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開國上將楊至誠:紅軍大管家,讓紅四軍第一次穿上統一軍裝

貴州開國上將楊至誠:紅軍大管家,讓紅四軍第一次穿上統一軍裝

波特萊爾說:"英雄就是對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終,心無旁騖的人。"

無論是衝鋒陷陣,與敵人浴血廝殺,還是在不離不棄,在後方保證供給,只要為革命做出貢獻的人,都是英雄,有了他們的密切配合,紅軍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戰鬥中奪取勝利的果實,取得革命的勝利。

而紅軍的後勤保障工作之所以能做的好,就是因為有楊至誠,他不僅第一次讓紅四軍穿上統一軍裝,還組建赤色郵政,為紅軍的通訊以及聯絡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被盛讚為"紅軍大管家",建國後更是被封為開國上將,表彰他在戰爭中為革命做出的突出貢獻。

貴州開國上將楊至誠:紅軍大管家,讓紅四軍第一次穿上統一軍裝

投身革命

1903年,楊至誠出生於貴州省三穗縣,侗族的聚集地,那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縣,貴州的高山和懸崖,成了人民生活的最大攔路虎。

這裡坡陡水急,常有蟲蛇蟻鼠出沒,根本不適合種田,只能靠打獵為生,而獵物要拿出去賣,就要經過這九曲十八彎,沒有個壯年勞動力,這一家根本就撐不起來。

可楊至誠的父親在他還未出生時就遇害了,一家人上有老下有小,壯勞力的缺失讓這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日子過得愈發艱難,只能靠母親這雙柔弱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擔,"女子本弱,為母則剛",母親不僅要像男人一樣在外操持家業,還要回家照顧子女和老人,恨不得一個人當成兩個人用。

貴州開國上將楊至誠:紅軍大管家,讓紅四軍第一次穿上統一軍裝

日子雖然艱難,但母親知道不能讓後代再過這種朝不保夕的生活,她拼盡全力為子女攢下上學的錢,不管條件多麼艱難,她都沒有說過放棄。在母親的努力下,楊至誠從小學讀到專業技術學校,學習養蠶,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

1919年,接觸到新世界的楊至誠與進步青年周逸群結為至交好友,在周逸群的口中瞭解到,只有革命才能改變中國目前的局面,才能讓中國人民過上好日子,不用再吃苦受累,深受鼓舞的楊至誠決定棄農從軍,加入革命。

1923年,輾轉流亡的楊至誠在重慶加入川滇黔聯軍,任軍需官,保證戰士的後方供給,這也為後來保障紅軍的供給打下堅實的基礎。

貴州開國上將楊至誠:紅軍大管家,讓紅四軍第一次穿上統一軍裝

1926年,渴望進步的楊至誠考入黃埔軍校第五期,與許光達、張宗遜等人成為同學,是實打實科班出身的戰鬥人才。受到我黨新思想的影響,他毅然決定加入我黨,成為一名光榮的黨員。

正值國共合作的關鍵節點,委員長卻發動了政變,國共關係破裂。

在南昌起義的戰鬥中,楊至誠身負重傷,情勢危急,可此時的他想的不是如何讓自己恢復傷勢,而是如何保證更多的戰士在受傷時得到及時的醫療和救治。

貴州開國上將楊至誠:紅軍大管家,讓紅四軍第一次穿上統一軍裝

後勤之父

跟隨部隊達到井岡山之後,楊至誠的這個想法越發熱烈,他深刻的認識到打仗沒有後勤保障是萬萬不行的,在戰場上戰士們浴血奮戰,下了戰場就應該有人解決他們的衣食住行,醫療管理,這樣才能讓保存我軍的實力,讓戰士們沒有後顧之憂。

看著來自五湖四海的戰士穿著各不相同的衣裳,不僅沒有氣勢和紀律,看起來像一群散兵遊勇,在戰場上還不易分辨敵友,容易誤傷,楊至誠決定,就從軍裝開始,讓紅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紀律有組織。

1929年,楊至誠四處走訪,參與設計,借鑑蘇聯紅軍的樣子,融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幾番修改之後,由領導人親自拍板確定。

貴州開國上將楊至誠:紅軍大管家,讓紅四軍第一次穿上統一軍裝

為了趕製這第一批軍服,楊至誠籌措了5萬元,建立一個臨時的被服廠,廣泛聯繫群眾,招募縫紉工人。

工人們日夜不休,在極短的時間內趕製4000套軍裝,在第一時間發放到戰士們的手上,這4000多帶著紅軍特色的軍裝穿在戰士們身上,每個人臉上都露出激動的笑臉,有了統一的服裝,紅軍的軍容軍貌煥然一新,軍威顯著提升,領導人見了之後讚不絕口,連連稱讚楊至誠。

根據領導人的指示,楊至誠不僅興辦了被服廠,還整頓了機械廠、彈藥廠、鞋襪廠等20餘個工廠,戰士們的後勤保障工作搞得有聲有色,如火如荼,是具有開拓性的第一人。

貴州開國上將楊至誠:紅軍大管家,讓紅四軍第一次穿上統一軍裝

在擔任委員會總供給部部長時,他敏銳地察覺到各紅軍之間的聯絡不方便,通訊存在極大的問題,因此構建"赤色郵政"的想法在他的腦海裡生根發芽。

他讓司令部與各軍之間,軍與軍之間,軍與師之間有了有線電話,大大方便了溝通和指揮,有的機構還用無線電進行聯絡,這是紅軍通訊史上的第一次突破,為今後的勝利打下基礎。楊至誠,是我軍當之無愧的後勤之父,第一管家。

不入家門

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紅軍開始進行長征,這一路爬雪山過草地,條件的艱苦可想而知,可為了保存革命的火種,楊至誠主動扛起了集糧收衣的任務,想別人想不到的事情,做他人做不到的任務。

貴州開國上將楊至誠:紅軍大管家,讓紅四軍第一次穿上統一軍裝

要過雪山,楊至誠就提前收購禦寒的皮毛和燒酒,要過草地,就竭盡全力收糧肉,永遠走在人前,替戰士們排憂解難。

在突破敵人的第四道封鎖線後,紅軍的數量銳減,部隊臨時決定去貴州,縣城的人們消息閉塞,聽聞國軍的讒言後不願意給紅軍提供幫助,楊至誠憑藉一口流利的方言瞬間,讓百姓瞬間放下戒心。

在貴州停留時,紅軍熱心助人,易於相處,不拿百姓一針一線,還幫助百姓幹活做事,名聲很快就傳滿整個縣城。

楊至誠不忘本職工作,宣傳紅軍政策,籌集銀錢糧食,他都沒有時間回到家鄉看一看,這是楊至誠的老家,生他養他的地方,他的母親和兄長姊妹全都盼著他能回家看一眼。

貴州開國上將楊至誠:紅軍大管家,讓紅四軍第一次穿上統一軍裝

可是情勢危急,哪怕只有幾百裡地的距離,哪怕領導人還特許他回家看一看,他也始終將工作放在個人情感之前,沒有回家看一眼。

多年的後勤工作讓楊至誠有著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他常說要做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有時還要起到先鋒官的作用哩。

1955年,由於楊至誠在後勤保障工作中表現優異,為我軍取得勝利打下堅實的基礎,被授予上將的軍銜,面對此等榮譽,楊至誠沒有欣喜若狂,只覺受之有愧。

他的一生,都保持著謙虛謹慎的底色,在做後勤工作的這些年,他始終走在所有人的前面,不慕名利,不爭強好勝,就像他的名字一樣,至真至誠,用全力做好本職工作,為革命奉獻一生的時間。

文/盛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