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為消費是自己願意花錢?其實都被操控了!

在物質生活越來越優越的當下,不少人信奉及時行樂的消費觀,幾乎每個月到最後都月光。在剁手族來看,自己花錢是出於自己的意願,完全是自由的一種消費行為。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你以為消費是自己願意花錢?其實都被操控了!

模仿定律

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塔爾德曾經在1890年出版了一部著作《模仿的定律》,詳細分析了大眾在社會中的心理變化。他一針見血地指出,人類的消費行為其實就是模仿他人生活習慣的行為。書中把模仿分為3種:

1、慣例模仿,指同類人的模仿;

2、習俗模仿,指個人模仿社會風俗習慣的行動;

3、時代模仿,指模仿他人時髦的時裝、式樣等。
而在具體的消費場景中,就變成了下層人士對上層人士的模仿。舉個例子,你想要減肥其實完全可以通過節食和適當跑步來達成目標,但有些人會去購買售價昂貴的健身卡,再配上一整套健身裝備,在還沒開始減肥的時候就已經投入不菲。再有,許多人寧可把自己超過一半的收入拿去整租一套房,也不願意和室友合租。這些超過生活必需的消費,其實都是模仿更上流人士的生活。

人設經濟學

心理學家霍妮曾提出這樣一個理論:人的一生,是一個努力克服虛弱感,並在一個充滿危機的世界裡安身立命的過程。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人會根據自己的情況,在不同的“人設”之中進行選擇。而在移動網絡大行其道的現在,社交平臺的人設形象重要程度甚至超過了實際生活中的形象。

經濟學中也有一個概念叫“人設經濟學”。指的就是商家捧紅一個人,打造某種生活方式的人設,並不斷向社會傳遞這種生活理念,讓你在心底接受,並完全認可。我們常常在電視上能看到一些人每天堅持喝自己沖泡的咖啡,但其實很多人並喝不出手工與機器咖啡的區別。又說購買奢侈品是一種生活態度,其實細究下來奢侈品和平民款並無功能上的差異。然而,有相當多的人之所以在這些地方花費不菲,是在潛意識中把自己打造成那個人設,然後得以在朋友圈展示出來。

除了與腦海中設想的人設靠攏,還有不少人完全是出於跟風原因進行消費。如果一款產品身邊的人都在購買而唯獨自己沒有加入,那麼這個人就非常容易缺乏安全感,從而產生從眾行為。未來在消費購物前,不妨三思後行,多問自己幾個問題,看看到底是消費心理作祟,還是自己確實有購物需求。

(本文綜合自:國館、財經早餐、前瞻網)

更多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錢隆卡管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