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作品展

本文轉自公眾號:綠變變

來源:建院3ATHU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2020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作品展


- 前言 -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2020屆本科生優秀畢業設計線上展覽如期而至。本次展覽包含了7份畢業設計,由8位老師指導、9位學生完成,以論文、設計,或二者兼而有之的形式呈現,囊括了建築設計、建築技術、城鄉規劃等多個方向。


在這些作品中,有的聚焦於歷史城區的當代復興,有的致力於為設計帶來認知方式上的革新,有的關注於特定功能空間環境要素的再評判。


這些課題作為學生本科能力與學識積累的集中展示,體現了過硬的探究與設計的能力和對歷史、城市、人居等問題的關懷,對今後建築學院學生應關注的方向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作品名稱:一城所繫

作 者:孫子荊(大五 — 建築設計)

指導導師:韓夢臻


“威尼斯綜合症(Venice Syndrome)”已成為歷史保護的通病——多樣性的表象下,存在著一種令人不安的千篇一律。


歷史街區和古蹟在空間和業態上與現代城市割裂、“孤島化”,已經成為了我國曆史城市中的普遍現象。歷史建控地帶作為近年來開發投資的熱點,五花八門的建築實踐和方法論也引發了大量爭議。


“歷史主題公園”一定不是歷史街區的最佳歸宿,真正有意義的歷史應是與時俱進的:能夠在與平民百姓的互動中融入當代生活,以新的身份和意義“活”下來。


“網絡”的控制是一種事半功倍的解決途徑:一方面,網絡讓歷史名城的結構特徵持續存在,這一抽象結構相比具象、符號化的城牆或其它建築形式更具適應性,能夠隨著時代的變遷獲得新的意義。


另一方面,能夠延續千年的城市結構特徵必然具備其持續存在的內在合理性,它聯繫著城市中各個重要節點,承載著城市公共生活,達到整體大於局部的效果。


抽象網絡控制下的建築設計亦同,網格的抽象性和生長性給予了空間尺度和體量足夠的自由度,使之能夠適應當代的功能需求,並以合適的方式介入周邊環境,生成舒適、宜人又具有歷史意義的空間。


本設計針對成都舊城,提取舊城北偏東30°街坊肌理、環城水系、正南北軸線三套網格,在城市和建築設計階段,通過城市基因性網格的疊加呈現出多層次的空間和文化意義。


2020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作品展


2020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作品展


2020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作品展


2020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作品展

城市設計部分由朱曉東、孫子荊、梁淑瑩合作完成

採訪


  1. 畢業設計的體驗會和之前課程設計有很大不同嗎?答:最主要的區別是16周的畢業設計相比低年級的課程設計更注重對問題的發現、聚焦和研究,也更加強調研究和設計的聯繫,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思考和梳理自己本科期間設計關注點的機會。
  2. 過程之中心裡感受是怎樣的呢?答:內心最深的感受是想念圖書館、建館、臺機以及期待返校。在設計上,最困難的其實是從發現問題開始保持思考和設計的連續性。
  3. 疫情會不會帶來一些困難和影響?答:會。沒有對地段的親身調研和體驗,只能通過雲端資料想象,必然有所侷限;作息與家人不能同步,也是一個困難。同時也有好的影響,比如線上的教學方式對設計彙報的要求更高,反覆調整PPT的過程也是對設計思路的一次次反思和聚焦。此外,這裡要特別感謝我的導師韓孟臻認真、負責、耐心的線上教學,韓老師確實在努力最小化疫情對教學的影響。
  4. 畢業設計結束以後回望整個過程,又有怎樣的收穫和感受呢?答:16周的週期有足夠的時間去做更全面深入的思考,所以對自己的成果會有更強的把握和認知。在答辯完聽取老師們的意見後,深感可探究的議題還有很多,未來的路也很長。


作品名稱:為設計賦能的認知系統建構與實踐

作 者:文弘博(大五 — 建築設計)

指導導師:韓夢臻


我的畢設是一個建築學研究的可視化系統。這個系統的提出時間比較早,但傳統的圖文結構在這種研究上侷限性很大,尤其是知識之間的相關關係,很難通過文字表達。


這導致了我們的研究案例很孤立,即工具限制了我們的學習和認知。所以我這個系統目的在於強調認知,而非簡單的資料管理;它還包括其他的工具,比如時間軸、地理位置等。


即是用一種更加直觀的方式去回看我們的知識、去發現知識之間的潛在聯繫。這樣,就可以很輕鬆地理解一個作品的時空背景和作品之間的關係。


所有這些信息都是以結構的方式儲存的。同時,個人的結構也可以引入到別人的結構中。


2020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作品展


2020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作品展

(另一種版面:圖文結構表達)

2020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作品展


採訪

  1. 畢業設計的體驗會和之前課程設計有很大不同嗎?答:畢業設計會比課程設計在心態上更輕鬆些,因為對於課設老師會談到很多細節;而對於畢設,我的導師則更多談到對於建築學研究的理解,以及他對於系統的期望。相對來說我會更自由,但工作量會更大,因為項目是從零開始的,沒有現成的工具可供參考。
  2. 過程之中心裡感受是怎樣的呢?答:我做畢設的心路歷程較為平常。等同於寫代碼和Ui,同時整理了一個巴西建築師的學派歷史分析。我認為應該以平靜的心態做好每一件事,因為做設計、或者說做一個獨立的項目很考驗一個人的定力。答辯前我很緊張,因為自己做的不是一個傳統的設計或者研究,但是也得到了老師們的關注和認可。現在我繼續在這個項目上工作,希望能夠形成一套完備的工具體系。
  3. 疫情會不會帶來一些困難和影響?答:疫情確實有影響,比如缺少臺機,寫代碼會不太方便。
  4. 畢業設計結束以後回望整個過程,又有怎樣的收穫和感受呢?答:收穫則是通過 “肝”來修心。我希望通過引入更多別的領域的知識來加強建築學本身,所以我對這個系統傾注了很多心血,比對課程設計更加在乎。系統正式開放之後,希望學弟學妹們來試用, 以提供我需要的用戶的反饋。


作品名稱:彭楚文 · 脈

作 者:歐俊傑、劉錦軒、朱婧文(大四—規劃—合作設計)

指導導師:于濤方、吳唯佳


本次畢業設計在漢文化的背景下,選取了江蘇省徐州市馱藍山-東洞山片區作為設計片區,從歷史文化、山水格局與人居環境的角度切入,提出了漢文化復興的城市設計策略:文化共生、山水共享與人群共融,並形成了以文化可見可感可創造為核心目標,活力之脈與生態之脈為骨架的城市設計結構。


在此基礎之上,我們三人分為馱藍山片區、陶樓山片區與東洞山片區分別展開了深化的場地設計與建築設計。


2020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作品展

2020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作品展

2020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作品展


採訪

  1. 畢業設計的體驗會和之前課程設計有很大不同嗎?
    答:最大的不同在於將之前本科所有的知識整合了起來。如果說整個本科學習是一個從小尺度向大尺度躍進的過程,那麼畢業設計就是一個從大尺度開始、向微觀尺度深化的過程。
    因此需要用到從總體規劃、城市設計、場地設計到建築設計的所有知識。
  2. 過程之中心裡感受是怎樣的呢?
    答:最迷茫的時期主要是從城市設計策略向空間設計過渡的階段。一方面,對於場地的認知讓我們有了一些應對的策略和思路,但是我們卻花了很多時間來讓這些策略空間化。
    這讓我深刻地認識到,案例的學習與借鑑是遠遠不夠的,對於城市規劃中的關鍵問題構建起完整的邏輯體系和知識結構才是至關重要的。
  3. 疫情會不會帶來一些困難和影響?
    答:疫情給合作設計帶來了非常巨大的困難,尤其是對方案的共同討論和表達彙報。對於這一點,我要感謝我的兩位隊友,我們默契的合作使得整個畢業設計的過程效率與歡樂並存。
  4. 畢業設計結束以後回望整個過程,又有怎樣的收穫和感受呢?
    答:我感到還有很多需要學習和歷練的地方。對於一個總體的城市設計而言,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自洽,或者說是概念的純化和從一而終。
    在幾平方公里的總體層面提出的想法要一層層落到最後幾百平米的建築平面設計,這其中有許多走偏路的可能,很有可能這節課彙報的內容和上節課提出的想法截然不同,因此老師的指導、和老師的交流至關重要。
  5. 想給學弟學妹提什麼建議呢?
    答:在完成城市設計的過程當中,思路一定要清晰,或者說,一定要有一個宏觀的架構。這需要的是設計課程之外的積累,乃至於對於其他知識領域的涉及。
    實際上,對於城市規劃的學習要始終保持包容和借鑑的心態。


作品名稱:基於文綠一體理念的三門峽地坑院工作站設計研究

作 者:施海茵(大五 — 建築設計)

指導導師:張弘、任飛


三門峽站選址位於陝州區張汴鄉曲村,當地以地坑院文化而聞名,地坑院的建構方式和建築形態包含了許多值得綠色建築借鑑的經驗和智慧。


本課題通過實地調研以及對地域文化和綠色設計策略的研究分析,在三門峽工作站項目中提出一種改善傳統地坑院在空間使用和物理環境等方面不足,將傳統地坑院現代化、綠色化的具體設計策略與方法。


研究結合對比傳統地坑院的通風、採光性能,進行模擬分析,為傳承和創新地坑院傳統建築形式提供一些借鑑和依據。


2020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作品展

2020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作品展


2020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作品展


2020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作品展


採訪


  1. 畢業設計的體驗會和之前課程設計有很大不同嗎?答:我覺得最大不同在於鄉村振興工作站是一個實際的建設項目。這個課題對於我們就如一次小實踐、小挑戰,一次職業建築師的初體驗。我們不能侷限於紙上談兵,必須要實際考慮建築結構、構造、水電、暖通、消防、無障礙、綠色技術等等層面,也包括室內的傢俱、燈具、天花、地板、軟裝佈置等,統統都得體現到彙報和圖紙裡。
  2. 過程之中心裡感受是怎樣的呢?答:這個項目是和當地設計院合作的,我需要和院裡不同專業老師做協調。記得在施工圖階段,每兩三天就得跟不同專業的工程師打架。因為經驗不足,有時候打不過還是得請老師幫忙,我也在過程中慢慢學習和累積經驗。而且因為我同步的在做內裝設計,所以常常做著設計突然收到新任務或者要求開會,無時無刻都在“備戰”中。
  3. 疫情會不會帶來一些困難和影響?答:第一點是在家上網課和做設計,未能和老師直接的交流和討論,用筆記本建模畫圖渲染也確實折磨;第二點是不能夠到三門峽當地,跟合作設計院溝通協調全靠線上聯繫,很多問題直接交流很容易就解決了,但在線傳話發文件效率較低。但是疫情期間在家學習,不出門不斷電,專注在學業上的時間也比平時多,最後出來的成果還是挺滿意的。
  4. 畢業設計結束以後回望整個過程,又有怎樣的收穫和感受呢?答:這次畢設是我第一次真正意義地參與到一個實際項目的建設流程之中。雖然很多時候還是需要老師給予指導或是做決策,但是我在這個過程中更多的是一個主動者角色,可以參與到不同環節,也需要擔任各個專業之間的橋樑。它幾乎把我本科幾年關於建築學的學習濃縮在一學年,是一次很難得、也是很多其他學校同學接觸不到的寶貴機會。


作品名稱:學校教師採光標準重評估(以北京為例)— 基於CBDM法

作 者:周昕怡(大五 — 建築設計)

指導導師:張昕


學校教室採光對學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有重大影響,在國家現行標準中對採光相關的設計並沒有具體要求,故難以根據教室內各參數尺寸來判斷其採光是否達標。


同時,光會隨時間、空間的變化而變化,因而不能單就某地某教室某時的採光測量值來進行研究。


本文通過數據調研與規範研究,在得到標準教室與教學樓模型後,使用DIVA for Rhino光學模擬插件對所選15個基準教室,在7個代表城市內進行全年逐時的基於氣候的動態採光模擬。


通過後期數據處理,得到Cav(採光係數平均值)、DA(自主採光閾)、DI(天然光照度)等光學指標。最後通過自擬的評價標準,通過計算不良利用時間佔比來對不同採光方案進行排序,以此對採光標準進行重評估。


2020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作品展


2020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作品展


2020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作品展


採訪

  1. 畢業設計的體驗會和之前課程設計有很大不同嗎?答:因為這次畢設是研究型的,雖然前期調研的工作和以往設計課找案例的情況差不多,但到後期主要都是在做實驗模擬和數據分析,工作的方向和流程都和以往不太一樣。
  2. 過程之中心裡感受是怎樣的呢?答:在前期的工作中,我們儘可能多地去調研了全國中小學教室的形式、桌椅排布等內容,發現不同地區確實會有不同的策略。這導致了後面我們要模擬的方案數量大大超出預計並無法在一學期內完成。所以最後,我們在保證研究思路完整的情況下,進行了取捨,只保留了最重要的參數。張昕老師和陳曉東助教對我畢設各階段的決策都給出了重要和正確的意見,甚至後期在遇到我無法解決的問題時,是老師提出了最後的解決方案。通過本次畢設,我很好的瞭解到了我國中小學教室採光策略和標準的現狀,也很高興自己的研究結果可以為之後的標準設定提供參考。
  3. 疫情會不會帶來一些困難和影響?答:在分配選題的時候,考慮到我是張昕老師帶的3個學生裡離學校最遠的,所以讓我做了主要靠電腦模擬的課題,所以對於畢設本身,疫情的影響很小。但由於全程都是用zoom在溝通,老師,助教還有我的時間需要互相協調,而設計課的時間都是不定的,導致出現了很多次等待上課的情況。
  4. 畢業設計結束以後回望整個過程,又有怎樣的收穫和感受呢?答:這次畢設加深了我對光學及其相關指標的瞭解。而在此之前我對此所知不多,對於光學的瞭解也基本來自於張昕老師的建築光學這門課。


作品名稱:廣州北京路口十字街頭設計

作 者:鄭惠元(大四 — 建築設計)

指導導師:朱文一


選擇了朱文一老師的設計組,意味著設計將從城市設計的視角向前推進,而這一次老師向我們提出的問題是:如何將一個以機動車交通為主導、令人失望的十字路口,轉變成為以步行為主導、充滿活力且宜人的城市公共空間——十字街頭。


受到疫情的影響,設計的地段由我們自行在現居的城市選擇;地段既包括十字相交的兩段道路,也包括四角的地塊。設計由城市尺度向建築尺度深入,最終完成城市尺度下的設計導則(內容包括道路斷面、立面風貌、地塊功能定位等設計指引)與其中一個地塊內的完整的建築(改造)設計(全套技術圖紙及效果圖)。



此次設計地段選擇了廣州的北京路口,它也是廣州最繁華的商業步行街入口。


因此,城市尺度的導則設計對東西向的機動車道路與南北向的步行道的交接進行了應對,重新設計了道路斷面,以減緩機動車對步行空間的衝擊與侵佔;並結合照明、傢俱、綠化、鋪地等多種手段營造良好的步行空間與商業氛圍。


地段內特有騎樓歷史建築,設計通過立面的改造指引對這一風貌進行強化,並相應地置入老字號餐飲、書店等業態與之匹配。


在此基礎上,選擇了東南角地塊內的建築進行設計,希望將其打造為以“言幾又”書店為主體的文化綜合體,為具有較強文化消費能力和意願中青年一代提供週末休閒娛樂的去處。


“言幾又”書店品牌涵蓋購書、沙龍、文創、咖啡等多種功能,對應的空間獨立又緊密聯繫;此外,綜合體內入駐海底撈、VBoy滑板學校等品牌,建築內部空間依據品牌對空間需求的異同進行整體與局部設計。


2020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作品展


2020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作品展


2020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作品展


2020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作品展


採訪

  1. 1.畢業設計的體驗會和之前課程設計有很大不同嗎?答:單從設計來說,應該沒有很大的不同;只是設計的週期變長了,也體驗了從城市設計轉入建築設計這樣一個相對完整的流程。不過總體感覺把控得很好,這也要感謝老師和助教學長給我們特別清晰的日程安排,每個階段進行得有條不紊、心中有數。不同的地方在於論文,相信對相當一部分同學來說這也是本科期間唯一一次正式的學術論文寫作,到了下筆的時候才會發現自己的學術素養實在不足。我在選題和寫的時候都遇到了不少的困難,中間還推翻重來了一次,專注寫論文的一個月每天都很辛苦。
  2. 過程之中心裡感受是怎樣的呢?答:只看設計過程,還是快樂的時候多,尤其是在最後出圖階段,一步步把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搭建展示出來時。雖然我還是自認不擅長大尺度的東西,但也努力在題目和自己敏感的方面找到共通點,並且可以說是討巧地把精力放在一些細節上——既能帶來設計的愉悅,也能有比較出彩的效果。
  3. 疫情會不會帶來一些困難和影響?答:在疫情期間獨自面對一個沒有既往調研資料的地段還是比較困難的;還有,出圖的素材都在臺機裡,到了最後一週只能在素材店大量購買、下載,拼湊地用起來。不過也有賴於這種線上展示彙報的形式,大家的圖都明顯變水了,出圖的壓力好像也減輕了一點。至於教學層面倒是幾乎沒有影響,每週兩次線上見面非常愉快,甚至希望把線上模式繼續推行下去。
  4. 畢業設計結束以後回望整個過程,又有怎樣的收穫和感受呢?答:收穫上,首先是寫學位論文受到的學術訓練,並且感到word技能精進了很多。然後,通過同組的同學可以反思到自己的很多不足。比方說做設計時考慮問題的缺陷——缺乏外部視角對形態和立面的考慮、做得比較僵化、像極了快題畫完平面後對立面隨便處理的樣子。最後,很感謝老師們對我表達出來的東西的肯定,儘管在時間和能力的制約下它仍有很多明顯的弊端,但我還是非常喜歡這個設計,也謝謝老師們的喜歡。這也可以說再一次明確了我對自己的認知——自己擅長做什麼、怎麼樣能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等,也更加堅定了保研前考慮好的方向。


作品名稱:命運交叉口——秋葉原地區十字街頭改造

作 者:張佳奇(大四 — 論文 + 設計)

指導導師:朱文一


地段選在了位於東京的二次元文化起源地——秋葉原地區。位於地段南側的原有十字路口存在諸多問題,比如天際線不完整、建築之間缺少對話、地段性格不突出等。


此次研究設計意圖通過對二次元文化與秋葉原地區的歷史溯源調研,將其改造為具有地標性建築物且二次元氛圍濃厚的十字街頭。其中,西南角為重點設計的《命運石之門》主題手辦展覽館。


形態表現為建築主體與橫跨道路的兩條交錯條帶之間的穿插,條帶部分為展覽的中心區域,漸變的高差和室內外的轉換創造了多種視線交流。


條帶的東側與大型遊戲城Big Apple相連,為遊客提供了更加連續的二次元聖地巡遊體驗。


2020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作品展


2020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作品展


2020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本科生畢業設計作品展


採訪

  1. 畢業設計的體驗會和之前課程設計有很大不同嗎?答:這次畢業論文采用的是先論文後設計的模式,讓我們對設計前的理論研究有了更深入的思考與探索。不同於以往設計的初期調研,此次我們需要把各種信息整理為一個特定的主題,主題研究與設計實踐共同組成綜合論文訓練這一整體,所以前後內容要相關且高度自洽。以往做設計時,隨著設計推進,概念與成果的關聯性可能會一點點降低,出圖時甚至要努力回憶自己最初的設計意圖與靈感來源。但畢業設計會讓人不斷審視兩者之間的關係——我研究的問題對於之後設計有多大幫助?我的設計是否延續了論文研究的主題?另外,做設計時也會不斷完善修正理論研究,所以不僅僅是單向的補充,而是相輔相成的。
  2. 過程之中心裡感受是怎樣的呢?答:感到非常踏實。理論研究不是靈感乍現的東西,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需要靜下心來慢慢思考。當確定要做東京秋葉原地區的十字街頭改造,而這一設計顯然是要體現這個二次元街區的典型特點,所以將論文題目確定為《以秋葉原為例的二次元主題城市空間初探》。題目的關鍵集中在一個問題——秋葉原的城市空間形態和建築本身有什麼不同於其他地區的特點?儘管建築瘦高顏色鮮豔是一望而知的特點,但是如果想寫成一篇完整論文,就需要弄清楚來龍去脈前因後果。於是論文從狹小平面排布、豎向廣告掛牌、高飽和度立面三方面入手,查閱了不少資料系統性地調研整理出一個關於二次元文化街區樣貌的研究框架。深入的研究給設計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寫作過程中,設計的意圖也越來越明確,就是要打造一個地標性的有辨識度的二次元十字街頭。
  3. 疫情會不會帶來一些困難和影響?答:熟練使用視頻軟件後與老師和同學之間的交流很順暢,而困難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1)設計前無法實地調研。實地調研帶來的情感體驗是看地圖無法取代的,如果選取相當熟悉的十字路口進行十字街頭的改造,還比較容易,要是選了相對陌生的,便只能通過圖片蒐集不斷模擬並強化那種實地的空間感。(2)做模型方面。在家做模型不太方便,推敲過程中完全使用su模型,如果有實體模型可能會更直觀。最後的展示所用模型也很重要,能夠讓第一次看到的老師儘快理解你的設計思路。本次設計,老師建議我們做一個小視頻來彌補沒有實體模型的遺憾。我也是第一次做渲染視頻,走出了舒適區。(3)出圖方面。我帶回家的是一個有點舊的筆記本電腦,導出CAD線稿的過程中其他工作幾乎完全被迫停止,PS更是非常佔內存。在家出圖是全新的體驗,第一次在交圖周完全沒熬夜地出完了圖,可能因為節省了很多非工作時間。
  4. 畢業設計結束以後回望整個過程,又有怎樣的收穫和感受呢? 答:感受到了興趣的力量。老師非常支持我們去研究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東西,如果你喜歡美食就可以做餐飲主題,喜歡時裝可以做商業主題,而我喜歡看日漫,就選擇了二次元文化。興趣為支撐的設計會讓人更富激情與動力,深化的時候也更有方向性。不僅是設計過程,出圖也可以按照自己喜歡並想要精進的風格來。這次出圖預留時間比較充足,我就去研究了一下日漫風格的效果圖區別於傳統插畫風的特點是什麼,然後進行了嘗試。其實有時候學習新的出圖技巧是稍微有點痛苦的過程,但如果對它發自內心地認同,可能會大大提升學習效率和鑽研時的耐性。
  5. 想給學弟學妹提什麼建議呢?答:(1)調研階段。閱讀文獻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研究的是外來文化,不要侷限於知網能夠查到的那些中文文獻,不要讓語言成為研究深入的桎梏。因為日本算是二次元文化的起源地,他們研究的時間比我們更長,也可能更具有本土特色。所以論文查閱的資料中很多是日文的,儘管日文水平遠遠沒有達到能夠閱讀論文的程度,但是藉助翻譯軟件還是能夠基本理解,其資料的詳實程度令人非常驚喜。(2)設計階段。善於運用自己的前期研究,每一步設計的推進都能夠有理有據。設計不是一件能夠隨時討論對錯的事情,但是起碼要前後邏輯連貫一致,徹底說服自己,也能夠說服大多數評閱者。拍腦袋想出來的法子有時候可能是天才的創想,但是也很可能會是讓之後的自己陷入無數矛盾的一步險棋。(3)出圖階段。做好時間管理,預留足夠的時間進行表達。設計很重要,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表達,前期很多的精細思考可能會白費。老師很早就讓我們確定好自己的排版,要畫幾張圖,什麼風格,甚至還有透視圖裡面的人物,這大大地幫助我們提高了出圖質量。比如前期調研分析、中期調研結束的時候的成果經過加工就能成圖,很多都是課堂展示PPT分析圖的加工,不要一直拖到最後去佔用留給主圖的時間。此外,及早確定出圖風格,也能夠給自己更多的試錯機會。比如一直是渲染寫實風,這次想嘗試一下插畫拼貼,或者反過來,及早地確定就可以開始軟件的深入學習,最後畫出能夠不負自己設計心血的圖紙,給設計劃上圓滿的句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