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運動的緣起,一個陰謀

漢服運動的緣起,一個陰謀

在我看來,現如今的“漢服運動”本身就是一個“陰謀”。

我是一個“陰謀論”者。早年我曾做過一份心理測試問卷,結果反映出我的懷疑性偏高,這或許恰恰說明了我的生性多疑。我不懂心理學,但是很喜歡反思和剖析自己。據我觀察,我不認為我是一個喜歡懷疑他人的多疑者,我的多疑多是對某些事物的多疑。我常認為,我們看到的很多事情都是一個個的“騙局”,是有人計劃好、刻意安排的“演出”,因此我認為,這世界上,多是必然,極少偶然。

對於漢服,我與其結緣的時間不過幾年,可以說知之甚少,可如今卻也敢鬥著膽子拿起筆來寫些什麼了,也算是無知者無畏了。

我為什麼會說漢服運動是一場“陰謀”,那是因為我不認同關於漢服運動開端的記錄。

2003年7月21日,澳大利亞華裔青年"青松白雪"(王育良)上傳自制漢服照。

2003年11月22日,"壯志凌雲"(王樂天)身穿漢服上街,成為第一個被報道身穿漢服公開走上街頭的人。

一張漢服自拍,一篇關於著漢服上街的報道,沒有發起人,沒有組織者,是並不足以引發這場曠日持久的“漢文化復興運動”,所以我不得不懷疑,這背後有一群人,在拿這張自拍、這篇報道做文章,這是一個有計劃的“陰謀”。

我不認為“陰謀”是一個貶義詞,因此我也不認為漢服運動背後的策劃者和推動者是不值得尊敬的,我想說明的是,漢服和漢文化的傳承者一直都存在著,而像王育良和王樂天這些眾所周知的“開先河者”只能算是一個導火索,正是因為有勇敢的他們,才讓更多的人站了出來,才讓本來零散的、單兵作戰的漢服、漢文化愛好者與傳承者擰成了一股繩,找準了一個共同的方向,讓這場運動之所以可以被稱作一場“運動”!

提到這些,我的本意並不是要爭辯誰才是漢服運動的創始者,而是要說,漢服運動的展開不要歸功於具體某個人身上,因為漢服一直存在,從未消亡。

但凡稍微仔細去翻看一下史籍,就能夠看到很多有關於漢服的記載,尤其是近代史中,清朝末民國初,漢族人的民族意識覺醒,多有革命家與學者穿漢服,宣揚漢文化的事蹟,而事實上,即便是在清朝統治期間,漢服也是存在的,剃髮易服並不是漢服的結局,如果清朝統治者真的有能力讓漢服消失,那麼如今就不會有人知道漢服為何物了。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陰謀”的背後到底是誰,有何目的,要拿這些事情做文章,發起和推動這場運動,來複興漢服,復興漢文化呢?

我認為答案是——“歷史”!

我國是一個有著很好歷史學傳統的國家,通過從古至今歷朝歷代對歷史的重視就可以看出歷史的意義非同小可。“讀史可以明鑑,知古可以鑑今”,即便我們達不到那麼高的史學修養,沒有那麼多的領悟和體會,但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對一個人增強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的作用是巨大的,甚至對增強整個民族的凝聚力的作用都是巨大的。

正所謂“欲滅一國,必先去其史”由此可見,沒有民族認同感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而民族認同感的獲得最為重要的就是從對本民族歷史的瞭解來逐步建立起來,瞭解本民族歷史的意義是十分重大的。

縱觀我國五千年的歷史,其華夏文化的主體就是漢文化,而衣冠文化就是漢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華夏禮儀制度之中的代表,對於中國文化來說,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我說,是歷史的必然,讓漢服再次登上時代的舞臺!

如今的中國,雖然有著無比燦爛而輝煌的歷史與文明,但是卻已經喪失了自身獨特的文化特點,現代文明的衝擊讓我們太快的接受了西方文化,而丟失了自身。但是隨著中國國力的提升,一部分國民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們的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開始覺醒了,就是在這一部分國民的努力下,漢服運動,開始了!

這就是這個“陰謀”的誕生:讀史知史之人率先的開始反思本國文化之優秀,併產生了傳承與復興之構想,但是在此時,還只是一個想法,大家還是三兩成群,沒有共識,沒有組織,沒有計劃。

而當前文提及的幾位先驅的勇為發生之後,或許就有人開始意識到,這是一個契機,於是大家開始把復興民族文化的目光投到了漢服的身上,那麼接下來就是溝通、達成共識,之後還要群策群力,有計劃的去推廣,擴大影響。

在這個過程中,大家不知不覺已經站在了同一陣營,成了戰友,成了同袍,漢服文化復興運動就此拉開了序幕!

新浪微博搜索“羽匯漢服”關注我們!

歡迎加入羽匯漢服群:541092323(將滿)

更多漢服小知識和好看好玩的盡在羽匯漢服,快關注我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