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農村小夥兒也能乘“豐”破浪

收完麥子、種上玉米,把託管的400多畝地安排妥當之後,金豐公社小社長李秀合迎來了難得的清閒。


咱農村小夥兒也能乘“豐”破浪

圖丨金豐公社小社長 李秀合


拖拉機上的童年

李秀合今年35歲,他從小在拖拉機上長大,對農業有著不一樣的情結。

自打李秀合記事起,家裡就有一臺手扶拖拉機,每年到了秋種,家裡從早到晚就會有人來找父親幫忙耕地,“忙的時候天不亮父親就出去,晚上很晚才回家,那時候機器落後,手扶拖拉機才12馬力,從早忙到晚,一天頂多耕10多畝地,雖然累,但父親很喜歡這活,他說大家需要他,他的工作可以讓大家種地稍微輕鬆一點。”小時候,李秀合就經常坐著父親的拖拉機跑東跑西,父親為家人忙碌操勞、為鄉親任勞任怨的身影深深印在了李秀合的腦海裡,在他兒時的印象裡,父親的工作是給村裡人耕地,是出大力的活兒。


子承父業的艱辛

“農忙的時候父親吃不好、睡不好,有次我跟著父親一起出活,老感覺他臉色不對,胸口一直放在方向盤上壓著,但一直堅持到給人家把地耕完,回家之後才知道父親胃疼,第二天去醫院檢查,結果是胃出血,當時我就下定決心要接父親的班,讓他歇歇。”二十出頭,李秀合從父親手裡接過了一臺25馬力的拖拉機,也接過了為農服務的重任。


從此之後,李秀合正式開始了自己的農機手生涯,“時間長了,同行越來越多,競爭很大,不好找活,而且農戶的地都很分散,零零散散的,這一塊給耕完,得跑很遠去耕另一塊,費油,效率低,我們的成本高。”李秀合坦言道,以往在三夏時節,自己和父親兩人搭檔,沒日沒夜地奔走在田間地頭,最後掙到腰包裡的最多兩萬多元,這讓李秀合更加真切地體會到了父親當初的不易。


2019年1月21日,一個陌生電話給李秀合送來了致富的敲門磚。這個電話是金豐公社的業務人員劉啟正打來的,電話裡簡單溝通後兩人約定時間見了面。劉啟正為李秀合詳細介紹了金豐公社,並問他是否願意加入進來,做金豐公社的小社長。“因為之前沒有聽說過這麼個組織,將信將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心裡想著,能行就幹,不行反正我也損失不了什麼。”就這樣,李秀合正式成為費縣金豐公社的一名小社長,從此踏上了一條嶄新的農業服務之路。


試出“金飯碗”

“有了金豐公社,再也不用自己到處找活了,以前單幹的時候,活兒單一,只能給農戶耕地、收割,加入金豐公社之後,他們給免費培訓,我學會了開無人機,莊稼管理季節給農戶打藥,另外,金豐公社還有農資套餐服務,讓我增加一部分收入。”忙完玉米播種之後,李秀合算了筆賬,飛防、收割、播種、農資套餐……一整套服務算下來,李秀合在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裡淨賺13萬多,比原來的收入翻了好幾番,小日子越過越舒坦。


咱農村小夥兒也能乘“豐”破浪

圖丨李秀合(左六)與金豐公社服務團隊部分成員

在加入金豐公社之前,李秀合一直有個小願望——再買一臺200馬力的拖拉機,但因種種原因,這個願望遲遲沒能實現。2019年8月,通過金豐公社,李秀合終於如願地開上了新座駕。“我之前的機器效率很低,沒有駕駛室,夏天作業很辛苦,到了農忙的時候,農戶也著急,所以一直想買個好一點的拖拉機,自己少受罪,同時也能給農戶提供更好的服務,金豐公社解了我的燃眉之急。”李秀合高興地說道。


叫我新農人

看到李秀合添了新裝備,他的父親在高興的同時,也羨慕不已,“這多好,有駕駛室,有空調,冬暖夏涼,打藥用上了無人機,手機一擺弄,一天1000多畝地跟玩兒似的,這咱以前都沒聽說過,不用再受罪了,發展的越來越好了。”作為一名老農機手,李秀合的父親曾調侃道,兒子加入金豐公社之後,他給兒子“打工”也越來越有勁頭了,不光掙的多,自己也漲了不少見識。


“有人吃飯,就得有人種地,地以後誰來種?肯定是有能力的、能跟得上時代發展的,別人都去城裡找‘鐵飯碗’,我在農村家門口找到了‘金飯碗’,這個飯碗不僅讓我自己受益,周圍的農戶也能受益,他們種地輕鬆了,收入也提高了,我覺得自己做的工作很有價值,很有成就感,現在別人問我是幹嘛的,我都說自己是新農人。”從原先的懷疑到如今的堅定,李秀合只說了一句話:金豐公社肯定行,中國農業肯定行!


咱農村小夥兒也能乘“豐”破浪

圖丨李秀合在田間作業場景

小社長 大作為

強化小社長隊伍、提高服務能力是金豐公社的核心工作之一,要建好這個隊伍,關鍵在於找對人,像李秀合這樣有能力、有技術、有潛質的人正是金豐公社所需要的,他們能夠接受新理念、新技術,金豐公社幫他們換裝備,讓他們機械化,為他們提供培訓,讓他們專業化。隨著老一代農民的逐漸退役,這些遍佈全國的小社長的成長壯大,不僅讓他們在農村的廣闊舞臺實現了自身價值,更重要的是,破解了中國農業“誰來種地”這一世紀難題。


他們並不是中國的草根,恰恰是他們,未來會改變中國農業,小社長將有大作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