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20年,日本產業一直在轉型升級,那到底轉型有沒有成功?

過去的二十年,對日本來說,是失落的二十年,同時也是經濟持續轉型的二十年。在此期間,日本淡出了一些已經失去競爭力的產業,像家電產品,個人電腦等產業,並逐漸向新的產業領域延伸,開拓新的市場空間。花費了二十年進行產業轉型,代價的確太大了一些,問題是最終日本轉型成功了嗎?

過去日本引以為傲的電子產業,包括家電,半導體,液晶面板等領域,聚集了眾多的大型企業,形成了日本六大電子巨頭,分別是松下,索尼,日立,東芝,三洋和夏普,此外還有許多中小企業涉足相關領域。經過20年後,這六家企業,其中有一家已經消失,就是三洋,已經被松下公司合併。夏普雖然還在,不過已經成為臺灣富士康旗下的公司。那麼其餘四家企業轉型成功了嗎?


失去的20年,日本產業一直在轉型升級,那到底轉型有沒有成功?

就轉型力度而言,索尼,日立速度最快,也比較徹底。90年代,日立曾經是半導體巨頭,不過很早就退出了半導體產業,相關業務後來由爾必達接手,最終爾必達艱難生存十餘年,還是難逃破產命運。今天日立已經轉型為以信息通信,建機,電梯,軌道交通等業務為主,是日本電子企業中規模最大的一家。索尼很早就放棄了液晶面板等業務,如今核心硬件產品是CMOS圖像傳感器,並在該領域佔據近一半的市場份額。松下和東芝的轉型更慢一些,松下雖然已經確立了鋰電池生產的核心地位,不過直到今年才完全退出半導體業務,而東芝是在去年正式放棄存儲半導體業務。


失去的20年,日本產業一直在轉型升級,那到底轉型有沒有成功?

這些大企業很難說誰的轉型更成功,因為相對於過去,這些企業的市場空間,競爭力已經大幅縮水,像松下,索尼雖然各自在電池,圖像傳感器領域確立了競爭優勢,不過就已經退化為零部件供應商的角色,傳統上這些領域屬於中小型企業控制的範圍。雖然日本這些大企業失去了活力,不過日本中小型企業的市場優勢卻越來越明顯。在電子零部件,半導體材料及設備,工業機器人等領域湧現出一大批壟斷型企業。


失去的20年,日本產業一直在轉型升級,那到底轉型有沒有成功?

在MLCC(片式陶瓷電容)領域,日本的村田,太陽誘電,京瓷等幾乎壟斷了高端市場;日本電產的各種馬達成為市場的首選;信越化學,勝高的半導體硅晶圓佔據市場的半壁江山,主要的半導體材料幾乎為日本企業所壟斷;半導體設備,工業設備等領域同樣有一大批佔據市場優勢的日本企業。從這個角度而言,日本產業轉型似乎又是成功的,日本企業已經將市場優勢延伸到供應鏈上游,即原材料,零部件及設備生產。就零部件的供應量而言,日本如今已經是蘋果iphone手機,華為手機的第一大供應來源國。


失去的20年,日本產業一直在轉型升級,那到底轉型有沒有成功?

從日本最近5年GDP的增長速度來看,2014-2018年間,經濟增速分別為0.37%,1.22%,0.61%,1.93%,0.79%。除2017年GDP增長速度接近2%,其它年份增長速度都比較低。當然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很多過對於日本企業來說,低速增長恐怕已經是一種常態,中小型企業雖然擁有優勢,不過拉動能量有限,無法與大企業相提並論。

日本經濟轉型看起來是成功了,但是效果卻不太明顯,那麼大家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