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泰坦尼克号一起沉入海底的推理大师

杰克·福翠尔(Jacques Futrelle,1875—1912) 1875年出生于美国乔治亚州,父亲是大学教师,自幼便在充满文艺气息的环境中长大。18岁离开学校进入《亚特兰大日报》工作,曾短暂在《波士顿邮报》任职,后返回《亚特兰大日报》撰写体育专栏。福翠尔1895年结婚后迁居纽约,再迁居马萨诸塞州,并展开他的写作生活。


随泰坦尼克号一起沉入海底的推理大师


福翠尔笔下的侦探是一位有着贵族血统的古怪教授,名叫奥古斯塔斯·S·F·X·范·杜森。范·杜森拥有大大小小二十多个学术头衔,包括哲学博士、法学博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医学博士、牙科硕士等等。他个子矮小,双肩瘦削且下垂,剔得溜光的面颊在大多数时间里显得非常苍白。由于经常观察和阅读,范·杜森的眼睛总是眯着,一副厚厚的眼睛总是挡在这对水蓝色的眼睛之前。范·杜森有着超乎寻常高而宽的额头,头上满是浓密而蓬乱的黄发。他被媒体称为“思考机器”,而“思考机器”运转起来就不会停下来。


1905年,福翠尔第一篇“思考机器”系列故事发表,并在《波士顿美国人》杂志上连载,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十三号牢房》。在故事中,范·杜森在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成功逃离了戒备森严的牢房。这是一个经典的不可能犯罪,也是全世界读者最熟悉的“思考机器”系列故事。福翠尔因此名声大噪,小说还向读者挑战,最合理的解答可以获得一百美元奖金。


1912年1月,已经世界闻名的福翠尔同妻子来到英国,与出版商洽谈作品的出版事宜。会谈很顺利,两人购买了4月回美国的船票。但不幸的是,这艘船就是大名鼎鼎的泰坦尼克。


福翠尔夫妇遭遇了泰坦尼克号的冰山悲剧,福翠尔将妻子推上救生船,但是自己却拒绝上船,要求先救其他人,自己和七篇没有发表的小说沉入大西洋。


随泰坦尼克号一起沉入海底的推理大师


一起来了解下《十三号牢房》的故事。


饭桌上,范杜森和另外两位教授打赌,思维无所不能。为了证明这个断论,他自己要求被关进最森严的监狱单间,被最残酷的监狱长监视,就这样三天之内,他会如何逃出去呢?如果是《肖申克救赎》里安迪靠毅力,《越狱》里米勒靠文身,那书中的范杜森完全靠智慧了。


《十三号牢房》还包括几个精彩的故事。神秘的跑车在深夜疾驰,女演员如何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匕首刺穿心脏,富家女为何深夜在酒店蒙面等待?一夜之间,银行被劫,凶手是身藏巨款的银行行长,还是美貌风韵的美女秘书?


古宅、深夜、发光的鬼影……到底是冤死的亡魂,还是贪婪的人性?


看这个瘦小的黄发老头,解决一桩桩悬案。


随泰坦尼克号一起沉入海底的推理大师

【书名】十三号牢房The Problem of Cell 13

【作者】【美】杰克•福翠尔[MOU1] Jacques Futrelle

【译者】邹月心 未晚迟庆立 赵珊珊

【责任编辑】赵乐


作者简介

这个杰克•福翠尔笔下所谓的“思考机器”,个子矮小、脸色苍白,顶着一头浓密蓬乱的黄发、厚厚的镜片底下有一双水蓝色的慧眼、拥有十多个荣誉头衔的天才教授范杜森,深信理性逻辑思考可以解决世界上所有推理难题,他的口头禅是2+2=4、特点是粗鲁没有礼貌,长处是在你一头雾水的时候总能一语道破真相。《十三号牢房》讲述被囚禁在死牢的教授在几乎没有任何工具的情况下怎样逃离。[MOU1] 杰克·福翠尔共创作了五十篇以“思考机器”范杜森教授为主人公的短篇推理小说。这些作品构思巧妙、布局离奇、解答高明。体现了杰克·福翠尔高超的推理创作天赋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故事中的范杜森教授拥有天才的大脑、敏锐的直觉和精湛的逻辑推理能力。可以解决任何费解的谜团。被誉为“美国的福尔摩斯”。杰克·福翠尔的思考机器探案系列作品代表着短篇黄金时代的最高水平,诠释着推理小说“解谜至上”这一最本质、最纯粹的乐趣,其中如《逃出十三号牢房》等名作,几乎入选了所有推理小说的推荐书单,是不可不读的经典之作一。


精彩节选


奥古斯塔斯·S·F·X·范·杜森在自己辉煌灿烂的研究生涯里,成功将字母表里有,而他名字里没有的字母一个个赢了回来。这些字母均因荣誉而得,在他的名字后方依次排开。于是,若将范·杜森的名字与所获头衔全都凑在一起,那将会是个了不起的景观。他是哲学博士,法学博士,皇家学会会员,他还是医学博士以及牙科硕士。不仅如此,范·杜森教授还在国外各种教育、科研机构的评选下,获得过不少其他称号——不过他一般对此秘而不宣。


范·杜森教授的外表与他的头衔一样引人注目。他身材苗条,瘦削的肩膀有些学究气的下垂,刮净胡须的脸庞略显苍白,正是他常年闭关久坐的生活的明证。范·杜森教授总是眯起眼睛看人,令人生畏——一副盘算着琐事的样子——可人们若是能透过厚厚的镜片,看清他的眼睛时,便会发现那不过是两道水蓝色的细缝。眼睛上方,是范·杜森教授最引人注目的特征。那是道又高又宽的眉毛,有着异乎寻常的高度和宽度,一头浓密的黄发盖在脑袋上,紧挨着眉毛。在以上所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范·杜森教授生出了一种古怪而近乎怪诞的脾气。


范·杜森教授有微薄的德裔血统。他有数代的祖先都在科学界享有盛名;于是,他也合乎情理地有了个聪明的脑袋。范·杜森教授首先是一位逻辑学家。他活了快半个世纪,却至少花了整整三十五年来证明为什么除了一些二加二会等于三或等于五的特殊情况外,二加二是等于四的。一般说来,范·杜森教授也认同一个广为大众所信的观点,那就是:事情一旦开始了,就总得有个结果。他还能集中起从先辈那里继承来的精神力量,去解决一个给定的问题。还有一件意外地会让人惊奇的事,范·杜森教授戴八码的帽子。


全世界都约莫听说过范·杜森教授是台思考机器。这本是个新闻热词,用来形容他在国际象棋领域的非凡表现。范·杜森教授在那时为世人证明了一名象棋生手,也能凭借具有必然性的逻辑力量,打败一位毕生致力于象棋研究的冠军。思考机器!用这一词汇来形容他,也许比那些名誉头衔更为恰当,因为范·杜森教授总是一周复一周,一月复一月地泡在他那间与世隔绝的小实验室里,思考一些足以让其他学者以至全世界都为之震惊的想法。


思考机器偶尔也会有访客,大多访客都在学界享有盛誉。他们来此讨论观点,或是说服自己。一天晚上,两位常客——查尔斯·兰瑟姆博士和阿尔弗雷德·菲尔丁——来访,以便讨论几个理论。理论的内容并不重要,暂且按下不表。


“这事儿绝不可能,”兰瑟姆博士在谈话途中断然宣布道。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思考机器用同样坚决的态度大声强调。他说起话来总是很急躁。“头脑是万物的主宰。倘若科学能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定会取得重大突破。”


“那飞船呢?”兰瑟姆博士问。


“这倒也不是不可能,”思考机器主张道。“迟早会有人造出来的。我想自己来,但我很忙。”


兰瑟姆博士宽容地笑了笑。


“以前就听你说过这种话,”他说,“但这没有任何意义。头脑或许能够主宰物质,可头脑没办法化虚为实。有些东西可没法儿光凭思考造出来,准确来说,是无论你再怎么思考,它也不会凭空出现。”


“比如说?”思考机器质问道。


兰瑟姆博士抽着烟,沉思了片刻。


“比如说监狱的墙,”兰瑟姆博士回答,“没人能够光凭想象就出得了牢房。这要是能办到,世上就不会有囚犯了。”


“人当然能凭借头脑和聪明才智离开牢房,这是一回事,”思考机器厉声说道。


兰瑟姆博士觉得有些好笑。


须臾之后,兰瑟姆博士又开了口:“那我们假设有一间牢房,牢里关押的全是被判了死刑的囚犯——这些人走投无路,死亡的恐惧令他们疯狂,不惜抓住一切机会逃跑——若是你被关在这间牢房里,你能逃走吗?”


“当然,”思考机器宣布道。


“当然,”菲尔丁先生说,此前一言不发的他也加入了这场讨论,“你可以用炸药炸毁牢房——但你现在是关在牢里的囚犯,你可没有炸药。”


“不会有那种事,”思考机器说,“你可以像对待死刑犯一样对待我,我一样能逃出来。”


“这话的前提是你带了逃生工具进去,”兰瑟姆博士说。

思考机器面色一沉,湛蓝色的眼睛里闪显出危险的光芒。


“那你把我关起来吧,关在哪儿都行,我随时奉陪。只需给我留下必需的衣物,我一周之内就能逃出来,”他厉声说道。


兰瑟姆博士来了兴致,坐直了身板。菲尔丁先生新点燃了一支雪茄。


“你是说,你光凭思考就能逃出来?”兰瑟姆博士问。

“我会逃出来的,”回复简洁明了。

“你是认真的?”

“我当然是认真的。”

兰瑟姆博士和菲尔丁先生沉默了许久。


“你愿意试验一下吗?”菲尔丁先生终于开口问道。


“当然,”范·杜森教授说,声音里夹杂着一丝讽刺的意味,“为了让人相信一些不那么重要的真理,我还做过更愚蠢的事儿呢。”


他的语气相当无礼,双方都生出一股近似于愤怒的情绪。这确实是一件荒唐事,但范·杜森教授重申了自己的意愿,并决心一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