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項羽劉邦都不愛讀書,分別做了霸王和皇帝。古代皇帝素質是天生的嗎?

莊裡事剛剛說


不愛讀書的項羽和劉邦為什麼一個成為霸主、一個成為皇帝?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他們所處的農耕社會生產力水平及其低下,農民以簡單的生產工具進行簡單的重體力勞作,其社會管理及其簡單和單一,對管理者這沒有過多的知識要求。當時的社會,由於重農輕商,整個社會以農耕為主,社會生產結構非常單一,社會管理也很簡單。不像當今時代,知識不斷爆炸,專業不斷增多,社會管理更加系統化、智能化。如果不具備相當的知識結構,無法進行社會管理。而農耕社會則對管理者的要求極低。

第二,王朝社會是在以權力為中心的“叢裡法則”下進行運行,其管理者不需要具有太多的知識。自秦王朝以來,兩千多年都沒有改變的王朝社會形態。足以說明,權力至上和“叢裡法則”是保證王朝社會運行的最有效機制。在一切都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情況下,所有社會成員只有服從,而不能是其他,因此社會的領導者無須出類拔萃。

第三,秦王朝的崩塌為揭竿而起者創造了歷史條件。秦始皇統一中國和統一文字、度量衡,就已經在原六國的民眾心裡埋下禍根,因為這完全傷害了他們對原祖國的感情和價值認同。加之秦始皇橫徵暴斂,導致民不聊生,生靈塗炭;同時用嚴刑酷法鎮壓民眾,致使民怨四起,最後導致暴亂。在這種急劇的社會動盪和社會變遷的形勢下,項羽和劉邦揭竿而起就自然而然地走向社會前臺,順應了社會發展和民眾心願。

以上所述,是項羽和劉邦分別成為霸主和皇帝的社會條件。當然,項羽和劉邦雖非飽學之人,但也並非一無文化,項羽的《垓

下歌》和劉邦的《大風歌》就是佐證。此外,他們也都各有超常之處。項羽勇武過人,重義輕生,頗有貴族精神,為後人所稱道;劉邦胸懷寬廣,知人善任,靈活多變,為史界所認可。

總結:農耕社會之單一社會形態、王朝社會之權力至上和叢裡法則下的社會管理、秦朝崩塌之社會劇變以及項羽和劉邦各自特長是他們分別成為霸主和皇帝的綜合原因。


AA江舟AA


劉項從來不讀書,開國皇帝無書生。

由此可見,人生閱歷和經驗也是人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而人生閱歷和經驗最終將凝聚為人的素質。

而帝王素質的形成,則需要異於常人的幾個條件:

一、勇於進取

項羽年少時,叔叔項梁教他讀書,剛會寫自己的姓名,就扔下書本,再也不讀了。文才不行,叔叔就教他練武、劍術,這下他高興了,練的很起勁。可是過了一段時間以後,他又不想練了,認為劍術只是一人敵,要學就學萬人敵,所以,叔叔就交給他兵法,學習帶兵打仗。後來在反秦戰爭中項羽成為一位勇猛無敵的西楚霸王。可見項羽永不知滿足,還志向高遠,而且勇於進取。這也說明餡餅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不是讀了書,天上自然就掉餡餅。即使讀了書,也要把書本知識融會貫通,凝聚成自己的素質,並應用於實踐中去。

二、不斷取長補短

劉邦不滿足於種地,一心去當官,終於混了個秦朝亭長。陳勝起義反秦,劉邦積極參與,召集了幾千人馬,投在了項梁麾下。劉邦久在官場混,閱歷經驗是有了,但貪財、好色、醉酒等毛病確實不少,在接下來的發展中註定會成為他的絆腳石。所以,成為軍事將領的他,逐漸克服了這些壞毛病,變得不僅有大志,而且還有遠見,並善於聽取別人意見,思想活躍,思維敏捷。張良、陳平、韓信等人向他提出建議,他立即就能心領神會,舉一反三。這些人向項羽提建議,項羽就不能理解。聽到別人的建議,能夠立即思考分辨,從中選擇正確見解,並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方案,這就是劉邦的長處和帝王素質。

三、忍辱負重的權變能力

要想成為帝王,還要學會忍辱負重,知道可為和不可為。韓信向劉邦要挾要當代理齊王,劉邦大怒,得到張良的暗示,立即笑臉相迎,好像很慷慨地封韓信為齊王。但滅掉項羽後,立即飛馬來到韓信軍中,奪了韓信的兵權,隨後又改封韓信為楚王,不久又貶為淮陰侯。能伸能屈,有可為,有不可為,善於權變,這是帝王必備的素質。

四、堅韌不拔的意志

楚漢相爭,楚強劉弱,劉邦連戰連敗,九死一生,最終垓下一戰定乾坤。沒有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也是不行的。

五、時勢造英雄

帝王還要遇到恰當的時局,要順勢而動,而不能逆勢而動。

假如秦朝得天下後,實行仁政,使民眾生活富裕,徭役減少等,也不會有陳勝起義,也就不會產生霸王和漢王。假如不是秦朝的暴政逼得民怨沸騰,陳勝奮臂一呼,天下響應,項羽、劉邦也不會跟從起義。


南宮外史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

可能提問者真正想問的問題:每個人的命運,是不是早就註定好的?有的人,註定了將來會成為霸王;有的人,註定了將來會成為皇帝。

當然不是這樣,至少老爹是不相信“命中註定”一說的。每個人的將來,怎麼能夠依靠那虛無縹緲的命運呢?不愛讀書的劉邦、項羽,最後卻分別成了皇帝和霸王。但是,這只是一個特例,不代表每個人都可以不讀書,最後卻依然可以功成名就。

這個問題,很像我們現在經常討論的一個問題:讀書無用論,即:讀書到底還有沒有用?

讀書無用論,真的是誤人子弟的一件事。信奉讀書無用論的人,常常會舉劉邦、朱元璋等人的例子,證明即便不讀書,將來的成就,依然比那些讀書的人更高。

這種論證,是經不起推敲的。那些都只是個例,不適合我們這些普通人。一個出身寒門的普通人,他的人生起點,註定要比別人低很多。這也就意味著,他如果想要取得某些成就,就要比別人付出更多。

所以,真的,不要再去相信什麼讀書無用論,這種誤人子弟的言論。

我們回到這個問題。其實劉邦和項羽的成功,離不開他們所處的特殊歷史背景。秦漢交替之際,那是一個連年征戰的亂世。你別說好好讀書了,就是連吃飯都吃不飽。到處都在打戰,到處都在徵兵,你甚至可能被強行抓去參軍。

劉邦、項羽等人,抓住這個歷史時機,順應時勢,參加反秦戰爭,勢力慢慢增強,最終各自成就一番霸業。換言之,如果沒有生逢亂世,劉邦和項羽兩個人,最終的結果,也和大多數普通人一樣,娶妻生子,養家餬口。甚至按照劉邦那種情況,可能混得還不如其他普通人。

因此,並非是他們不愛讀書,而是沒辦法,生逢亂世,為了活命,只能是順應時勢。要不怎麼說“時勢造英雄”呢?


參考文獻:《史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