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遇到“諾亞方舟”,帶著地球走和坐著飛船走,怎麼選

2009年的電影《2012》我們認識了“諾亞方舟”;2019年春節電影《流浪地球》我們看到“可以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尋找新的著陸點”。當諾亞方舟遇到流浪地球,該如何選?

《流浪地球》遇到“諾亞方舟”,帶著地球走和坐著飛船走,怎麼選

《流浪地球》電影的主要情節說的是,未來有一天太陽不行了,沒法兒再為地球提供能量了,人類為了自救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一萬座巨大的發動機,把整個地球推離了太陽系,到宇宙中去尋找新家園。

《流浪地球》遇到“諾亞方舟”,帶著地球走和坐著飛船走,怎麼選

假設,如果還有一套方案不是把整個地球推送,而是建造一艘巨大的飛船,我們坐著飛船走。請問,帶著地球走和坐著飛船走,到底選哪個呢?

很多人可能會說,當然是坐飛船,因為飛船更好控制,功能更強大,技術更成熟。跟推動地球比起來,這個操作的風險要低得多。

也可能,還有人說,不對。飛船能坐多少人?肯定有好多人走不了。還是應該推動地球,救儘可能多的人。你支持哪一方呢?

《流浪地球》遇到“諾亞方舟”,帶著地球走和坐著飛船走,怎麼選

現在就用韋斯特所著《規模》一書的觀點來做出解釋。根據《規模》一書裡的觀點,相信作者會支持流浪地球這套方案。主要有以下三個理由:

一、織越大,對基礎設施的利用率就越高

簡單說就是,規模越大反而越節省資源。有人曾經計算過城市的道路總長度、加油站數量,還有水電線路的總長度,都跟人口的0.85次方成正比。按照這個關係,假如一個100萬人的城市,需要50個加油站。那麼,一個200萬人的城市,大概只需要再增加30多個加油站就夠了。

從這個角度看,把整個地球都帶走,其實反而增加了公共資源的使用率,是一件很划算的事情。

《流浪地球》遇到“諾亞方舟”,帶著地球走和坐著飛船走,怎麼選

你可能會說,這個可以通過制定規則來實現。比如,在飛船上,嚴格規定每個人的生活物資,這不是可以增加資源的使用效率嗎?但是別忘了,一個組織要想持續發展,不能光靠節省,還得增加產出。

二、規模越大,產出越高

注意,這可不是簡單的等比放大。而是,當規模增加,產出的效率會更快的提升。

有人算過,一個城市的創新專利數,還有產能跟人口的1.15次方成正比。也就是說,當城市變大,它的產能會以更快的速度增加。這就是為什麼說,一定要去大城市。城市越大,對基礎設施的利用率越高。同時,產能的提升也更快。簡單說就是,產出更高,消耗更少。一來一去,人均利益肯定會增加,這就是為什麼,大城市的的工資往往更高。

因此,回到最初的選擇題,從產出的角度看,還是流浪地球方案勝出。因為規模越大,產能提升得越快。

但是,到這一步,還是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假如這個飛船可以造得非常大,甚至比一座城市,一個國家還大,飛船方案是不是就可以勝出了呢?很遺憾,還是沒用。

三、一個組織越是具備多樣性,他就越有活力

什麼叫多樣性?簡單說就是,組織中的每個人,都能保持獨立思考;每個人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有人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瓶子中放一堆豆子,然後找了兩夥人,讓他們猜豆子的數量。

《流浪地球》遇到“諾亞方舟”,帶著地球走和坐著飛船走,怎麼選

規則是,第一組人,要在觀察之後,先互相商量一下,然後得出一個大家都認可的答案。而第二組人,不許商量,每個人都按照自己的感受,猜一個數,然後再取平均值。結果發現,第二組,也就是大家各自猜測的組,要準確得多。

換句話說,人多力量大,這句話其實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群體中的每個人都必須保持獨立思考。

從這個角度看,假如採取飛船計劃,那麼為了讓大家適應飛船上的生活,為了確保秩序穩定,要給所有人開展一次軍事化的培訓。讓大家都嚴格遵循統一的行為規範。這樣一來,飛船上這個群體的多樣性,就在很大程度上被洗掉。因此,從多樣性的角度看,還是流浪地球計劃勝出。

《流浪地球》遇到“諾亞方舟”,帶著地球走和坐著飛船走,怎麼選

這就是說,一個組織真正的優勢,不是規模大,而是,規模複雜。一個組織的成長,到底遵循著什麼樣的邏輯?不管是對個人、公司,還是城市來說,大,只是一個基礎,他不是真正的厲害。能夠包容萬物,能夠有多樣性的大,才是真的了不起。

寫在最後

我們有時做出的選擇看似非常合理,如果沒有實實在在的證據,只是憑想象來,憑感覺來,最終,幾乎不可能取得成功。說到這裡,《流浪地球》遇到“諾亞方舟”,帶著地球走和坐著飛船走,你到底選哪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