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培养孩子自律,这件事千万不要再做了

瓜瓜的故事

瓜瓜已经三岁半了,是个可爱调皮又活泼的小男孩。他的玩具大部分是男孩特征比较明显的刀枪棍棒,除了这些,瓜瓜还喜欢妈妈厨房里的工具,比如炒菜 用的铲子和勺子等等。平时,瓜瓜拿着他的“玩具”在家里到处敲敲打打,最倒霉的是平整的墙面。

经过几个月的“强力摧残”,家中没有一面墙是干净的,都被瓜瓜的工具敲的满目疮痍,有的地方连大白下方的土都被敲了出来。由于瓜瓜的淘气,家里的玩具也到处都是,每次都是瓜瓜妈来收拾,收拾一次要很久。瓜瓜的父母决定要“教育”下这个小家伙,于是家里出了2条规定,第一是不允许再敲墙面,做到了每周可以买一个玩具;第二个是帮忙收拾玩具,每次可以获得5元钱的奖励,用来买瓜瓜喜欢的任何东西。


想培养孩子自律,这件事千万不要再做了


刚开始,这个办法很有效,瓜瓜似乎变乖了好多。。看着自己储蓄罐里的零钱越来越多,瓜瓜很开心。可进行到第三周的时候,瓜瓜似乎有点不耐烦了,不仅不帮妈妈收拾东西,并且“重操旧业”,家里又叮叮当当了起来,墙面再次遭到破坏。瓜瓜妈很生气,曾把瓜瓜叫到房间里让他反省,两个人都闹得很不愉快。做了“好事”,家长奖励点钱,不是积极的教育方式吗?现在怎么不奏效了呢?到底用金钱来管教孩子,培养他好习惯,这样做错了吗?


育儿中经济奖励的逻辑

“研究表明,当提供外部激励和奖励来执行任务时,这些刺激会降低个人的内在动机。这种负面影响在孩子身上更为明显。”-E.L.Deci,Koestner, and R.M.Ryan,"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Experiments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Extrinsic Reward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no.6(1999):627-68.


生活中,像瓜瓜妈这样给孩子经济奖励的家长不在少数。很多父母为了激励孩子表现良好而采取的一种制度安排,看上去好像很合理,但是

经常使用价目表或者“明码标价”的奖励机制正在教给孩子一个道理:好行为必须要给予奖励。


想培养孩子自律,这件事千万不要再做了


我们常常会发现,这种奖励机制常常是有效的。可经济奖励的问题不在于有没有效,而在于传递了一种变了味的“价值观”。收拾自己的玩具,不在墙上乱涂乱画,早晚刷牙洗脸,按时起床,这些不都是孩子应该在做到的吗?这是他们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别人的,别人更不应该给予奖励。而这种负面影响可能会贯穿孩子的一生。当你和孩子说:“宝宝,把你的玩具收起来,咱们要吃饭了。收拾好了去洗手。”孩子常常会“听不到”或者直接拒绝。而你接着说:收拾好玩具,洗完手,妈妈可以奖励你10块钱哦。“刚好想买新玩具的孩子听到了有奖励,就会主动去做这些事。可这背后逻辑却是:我做了你说的事,你会给我什么好处?”久而久之,孩子们会认为,我做的一切事情都应该得到回报


就像瓜瓜一家一样,从短期上看,这种经济奖励似乎是有效的,可从长远来看,孩子把在家中应尽的“义务”看成是必须要付出劳动报酬的“工作”。那么这种报酬会持续一辈子吗?当没有报酬的时候,孩子能否再去做家长要求的事?很显然,经济奖励不能为孩子提供更多发展自律和自控能力的机会。这让我想到自己上学时候的故事。高中的时候,学校要求所有的同学7点必须准时坐在教室里。我家去学校需要乘车将近30分钟,下车后还要走10分钟左右,加上起床后洗漱、吃早饭等时间,我在凌晨5点时必须起床。东北的冬天很难熬,早上6点出家门赶第一趟公交车,出门踏着厚厚的白雪,抬头就是北斗七星。早上出去天还没亮,晚上回家天已经彻底黑了。课业繁重,睡眠不足,高中那三年成了我这辈子最不愿意回去的时光。最开心的是周日,只有周日上午有时间休息,我就能多睡一会。我从来不迟到,为什么呢?因为迟到会被罚站,被老师狠狠地批评,所以 我不敢迟到。


想培养孩子自律,这件事千万不要再做了


可从“经济奖励”这个角度再去思考不敢迟到的这个问题,其中的逻辑便是:按时上课是我应该做到的,与老师无关。不管老师批评与否,我都要按时到学校。还有就是很多女孩子减肥,是为了让男朋友夸自己好看,而实际上,减肥的目标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有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减给别人看。那么所谓自律应该是为自己负责吧。


那么怎样才能激励孩子自律呢?


1.明确概念:就如前面讨论过的,首先要让孩子明确的就是这件事是你应该做的,即使你不喜欢。不按时吃饭,饿坏的是你的肚子而不是妈妈的;书本、玩具是你的,不是妈妈的。在整个过程中,家长要让孩子知道这件事一定是孩子自己来完成的,而不是别人。


想培养孩子自律,这件事千万不要再做了

2.不断地训练并提供帮助:刚开始孩子一定是很不配合的,家长无需急躁,一定要做到有耐心、有恒心。当然,孩子刚开始的不配合可能是因为做不好也可能是因为情绪上排斥,那么家长应该提供必要的帮助。比如让孩子收拾玩具时,家长可以提出和孩子分工的方式,家长完成少部分的,孩子完成大部分的。有时孩子只是缺少一个帮手或者说是“同伴”。当然,也要给予孩子足够的同理心,比如孩子说我不想收拾,那家长要及时回应:是的,我知道你不想收拾,你还想再看会电视对吧。与此同时,我们要一起吃晚饭了,我觉得咱们能准时坐在一起分享这顿晚餐应该更快乐点。我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菠萝肉。


想培养孩子自律,这件事千万不要再做了


3.给予正面的反馈:当孩子做完了以后,家长应该给予积极正面的反馈。这种反馈与夸奖还是有分别的,它应该是对于孩子做的具体事情的简单分析和比较中肯的肯定,而不是简单的说“太棒啦”。你可以说:看,咱们的房间干净多了,这都是你收拾玩具以后才能做到的,尽管你刚才不想打扫,但是你还是努力地把玩具收好了,帮妈妈收拾家里,帮了不少忙。我为你感到骄傲!


想培养孩子自律,这件事千万不要再做了


反观我们成年人,其实很多时候也由于分不清自己该做什么而缺少自律的习惯。我们总觉得“付出”就应该有回报,可忽略了自己作为社会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自律是从认知上的一种改变,家长正确地把这种观念传授给孩子,孩子才能真正自律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