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比努力重要:20年間三波牛市給我的啟迪

自1997年進入市場以來,我共經歷了三波牛市。牛市,按傳統意義上理解,牛市的核心就是有賺錢效應,特徵是指數大幅上漲、絕大多數股票上漲和場外資金大規模進場。

選擇比努力重要:20年間三波牛市給我的啟迪

第一波牛市——科技牛,是1999年的5·19行情,自1057點漲至2245點,漲幅112%;爆發的契機是鼓勵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國六條頒佈,對應著美國納斯達克指數科技股的爆發,A股的信息設備、信息服務、電子製造等科技股領漲整個牛市。那時候,名稱中只要有跟科技相關字眼的公司都受到了市場的青睞。我A市場上最牛的妖股“億安科技”,當年漲幅超過 400%,成為一代妖王,至今仍是。

選擇比努力重要:20年間三波牛市給我的啟迪

第二波牛市——改革牛,是2005年6月5日,跌破1000點而爆發的6124點超級大牛市,直至2007年10月16日,這波行情漲幅513%,持續時間最長達29個月,算是股權分置的改革牛,也是從那時起,社保、QFII、保險資金開始入市;

選擇比努力重要:20年間三波牛市給我的啟迪

第三波牛市——槓桿牛,是2014年7月22日從2049點溫和起步,直到2015年6月12日的5124點,漲幅150%,這波行情,漲的比較凌厲,跌的也是鬼哭狼嚎,千股跌停、融斷,還有個搞笑的交易方式因為被監管曝光而出現的“虧損式砸盤”,也是這波行情的傑作。

選擇比努力重要:20年間三波牛市給我的啟迪

前幾天看了一篇海通證券的研報,把2008年從6124點跌到1664點之後的大反彈,也劃成了一波牛市,真是不能苟同,一年時間,跌掉了近四分之三的市值,用8個月的時間反彈到行情的腰線處,僅算是修復一下估值的反彈而已。研報裡還把牛市劃分了三個階段,第一是孕育準備期,盈利回落,流動性改善推動估值修復,第二是全面爆發期,估值盈利雙升,戴維斯雙擊,第三是泡沫瘋狂期,盈利平穩,資金大量流入,估值走向市夢率。這個階段理論,我還是很認可的,每一波牛市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是經歷了估值修復、資金入場和瘋狂拉昇三個階段。

這三波牛市裡,2005年開始的第二波改革牛行情最符合這個理論。

第一段2005年6月到2005年12月,6個月的時間,滬指先從05年6月998點漲至9月1223點,漲幅22.6%,隨後回落至12月1070點附近,跌幅-12.5%。如下圖:

選擇比努力重要:20年間三波牛市給我的啟迪

第二段2005年12月到2007年3月,15個月的時間,滬指從1074點漲至3014點,漲幅180%,這一階段的上漲,把場外人氣吸引了過來,滬市前期200億不到的成交量,後來的400億、600億、1000億、1500億的成交量,極大的激活了人氣,給市場帶來了立杆見影的賺錢效應,場外資金蜂擁入市。

選擇比努力重要:20年間三波牛市給我的啟迪

第三段2007年3月到10月,7個月的時間,滬指從3014點漲至6124點,漲幅103%,這一階段的上漲,就是瘋狂拉昇啊,印象中,天天就盼著股市開盤,買啥都漲,當時股市裡有首歌《死了都不賣》,最能反映當時股民的心態,因為賣啥都錯,買啥都對。

選擇比努力重要:20年間三波牛市給我的啟迪

回顧了三波牛市和牛市的三個階段,其實就想聊聊歷史的重合度。歷史發展是有規律可循的,在幾千年漫長的時間跨度下,你幾乎找不出什麼事算是“新鮮事”,歷史的基本規律一直未變:在週期性的運動中,有某種恆定的東西,始終保持不變。只不過套上不同的事件在不同的時間裡,演變成各種版本的故事或事故而已。

現在正在演繹的行情,像極了2005年行情的第一階段:在前低之後,構築雙底,然後估值修復性上漲,今天行情也站在了前高的邊上,這幾天也一定會突破前高,衝擊3200點,然後呢?

太陽底下真的沒有新鮮事。

選擇比努力重要:20年間三波牛市給我的啟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