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溧河可是召父渠?千年召渠今猶存


召信臣留下的不僅是“父母官”的典故,還有澤被百姓千年的水利工程

順流而下覓召渠

李萍

南陽溧河可是召父渠?千年召渠今猶存

西溧河入白河處


提起“召父”召信臣,南陽人應該不會陌生,這位重視興修水利的西漢南陽太守,與東漢杜詩一起留下了“召父杜母”、“父母官”的歷史典故。但你也許不知道,近兩千年前的召父渠,至今仍在南陽大地留有痕跡。當前,西溧河(一說為召父渠)綜合治理工程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它與東溧河是什麼關係?它們與召父渠又有什麼關係?5月15日,記者隨南陽曆史文化學者等數人,順東西溧河部分河段而下,實地探尋這歷史上的水利工程,尋覓千年前召父渠的遺蹟。

南陽溧河可是召父渠?千年召渠今猶存

東溧河入新野五星鎮處白河


溧河有兩條,西溧河為人工開鑿


大家都知道溧河,但我們所知的溧河,事實上應稱為“西溧河”。這條引水於白河遊覽區腹地的21.7公里長的河水,是一條人工開鑿的古老灌溉渠道。西溧河之首為馬渡堰,明嘉靖《南陽府志》載:“溧河首受淯水於南陽東八里溧河橋北,名馬渡堰處。”《南陽地區水利志》載:“召渠,古名棘水,今名溧河……該渠在南陽城東約四公里龍王廟的白河上築壩引水,名馬渡堰。”

然而馬渡堰早在歲月的風雨中蕩然無存,城區內的西溧河故道也大段大段地湮滅於城市的樓宇和街道中。目前上游較清晰通暢的河道在長江路南紡集團院內(該段以上的河道都成了暗涵),在此記者看到,河道自東北方長江路蜿蜒而來,以東西流向穿過廠院,而後向西南方而去。順流而下,在仲景路與雪楓路交叉口河段,但見水面寬闊開敞,正在治理中的西溧河兩岸綠意盎然,視野廣闊,一派宜人的生態原野氣息。該河段,也是目前整個西溧河最寬闊的地方。

西溧河自北向南流過南陽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高新區、宛城區,“20年前西溧河在宛城區黃臺崗鎮劉官營村附近流入白河,但後來因河道採砂、河床下切,把原本平滑入河的一千多米溧河堤化為烏有,溧河入河口於是提前到劉官營村北千米外的王廠村附近,斷崖式注入白河。“ 市水利局農建辦副主任楊柳說。正因為”斷崖式注入白河“,在溧河入白河口,記者看到了頗有景觀效果的小”瀑布群“,從城市跋涉而來的溧河水似乎因”呼吸“通暢而格外清澈,帶著轟鳴作響的吼聲和奔放的氣勢直傾白河。

按《南陽地區水利志》,西溧河應為召父渠, 至少存在這種可能性,元代有碑刻贊其”春雨桑麻,千家翠擁,秋風禾稻,萬頃飄香“,可見當時沿河兩岸灌溉盛況。不過,南陽文化學者郭文學說,他查證西溧河開挖於宋元豐年間,原名牟河渠。倘若如此,大概是因為一代循吏召信臣太過於深入人心,所以後人願意把人工渠冠以他的名號吧。

之所以稱”西溧河“,因其東邊還有一條東溧河,這是一條自然河流,因時代和地形地貌變化,其源頭現為南陽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李八廟居委會小盆窯村,自此流經宛城區,上世紀因分洪原因在宛城區閆橋村開挖人工河道分流,自此一股在閆橋村西入白河,另一股則流向新野,在該縣五星鎮入白河。時光蒼茫,曾經寬闊的河道依稀還能看出輪廓,但站在五星鎮農田旁看東溧河時,怎麼也沒想到,這條古老的河道里,也曾流著千年前召父渠的水。

南陽溧河可是召父渠?千年召渠今猶存

東溧河上閆橋閘

新野召父渠,其水匯入東溧河


西漢元帝時的“召父渠”渠首,就在今新野縣沙堰鎮西南白河故道的拐彎處。儘管近兩千年過去了,但渠道仍在,深達數米,只是成了長滿雜樹的乾溝。新野文史研究學者葛磊說,不僅渠道仍在,幾年前甚至在白河故道中挖出了大量當年攔河築壩的大石。

葛磊帶路,來到渠西不足千米處的白河處,白河中隱約可見石塊堆集。而在白河南側,有村民挖來養魚的魚塘,魚塘兩側不時可見散落的大石塊,在南側還有幾處石塊堆集一起,大石目測上噸重,這些大石都是幾年前從白河故道挖出的。葛磊介紹說,這裡不僅是西漢時的召父渠,三國時關羽也曾在此提閘放水配合用計水淹曹軍,至今在新野縣沙堰鎮,還有一株關羽在激戰前夜住宿的千年古桑”關宿桑“,“這裡不僅有漢文化、水文化,也有官德文化蘊含其中啊。”可惜這些見證了滄桑歷史的大石,如今卻閒置路邊。

南陽溧河可是召父渠?千年召渠今猶存

散落路邊的大石


一路追尋召父渠,向南是渠水流經的霞霧溪村,再向南則是新野縣城郊鄉的板橋鋪村,在此分為三支流,西名蘭草溝,東曰長湖溝,中為官渠溝,故稱“三泉陂”,據瞭解,三支總長約六十餘里,”灌田萬頃“。板橋鋪,還是漢光武中興的雲臺二十八將之首鄧禹之故里,召父渠分三支處,”漢高密侯鄧元公故里“碑樓猶在。

離開時,看到新野縣沙堰鎮的召信臣廣場,高大的漢白玉“召父”雕像引人注目,一旁還雕著頌揚召父的詩句:”召父修渠千秋功,潤澤黎民稻菽豐。一干三支今猶在,百姓敬仰照汗青“。據瞭解,這一干三支召父渠的水,最終洩入東溧河。歷史有時就是這麼奇妙,被視為召父渠的西溧河,被召父渠洩水的東溧河,居然都與召父有著密切的聯繫,即使千年過去,“好為民興利、務在富之”的召信臣,依然“活”在南陽人的口中心中。

南陽溧河可是召父渠?千年召渠今猶存


南陽溧河可是召父渠?千年召渠今猶存

關宿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