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皇帝”杜月笙,却有个家喻户晓的儿子,至今在为祖国做贡献

“上海皇帝”杜月笙,却有个家喻户晓的儿子,至今在为祖国做贡献

关注:玉石看客

“上海皇帝”人们心中必然都有一个同样的名字——杜月笙。他是上海青帮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与黄金荣、张啸林并称“上海三大亨”,在旧上海这片霓虹闪烁的繁华之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图画。

“上海皇帝”杜月笙,却有个家喻户晓的儿子,至今在为祖国做贡献


杜月笙一生有5位太太,10个子女,其中8个都是儿子。他的这些子女发展都很不错,儿子们大多在金融业工作,两个女儿也没什么大小姐的骄横之气,各自都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在这些孩子中,最有名望的一个应该是最小的儿子杜维善,他是杜月笙与四太太姚玉兰的孩子,也是知名的收藏家和古钱币研究专家。

杜维善出生于1933年12月16日,当时他的母亲姚玉兰并未和杜月笙以及三房太太住在一起,故年幼的杜维善对父亲的印象并不是很深。哪怕在抗战胜利后和父亲团聚,他们父子俩的关系也是淡淡的,杜维善说也许是因为自己是最小的一个,所以没办法吸引父亲太多的注意力。

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杜维善并未觉得自己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也从不觉得自己是大人物的儿子,从而养成了一生低调做人、踏实做事的习惯。

“上海皇帝”杜月笙,却有个家喻户晓的儿子,至今在为祖国做贡献


1951年杜月笙去世后,姚玉兰就带着儿女们坐船到了台湾,杜维善在此完成了中学的学业,接着又到了澳大利亚留学,进修的方向是他自己很感兴趣的地质学。在留学期间,杜维善还经常勤工俭学,到银矿去当矿工,顺便也实地考察一番。

毕业后,杜维善定居在了加拿大温哥华,并且有了收藏古钱币的爱好,他经常在国内外进行古钱币的收集,久而久之也成为了这个领域有名的专家。而他虽然定居国外,却一直心系故土,不仅常常回国,还从1991年起开始向上海博物馆捐献自己的收藏。

“上海皇帝”杜月笙,却有个家喻户晓的儿子,至今在为祖国做贡献


在十多年里,杜维善无偿地向博物馆捐献了7次古钱币,都是珍贵的“丝绸之路”古钱币和萨珊王朝的萨珊金币,共计2128枚,总价值在18亿元左右。在这之前,内地的博物馆在钱币收藏方面几乎是一片空白,杜维善的捐赠极大地弥补了此前钱币研究的不足,故而获得了上海市的白玉兰奖。

这些钱币中最珍贵的就是那些萨珊金币,它们来自萨珊王朝,也叫波斯第三帝国,国祚为公元224至651年。这段时间在古代中国大约是魏晋时期,当时中国和波斯间的友好往来比较频繁,据《魏书》记载,波斯使臣曾来到中国数十次,为北魏皇帝带来了无数贡品。

后来萨珊王朝在战乱中灭亡,许多臣民就往外逃到了中国等临近国家,也带来了许多萨珊金币。这些金币在后世流失于各处,数量极其稀少,而杜维善就在各地寻找它们的踪迹,最后将其捐献给了上海博物馆。

“上海皇帝”杜月笙,却有个家喻户晓的儿子,至今在为祖国做贡献


在他捐赠金币时,还曾经发生过一件有趣的事,因为上海博物馆老馆的馆舍在解放前曾是杜月笙物业,1991年杜维善回到故乡,来到上海博物馆的第一句话就是:“我回来了,我要来收房租了。”博物馆工作人员闻言,顿时不知该作何反应。而此时杜维善才恶作剧得逞般哈哈大笑起来,说道:“我是开玩笑的。我是回来捐赠的。”

他捐赠的钱币中,除了萨珊王朝的金币极为珍贵以外,还有成吉思汗金币以及弗拉特斯五世和穆萨女王金币,后者与其他安息王朝的钱币不同,背面并非神像,而是穆萨王后的头像。这是安息王朝钱币一个非常特殊的变化,从前只在《汉书·西域传》中有记载,如今杜维善捐赠的钱币则很好地让文献有了现实的依据。

“上海皇帝”杜月笙,却有个家喻户晓的儿子,至今在为祖国做贡献

杜维善慷慨无私的捐赠,让上海博物馆成为了亚洲古代货币收藏的重地,上海也由此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古钱币收藏和展示体系。上海博物馆则聘请他为“特别顾问”,还颁发了荣誉头衔。杜维善将其看作是一项令人骄傲的荣耀,将聘书挂在房间的墙上,以表示虽然人在国外,但与故乡的情怀是永远牵扯不断的。

对于杜维善来说,金钱和名利都不重要,他在外从不说自己是杜月笙的儿子,一直低调做人。而这些钱币也是花了极大心血寻找来的,据说有一回为了买到萨珊古钱币,他还变卖了台湾价值240万的两套房产。

“上海皇帝”杜月笙,却有个家喻户晓的儿子,至今在为祖国做贡献

尽管花了这么大的精力和财力去寻找钱币,他在捐献时却也丝毫不留恋,他说他只是想为国家、为故乡做些事情,他不会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

2020年3月7日,杜维善老先生在加拿大安详地去世了,享年88岁。斯人已逝,但他为国家和历史文化作出的无私贡献,永远会被人们所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