙,卻有個家喻戶曉的兒子,至今在為祖國做貢獻

關注:玉石看客

“上海皇帝”人們心中必然都有一個同樣的名字——杜月笙。他是上海青幫中舉足輕重的人物,與黃金榮、張嘯林並稱“上海三大亨”,在舊上海這片霓虹閃爍的繁華之地,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圖畫。

“上海皇帝”杜月笙,卻有個家喻戶曉的兒子,至今在為祖國做貢獻


杜月笙一生有5位太太,10個子女,其中8個都是兒子。他的這些子女發展都很不錯,兒子們大多在金融業工作,兩個女兒也沒什麼大小姐的驕橫之氣,各自都有自己的事業和家庭。在這些孩子中,最有名望的一個應該是最小的兒子杜維善,他是杜月笙與四太太姚玉蘭的孩子,也是知名的收藏家和古錢幣研究專家。

杜維善出生於1933年12月16日,當時他的母親姚玉蘭並未和杜月笙以及三房太太住在一起,故年幼的杜維善對父親的印象並不是很深。哪怕在抗戰勝利後和父親團聚,他們父子倆的關係也是淡淡的,杜維善說也許是因為自己是最小的一個,所以沒辦法吸引父親太多的注意力。

在這樣的環境影響下,杜維善並未覺得自己與其他人有什麼不同,也從不覺得自己是大人物的兒子,從而養成了一生低調做人、踏實做事的習慣。

“上海皇帝”杜月笙,卻有個家喻戶曉的兒子,至今在為祖國做貢獻


1951年杜月笙去世後,姚玉蘭就帶著兒女們坐船到了臺灣,杜維善在此完成了中學的學業,接著又到了澳大利亞留學,進修的方向是他自己很感興趣的地質學。在留學期間,杜維善還經常勤工儉學,到銀礦去當礦工,順便也實地考察一番。

畢業後,杜維善定居在了加拿大溫哥華,並且有了收藏古錢幣的愛好,他經常在國內外進行古錢幣的收集,久而久之也成為了這個領域有名的專家。而他雖然定居國外,卻一直心繫故土,不僅常常回國,還從1991年起開始向上海博物館捐獻自己的收藏。

“上海皇帝”杜月笙,卻有個家喻戶曉的兒子,至今在為祖國做貢獻


在十多年裡,杜維善無償地向博物館捐獻了7次古錢幣,都是珍貴的“絲綢之路”古錢幣和薩珊王朝的薩珊金幣,共計2128枚,總價值在18億元左右。在這之前,內地的博物館在錢幣收藏方面幾乎是一片空白,杜維善的捐贈極大地彌補了此前錢幣研究的不足,故而獲得了上海市的白玉蘭獎。

這些錢幣中最珍貴的就是那些薩珊金幣,它們來自薩珊王朝,也叫波斯第三帝國,國祚為公元224至651年。這段時間在古代中國大約是魏晉時期,當時中國和波斯間的友好往來比較頻繁,據《魏書》記載,波斯使臣曾來到中國數十次,為北魏皇帝帶來了無數貢品。

後來薩珊王朝在戰亂中滅亡,許多臣民就往外逃到了中國等臨近國家,也帶來了許多薩珊金幣。這些金幣在後世流失於各處,數量極其稀少,而杜維善就在各地尋找它們的蹤跡,最後將其捐獻給了上海博物館。

“上海皇帝”杜月笙,卻有個家喻戶曉的兒子,至今在為祖國做貢獻


在他捐贈金幣時,還曾經發生過一件有趣的事,因為上海博物館老館的館舍在解放前曾是杜月笙物業,1991年杜維善回到故鄉,來到上海博物館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回來了,我要來收房租了。”博物館工作人員聞言,頓時不知該作何反應。而此時杜維善才惡作劇得逞般哈哈大笑起來,說道:“我是開玩笑的。我是回來捐贈的。”

他捐贈的錢幣中,除了薩珊王朝的金幣極為珍貴以外,還有成吉思汗金幣以及弗拉特斯五世和穆薩女王金幣,後者與其他安息王朝的錢幣不同,背面並非神像,而是穆薩王后的頭像。這是安息王朝錢幣一個非常特殊的變化,從前只在《漢書·西域傳》中有記載,如今杜維善捐贈的錢幣則很好地讓文獻有了現實的依據。

“上海皇帝”杜月笙,卻有個家喻戶曉的兒子,至今在為祖國做貢獻

杜維善慷慨無私的捐贈,讓上海博物館成為了亞洲古代貨幣收藏的重地,上海也由此建立起了一個完整的古錢幣收藏和展示體系。上海博物館則聘請他為“特別顧問”,還頒發了榮譽頭銜。杜維善將其看作是一項令人驕傲的榮耀,將聘書掛在房間的牆上,以表示雖然人在國外,但與故鄉的情懷是永遠牽扯不斷的。

對於杜維善來說,金錢和名利都不重要,他在外從不說自己是杜月笙的兒子,一直低調做人。而這些錢幣也是花了極大心血尋找來的,據說有一回為了買到薩珊古錢幣,他還變賣了臺灣價值240萬的兩套房產。

“上海皇帝”杜月笙,卻有個家喻戶曉的兒子,至今在為祖國做貢獻

儘管花了這麼大的精力和財力去尋找錢幣,他在捐獻時卻也絲毫不留戀,他說他只是想為國家、為故鄉做些事情,他不會忘記自己是個中國人。

2020年3月7日,杜維善老先生在加拿大安詳地去世了,享年88歲。斯人已逝,但他為國家和歷史文化作出的無私貢獻,永遠會被人們所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