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大智慧,四不原則,反省自身

孔子說:一天反省三次。三省吾身是歷來儒家人的處世準則。

一個人能夠反省是非常難得的事情,更何況一天要反省三次,那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反省自己一次,相當於要挖心刮骨一次,一天來三回,一般人是承受不來的。

古人的大智慧,四不原則,反省自身


反省的應對,往往是處於這樣的背景,那就是事情已經發生了,審查自己處理應對是否得當,反省自己的過失。

而老子在《道德經》中,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人事物,有四條原則要謹記。

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長。

《道德經》在兩千多年的流傳過程中,有些文字,甚至斷句出現了一些變動。

但是意思,依然還是那個意思,語境還在。

這四句話,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二章。

所謂自,就是對待自身的態度,應對策略,準則要求,或者說提個醒。

馬王堆帛書版是這樣描述的:

不自視故明,不自見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

我們就逐句來一起分析欣賞了。

古人的大智慧,四不原則,反省自身


一、不自見,故明;

這句話,關鍵在於“見”和“明”的關係,結合有些版本是:視=見,這裡應該是看見的意識,視力能夠達到觸及的模樣。

我們可以理解為,人們不要侷限於自己所看到的情形,看到的樣子,不要執著於自己的角度來看問題,才能夠看到真相。

明是明白,就是看清楚事物的本來面貌,看到事物運行背後的規律。

古人的大智慧,四不原則,反省自身


二、不自是,故彰;

人們到底該保持怎麼樣的態度,才能夠展現自己呢?

自是就是自我肯定,自以為是的意思。

在馬王堆帛書版本,這裡是不自見,也有些版本是這樣:不自視,故彰。

我們就眉毛鬍子一把抓來亂燉一通,不自我顯擺,就能夠彰顯。

不自以為是,反而能夠充分的展示自己。

不固執的認為自己是絕對正確的,反而可以更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和見解。

從一定程度上,明和彰是類似的意思。所以,自是、自視、自見,從一定程度上也是人們類似的行為過程。

古人的大智慧,四不原則,反省自身


三、不自伐,故有功;

不要自我誇獎,不要自我表揚,反而更加能夠體現自己的功勞。

邀功歷來都是一種很不好的行事風格,顯得小氣沒格局,破壞人們那種單純美好的心理體驗。

四、不自矜,故長。

矜,矜持,自尊心,說好聽點就是自尊心,說不好聽就是傲慢的態度。

人一旦傲慢起來,就滿身缺點了,謙受益,滿招損,自尊心太強,傲慢自滿,就不能進步,人生就不能成長,人生的體驗就不能豐滿充實。

其實這裡的自矜是廣義的,應該是多層次,多角度的,自卑的心理也屬於自矜的範圍。

說文解字:

矜屬於矛部;古同“鰥”。

矜,矛柄也。從矛今聲。居陵切。又,巨巾切。

矜,矛的手柄。字形採用“矛”作邊旁,採用“今”作聲旁。

矜的意義還包括:

憐憫,憐惜: 矜憫(憐憫)。 矜惜。 矜恤。

自尊,自大,自誇: 矜誇。 矜伐。 矜恃。驕 矜。

莊重,拘謹: 矜持。 矜重。


古人的大智慧,四不原則,反省自身


結束語:

不自滿、不自卑、不自以為是、也不自高自大和自誇,這些都是人生的大暗礁。

自謙不自卑、自信也不自大,腳踏實地走下去,樹立好形象是每個人都希望的事,但好形象如何樹立,恰恰是越不自以為大,越是保持低調,虛心待人,踏實做事。

古人從多個角度來警醒自己,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就能一個有智慧的人,成為一個完全人。


古人的大智慧,四不原則,反省自身


謙濟堂文化傳播,也要時時警醒自己,讓這條路走的更加完美,樹立更好的形象,為華夏傳播正能量添磚加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