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糧食問題成為網民關心的焦點,“農業農村部回應要不要囤糧”“糧食庫存量充足沒必要囤糧”也成為熱門話題。
在大家樹立起“我國糧食產量豐、庫存足”信心之時,“大米是用塑料做的”等視頻在社交網絡中悄然出現。其實,“塑料大米”是一則老謠言了,近年來偶有出現,已被多次闢謠。
有關“塑料大米”的謠言
你聽過幾種版本?
版本一
一男子將塑料袋放入一臺機器中,經過多道工序,生產出一粒粒狀似大米的白色固體。傳言稱,這就是“塑料大米”的生產過程。
真相:網傳視頻並非是在製作塑料大米,而是塑料行業中一個最基本的塑料造粒過程。工廠把回收來的塑料放入塑料造粒機,生產出再生塑料顆粒,作為再次製作塑料製品的半成品原料。之所以要做成顆粒狀,是為了便於儲存、運輸。
版本二
將兩碗米飯進行對比,其中一碗米飯捏起來手感更黏,吃完飯後會有米粒黏在碗底。據此得出結論:這種大米是塑料做的。
真相:大米可分為秈米、粳米等。河南省水稻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尹海慶表示,秈米的澱粉含量比較高,黏性小一些;粳米的澱粉含量比較低,較有黏性。視頻中的大米就是典型的粳米。
版本三
一名女子將一碗大米倒入鍋內加熱生炒至金黃色,再到焦黑。隨後,該女子點燃這些焦黑色的大米,聲稱“大米是塑料做的” 。
真相:這段視頻能否證明真的存在塑料大米呢?答案仍是否定的。首先,塑料在高溫下應該是融化或者直接變黑,不會有先變金黃色再變黑的過程;其次,大米里有澱粉,也能夠被點燃,以“燃燒法”得出“這種大米由塑料所制”實在牽強。
製作販賣“塑料大米”並不現實
第一,塑料顆粒均價遠高於普通大米,商家沒有必要用塑料去替代大米。
第二,用塑料顆粒冒充大米,根本過不了淘米這一關。大米的密度約為1.67克/立方厘米,在水中會沉底;而用回收塑料袋做成的塑料顆粒,會漂浮在水上面。
第三,大米和塑料的口感天差地別,一嘗便知。
如果還是不放心,不妨試試這個鑑別塑料大米和真實大米的終極辦法——
碘酒測試:在煮熟的大米中加入碘酒,如果大米變成藍黑色則是正常的大米。
“塑料製品”不斷成為食品屆
“話題王”
“XX食品是塑料做的”已成為造謠者的一個套路。塑料紫菜、塑料粉絲、塑料大米……相關謠言視頻中,拍攝者露出一隻或兩隻手,用點燃、手捏等非專業手法對食品進行所謂“檢測”,得出結論:該類食品由塑料製成,繼而以“黑心商人”“老百姓該怎麼辦”等語句進行譴責。
套路近乎相同,用語也類似,這類視頻偽打假,真造謠,利用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心理,往往取得較大的傳播效果,頗具迷惑性。
但其實,根據常識識破“塑料神話”並非難事。塑料薄膜和正常紫菜非常容易區分,比如浸泡時,幹紫菜能夠吸收大量水分,成功泡發,而塑料浮在水面上,不能吸水。粉絲亦是如此。用塑料製成食品容易被識破且成本高,商家如此造假定是得不償失。
這類謠言的傳播機制大同小異
請大家提高警惕,
切勿輕信!
來源:中國互聯網聯合闢謠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