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大興安嶺的森林認識蘑菇群

大興安嶺,中國最北的生態功能保護區,現在的季節正式蘑菇採摘的季節,小編帶你一起分享。


走進大興安嶺的森林認識蘑菇群

著名的粘糰子,紫紅小牛肝菌(學名:Boletinus asiaticus Sing. )為牛肝菌科、小牛肝菌屬真菌。


走進大興安嶺的森林認識蘑菇群

名 編輯 奧氏蜜環菌之前學名叫做(Armillaria ostoyae),由亨利·羅馬格尼斯在1970年命名,直到2008年的

本地叫做榛蘑,菌蓋肉質,寬2.5-5釐米,凸形,平整,無毛,茶色或黃棕色,乾燥時微發紅。菌肉為白色。菌褶相距很近,聯生(adnate)或稍向下沿菌柄延伸(decurrent),白色。菌柄長10-25釐米,厚6-12毫米,結實,實心,顏色跟菌蓋相近。 孢子印為白色,孢子成橢球形或卵形,大小5.7-7×8-11微米,光滑,非澱粉質。擔子體為棒狀,帶四個孢子,有些有鎖狀連接。] 奧氏蜜環菌主要在地下生長和散佈,所以從地面上看它生物體的大部分都不可見。只有在秋天,當它結出蘑菇的時候,才給出地下生物體存在的可見證據。在某些地區,由於對土地和養分的競爭較少,這種生物體可以長得十分巨大。它的菌絲攻擊樹木的邊材(樹皮和心材之間)並且能以黑色根狀菌索(rhizomorph,類似植物的根)的形式在樹皮下或樹木間延伸很長的距離。]


走進大興安嶺的森林認識蘑菇群

黃小蜜環菌屬於真菌界,擔子菌門,子實體大。菌蓋直徑4-15cm,半球形至扁平,淺黃褐色或紅褐色,中央色深,

幼時有暗褐色鱗片,老後邊緣上翹並有條紋,表面溼時水浸狀,有細小纖毛或老後變光滑。菌肉汙白色或變深。菌褶汙白或出現褐斑,直生又延生,稍密,不等長。菌柄長5-12cm,粗0.5-1.3cm,上部汙白色,下部色深,有白色或淺黃色鱗片,向下漸粗,基部膨大明顯。菌環呈汙白色或帶黃色絲膜狀,後期僅留痕跡,有時蓋緣留有殘跡。


走進大興安嶺的森林認識蘑菇群

中文學名:大白菇 拉丁學名:Russula delica Fr.


走進大興安嶺的森林認識蘑菇群

木耳

走進大興安嶺的森林認識蘑菇群

桂花耳


走進大興安嶺的森林認識蘑菇群

棒瑚菌


走進大興安嶺的森林認識蘑菇群

皺柄白馬鞍菌

皺柄白馬鞍菌[Helvella crispa (scop.)Fr],又稱皺馬鞍菌,子實體較小,菌蓋初始馬鞍形,柄白色,圓柱形,在林中地上單生或群生,食用,味道好。


走進大興安嶺的森林認識蘑菇群

刺蘑

子實體較小至中等大。菌蓋直徑3-12cm,半球形至扁半球形,最後扁平,有時中部稍凸,表面乾燥,黃褐色或土褐色帶粉紅色,鱗片角錐狀色較深,中部多,易脫落,蓋緣幼時內卷,往往附著菌環(菌幕)殘片。菌肉白色後帶乳黃色,褶緣細鋸齒狀,不等長。菌柄近圓柱形,長3-12cm,粗0.8-1.5cm。向基部膨大,菌環以上白色,而以下具有類似蓋色的顆粒狀鱗片,易脫落,內部鬆軟至變空心。菌環膜質,上面白色,下面帶褐色,易碎破消失。孢子印白色。孢子無色,假澱粉反應,光滑,橢圓形,7.3-8.1(9.3)×2.3-3μm。囊體棒狀,無色或淺褐色,20-50×8-12μm。 生態習性 夏秋季多在雲杉、冷杉、高山松、紅松及混交林地上散生或群生。


走進大興安嶺的森林認識蘑菇群

白黃側耳

黃側耳又稱美味側耳、紫孢側耳。子實體中等大至較大。菌蓋初期扁半球形,伸展後基部下凹,後期常呈波狀。菌肉白色,稍厚。菌褶寬,稍密,柄短,扁生或側生,往往基部相連。春秋季節生於闊葉樹幹上,近覆瓦狀叢生。白黃側耳是一種人工大量栽培的食用菌。味道鮮美,炒菜做湯都可,而且可治有抑制腫痛的作用,有試驗表明對小白鼠肉瘤的抑制率為60-80%,對艾氏癌的抑制率為60-70%。


走進大興安嶺的森林認識蘑菇群

黃油蘑


走進大興安嶺的森林認識蘑菇群

馬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