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抽空去看了諾蘭的新片兒——《信條》,首先還是要感嘆,大神果然是大神,腦洞之大,一鍋燉不下……
開個玩笑。今天這篇文章不做劇透,因為應該還有很多朋友沒有看過,這裡強烈建議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絕對物超所值。
諾蘭大神的影片,從最初的《星際》、《蝙蝠俠》,再到今年的《信條》,可以說一次不落的都看過了,沒有讓人失望的。
截止10月4日,《信條》豆瓣評分7.8,影迷們普遍反映,此片太燒腦,看不懂。乃至於,待我觀影回來,第一時間又閱讀了《時間的秩序》這本書。
插句題外話,這種閱讀方式,就是主題閱讀——帶著問題,進行主題閱讀,是最高效跟最有趣的閱讀方式。還不清楚什麼是主題閱讀的朋友,可以去看這篇文章《如何高效閱讀,並打造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不過,在這裡要聲明一點,再高級的電影,它也屬於「娛樂」。製作組在製片以及拍攝的同時,穿插了各種符合人性的東西在裡面,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讓你在觀影過程中,感覺到「爽」,從而能賣個好價錢。
如果一部電影,以尊重科學事實為前提,那就不能叫電影了,而應該叫「紀錄片」,但一部長達數小時之久的紀錄片,無論如何,它的票房都賣不到上億美元。
就像郭德綱說的:什麼是藝術?藝指的是演員的技藝,術指的是把藝賣出去的能力,有藝無術叫「詐騙」,有術無藝那叫「商販」,真正的藝術,一定是得「雅俗共賞」。
所以,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它不僅能讓你感覺到爽,它更像是一把鉤子,吸引你對於人性、科學現象,以及未來等領域的關注跟思考。
《信條》正是這樣一部電影,雖然影片中的科學事實並不那麼嚴謹,但它卻成功勾起了我對時間、熵等一系列物理科學的興趣。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聊,電影中讓人印象最深的兩個「科學假設」:時間倒流,以及熵增定律。
也希望你在懷著批判性的眼光,閱讀本文的同時,不要牽強附會,將本文觀點,強行代入電影。
好啦,話不多說,我們發車吧!
什麼是時間?時間的本質是什麼?什麼是熵?什麼是熵增定律?熵減真的可以實現時光倒流嗎?
下面我們一一道來。
什麼是時間?
根據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時間的本質,就是引力場所導致的時空彎曲。當一個物體的速度接近光速(30萬公里/秒)的時候,就會產生時空彎曲的現象,進而時間就會變慢,當它超越光速,超越的值越大,這種感覺就會越明顯。
所以,才會有「天上一天,地下一年」的說法。很明顯,這不是胡謅,而是有科學依據的事實。
由此可見,在地球上,生活在高海拔的人,比生活在低海拔的人,時間流逝的速度,要相對更快一些,即便這種差異感微乎其微,但它的確真實存在。
這說明什麼呢?
這說明,在一天中,我們每個人所擁有的時間並不都是完全一致的,它們並非都是24小時。即,「我」口中的當下時刻,與「你」口中的當下時刻,完全就是兩回事。
它有可能是什麼呢?
從狹義上來說,「我」所說的過去,可能就是「你」生活的當下;
從廣義上來說,「我」所說的現在,理論上,可能就是宇宙中另一個星球文明的過去……
既然如此,我們還能說「時間」這個東西,它是真實存在的嗎?並且,它是按照過去、現在、未來這種順序,排序的嗎?
可能完全不是。
宇宙中並非存在「時間」這個東西,它不過是人類的主觀意識,賦予物質運動規律的一個「名詞」罷了。
為什麼要對宇宙萬物加以命名?因為,它是我們一切思考的前提。
比如,我們把地球繞太陽一週的運動過程,劃分為一年,地球自轉一圈的運動過程,劃分為一日,這樣的區分與命名,便於我們思維進行更加精準的計算。
如果沒有生活在地球上,相信你絕對不會以地球的運動過程,跟人類的主觀視角,對各種自然現象,來進行區分,並給之冠名。
所以,「時間」,它不過是人類為了更好地理解跟思考這個宇宙,而對物質的運動過程,進行的一種劃分,它是人類制定的規則,而並非自然界中真實存在的東西。
因此,人類口中所說的時間,其實並不存在,這個世界,也並非由物質所構成,它們是一個個「事件」,或者說「過程」的產物。
比如「一個人」,他是在經過異性之間的交配、母體受孕、孕育,最後到出生,等這一系列事件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個物質體。
所以,表面上看,人類以及世界的一切,都是物質,但實際上,從宇宙誕生至今,皆是對種種「過程」地描述。
如果拋去人類的主觀意識,祛除「人為痕跡」之後,再來觀察我們賴以生存的宇宙,你會發現,我們平時習以為常的一些固有觀念,比如存在、過去、當下、未來,等等,它們可能並非都是事實。
舉個例子:
賈寶玉這個人,你說他「存在」還是「不存在」?
你說他存在,但是現實生活中並沒有這個人;
你說他不存在,但他的確「存在」於《紅樓夢》中……
既然時間根本不存在,那麼,所謂的時間倒流,其實指的就是「過程回放」。恰巧,這個觀點,與《信條》中所反映的信息,不謀而合。
這也是諾蘭的高明之處,其它有關時間倒流的科幻電影,僅僅是從現在的某一時區,跳轉到過去某一時刻,而《信條》中所演繹的,則是真正的「時間倒流」,它就如同視頻倒放一般,是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親身經歷。
那麼,如果真的可以做到「時間倒流」,需要什麼條件?要搞清楚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到熱力學中的經典理論——「熵」。
什麼是熵?
依據熱力學第二定律,熵是熱力學的一種,用來度量系統中,混亂的程度。
它有兩個前提,一是封閉的系統,二是沒有外力干預。
即,在一個封閉的系統中,如果沒有外力干預,那麼這個系統就會變得越來越混亂,這就是熵增定律。也就是說,宇宙萬物,其實就是不斷熵增的過程。
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最初的意識形態,只是一個奇點,經過無數次的大爆炸,才有瞭如今的宇宙,並且,在暗物質的作用下,至今,宇宙仍在高速膨脹。
聽起來有些抽象,簡而言之,你可以把熵,理解為一種「無效的能量」。
熵增定律為何如此重要,並稱它為經典理論?因為,它揭示了宇宙萬物的終極發展規律。
世界上任何物質,都在朝著熵增演化。
比如,房間不打掃會亂,手機會越用越卡,熱水會慢慢變涼,關係不維護就會變淡,工作不認真就會出錯,人不自律、努力就會慢慢墮落,企業運營不善就會倒閉,太陽總有一天會燃燒殆盡,宇宙終究會走向坍塌……
這些所有的一切,都可以用熵增定律來解釋。
所以,我一直勸大家,不要因為一時的成敗、懈怠就為之沮喪、懊惱,就輕易否定自己的一切。
為什麼?因為,這不僅是人性,它更是宇宙萬物的發展規律,當下所有的一切,包括宇宙本身,都在朝著熵增發展,何況我們渺小的人類。
當然,生命可能並非如此,畢竟,它崇高且偉大。
那麼,什麼是生命?生而為人的意義何在?
薛定諤說過:“生命,以負熵而生,人活著,就是在不斷地對抗熵增定律”。
從生命誕生之初,就註定是一場艱辛與精彩共存的史詩。
依據進化論,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祖先,是一種名叫LUCA的生物體,它是一種無機物,由蛋白質跟核糖核酸構成。
前文說過,宇宙萬物,都在朝著熵增演化,但一個生命體,想要生存下去,它就必須吸收能量,就像我們人一樣,為了生存,你得吃飯喝水,不然就掛了。
因此,為了生存與繁衍,LUCA每天必須吸收大量的,來自自然界的能量,才能繼續在這個星球上,繁衍生息,這種「熵減」行為,反而加劇了環境的熵增。
環境越來越惡化,顯然,無機物們已經無法適應地球的生存環境,在這種情況下,LUCA開啟了究極進化,於是,DNA誕生了。
……
週而復始,從此,生命走向智能。
這個過程,叫做遞弱代償——生命的熵減過程,會加劇環境的熵增,為了更好的適應環境,為了生存,為了獲取更多的物質和能量,迫使生命越來越智能。
從生命的進化過程可以看出,什麼是熵減?
回顧一下,熵增=封閉的系統➕無外力做功
它有二個必要條件:
1,封閉的系統
2,無外力做功
也就是說,任何一個系統,只要滿足封閉系統,且無外力維持,它就會趨於混亂和無序,最終走向滅亡。生命亦是如此。
什麼是熵減?
熵減=開放的系統➕有效的能量供給
它同樣有兩個必要條件:
1,努力保持能量供給
2,努力開放系統
只有這樣,才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智能,從而終生成長。
所以,我們才會說,生命以負熵而生,人活著就是不斷熵減的過程。
太宰治在他的《人間失格》中這樣寫道:“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這個世界中,有些人活著,就已經拼勁了全力。
大多數人,為了生存,每天不得不起早貪黑,阿諛奉承,唯唯諾諾,是是非非……
很多人說,假若有一天,我變「壞了」,請記得我曾經「善良」過的樣子。
誰說不是呢?但是,能怎麼辦,世界就是這樣,從你出生開始,你就在做「逆向生長」。
因此,我們能做的是什麼呢?就是儘可能的去做熵減,把控制權與主動權,儘可能的從外界,重新拉回你自己手中。
可以試著這樣做:
1,將有限的精力,用於最重要的事情上面
這是時間管理中的精髓。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個人每天所接收的信息體量,都是巨大的,然而,我們的精力卻又極其有限。
所以,千萬不要想著把每一件事都能做好,這是不現實的想法,相反,最終你會發現,一天下來,什麼事情都沒有做好。
因此,在保證「餓不死」的前提下,那些能為你產生持久價值的事情,才是真正值得你為之專注的東西。
不要把你的精力與認知資源,浪費在一些畫地為牢的東西上。
高效的做法,是將每天諸多事情,按照重要程度由高到低進行排序,然後把自己精力最好的時刻,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面。
而對於那些不是特別重要的,重複性、規律性強的事情,能外包就外包,能拖延就拖延。
這樣,你才是在做減法,才不會讓自己每天都陷入「混亂」。
可以試著從這幾個清單入手:
除了每天必做的固定工作之外,將所有碎片信息,以及臨時、突發等不重要的任務,通通寫進收集清單,並按照重要程度依次排序。
等工作告一段落之後,比如,上廁所、喝咖啡,放鬆換腦子等這些時間,來處理收集箱裡面的信息。
收集箱裡的信息,如何處理?依舊分成兩個部分:
其一,能外包的外包,並將外包出去的信息,記錄在跟進清單,每天下班之前,跟蹤記錄,已經完成的,記錄在完成清單,沒有完成的,記錄在待辦清單。
或者在跟進清單裡做好標記,其目的是為了讓你記得還有這件事情沒有完成,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千萬不要為了做而做,最重要的,是適合自己。
其二,不能外包的,必須親自完成的,再按照進度,一件一件,依次完成。
這樣一天下來,你會發現,生活,原來可以如此輕鬆美好。
這種方法的好處是什麼?
是讓你時刻都能保持專注,而不是頻繁的在多任務之間來回切換。它能讓你有效地避免「契可尼」效應。
什麼是契可尼效應?
如同一臺電腦,當你同時打開的窗口太多,即使你將其中一個任務關閉,那麼它依舊會在電腦後臺繼續運行,久而久之,電腦內存就會爆滿,進而死機。
大腦也是同樣的道理。
如果你一會兒做做表格,一會兒聊下微信,一會兒又寫份報告,一會又刷刷手機,看似你同時只在做一件事情,其實,其它信息仍處在你大腦後臺裡,繼續運行,只是你感覺不到罷了。
這樣一天下來,大量的信息聚集在你的頭腦中,它會讓你感到,明明什麼都沒幹,但就是感覺身心疲憊。
這就是契可尼效應。
千萬不要小看這一舉措,有時候,你的精力,就是在這種一次次切換之間,被白白浪費掉了。
2,保持開放的態度
警惕一切讓你感到舒服的東西,為什麼?因為,萬物發展規律,就是朝著「極度舒適」的熵增,在演化。
如果你長時間待在舒適區,那麼你就要小心了,它可能代表著,你壓根沒有成長。
熵減的重要條件之一,就是外力作用,這裡的外力,指的就是對你的成長有幫助的力量。
試著多走出去,提升自己的認知,拓展認識邊界,融入更上層的圈子,結識那些,能為你帶來價值,有助於讓你成長的人。
很多人說,沒有用,我天生就是普通人,命運本就如此,不管我怎樣努力,也不會取得成功。
這種思維,其實是不對的。
前文講過,生命從誕生之初,僅僅是一個無機物,經過長期與惡劣環境對抗,不斷進化,最終才形成了智能生物。
而今天的一切,從第一次工業革命至今,不過短短數百年。
這說明什麼?這說明,一切事物,都得先經過緩慢的發展與增長,等達到一個臨界值之後,才會被瞬間引爆,從而高速增長。
這個臨界值就是引爆點。
也就是說,最重要的是什麼呢?是要秉持一種開放式的成長思維。
你要明白,之所以「我」還沒有成功,一定是因為「我」的努力的還不夠,或者說,「我」的經歷、資歷等等這些,還沒能達到一個足以讓我快速成功的臨界值。
所以,你儘管努力,剩下的交給時間。
3,學習,學習,還是學習
生命的熵減過程中,保持開放,跟吸收外界能量,是兩個必要條件。
但,如果自身不做進化,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智能,即使吸收再多的能量,最終也無法將它們轉化為「營養」,幫助成長,反而會淪為大量無用的「熵」,加劇滅亡。
人也是一樣。
前文說,一定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嘗試多走出去,儘量融入更高級的圈子。
這裡有個前提,那就是,首先你得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拓展認知邊界,只有讓自己變得智能,變得值錢,讓這些東西成為你手中的資本與籌碼,你才有可能敲開更高圈子的大門,獲取金字塔頂端的入場券。
如何提升認知,答案就是學習。
許多人都會有這種感受,搞懂了熵增定律之後,彷彿一下子就開竅了。
為什麼?
因為,他們懂得,人生的意義就是在不斷地對抗熵增,不斷執行減熵的過程。
封閉自己,渾渾噩噩的結果,是加劇自己走向「滅亡」。
而保持開放的心態,擁抱成長思維,努力讀書學習,提升認知水平,這些減熵行為,則會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強大。
最後,簡單提一下,熵減,為什麼會讓「時間倒流」?
宇宙之初,是為奇點,通過不斷熵增,加速宇宙膨脹。
然而,有研究表明,太陽的壽命,大約100億歲,目前,太陽大約46億歲,用人類的壽命來衡量,太陽現在仍處於青壯年時期。
但終有一天,太陽會燃燒殆盡,壽終正寢,停止發光發熱,淪為白矮星,當最後一點光亮消失,太陽就會被黑洞無情「吞噬」。
隨著太陽隕落,太陽系所有行星也會相繼坍塌,所有生命終會走向滅亡,宇宙最終淪為星系的墳場。
最後,宇宙停止膨脹,逐漸收縮,退化為最初的樣子——奇點。
這就是逆熵增下的減熵行為,產生的「時間倒流」,理論上,它是存在的。
所以,熵增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它是宇宙萬物的自然規律,之所以我們說它不好,我們要做減熵行為,這僅僅是針對生命而言,針對人類而言,但同浩瀚無垠,廣闊神秘的宇宙比起來,人類,又顯得是那麼的微不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