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川家康為何會說:讓農民半死不活,是政治的祕訣?

文|小河對岸

德川家康是日本歷史上最為知名的政治家,被認為是成功者的典範、智者的化身。然而,德川家康卻有一句治國名言,在今人看來不但很是反動還有點匪夷所思,此即為:讓農民半死不活,是政治的秘訣。

德川家康為何會說:讓農民半死不活,是政治的秘訣?


在很多人的通常概念中,只有百姓豐衣足食,社會才能繁榮、國家才能穩定。那德川家康卻為何要讓農民半死不活呢?實際上,德川家康是站在君主統治的角度上思量的,而不是要考慮到天下百姓的福祉。舊時君主制國家與現代型國家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現代型國家是以天下百姓為重,要以天下百姓的福祉為政治宗旨。

而舊時君主制國家則是以君主的利益為中心,我們將過去的帝制王朝形象地稱之為“家天下”是很有道理的,說白了整個天下都是一家一姓的私產,並沒有什麼民權可言。法律也都稱“王法”,而並不是什麼“民法”。統治百姓就如管理自己牛羊的一般,在我國古代就把統治百姓稱之為“牧民”,比如:《國語·魯語上》中就言道:且夫君也者,將牧民而正其邪者也;晉· 葛洪的《抱朴子·百里》也寫到:蒞政而政荒,牧民而民散。


德川家康為何會說:讓農民半死不活,是政治的秘訣?


正因為君主與百姓是統治與被統治的對立關係,德川家康才會說出那番言語。從統治的角度上,百姓越蠢、越懦弱就越便於其統治。而如果百姓生活富足,就不會輕易地為那“三瓜兩棗”而死命地為君主打戰、去聽君主的驅使,從而降低了對君主的依賴程度,也就進而就削弱了君主的統治。

而德川家康的這種政治理念,不但在我國很早就有,而且歷代王朝也都是在奉行著這一套政治理念。

德川家康為何會說:讓農民半死不活,是政治的秘訣?


秦國商鞅就有其著名的“馭民五術”,即: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貧民。

壹民:就是統一思想,壟斷意識形態,以便於愚民教化。弱民:即是削弱百姓的力量,讓百姓無力反抗。商鞅的《商君書》有一篇就叫《弱民》,開篇寫道: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疲民:就是讓百姓不得消停,當然也就無暇顧及他事。辱民:就是要折辱百姓,以讓百姓知道自己的身份,從而更尊重官員。貧民:就是讓百姓生活困苦,勉強過著半飽不飢的生活。


德川家康為何會說:讓農民半死不活,是政治的秘訣?


最後還有一句尤為歹毒的狠話,五者若不靈,則殺之。也就是說,如果這五種方式仍不能將你改造成順民,則只能將你殺掉。德川家康的政治秘訣,也基本上詮釋了商鞅的“弱民、疲民、貧民”政治理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